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人良性幼年黑素瘤1例报道

时间:2024-06-19

王永东 程浩

良性幼年黑素瘤又名Spitz痣,是一种来源于黑素细胞的后天性良性肿瘤,由于其在组织病理上类似恶性黑素瘤,容易出现误诊。本院门诊诊治1 例成人Spitz 痣,临床皮损呈快速生长状态,切除后通过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随访半年无复发。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1 岁,因“左小腿胫前丘疹2 个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2 个月前发现左小腿下段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无疼痛、瘙痒,否认外伤或虫咬史,当时未予特殊处理,后皮疹迅速增大,但无破溃、疼痛等不适,遂来我院门诊就诊。专科查体:左小腿下段伸侧,可见一红色半球形丘疹,直径约12 mm,边界清,表面可见鳞屑和结痂,无破溃(见封三图6)。为明确诊断,完善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病理所见(见封三图7~8):半球形隆起肿物,中央凹陷,表皮角化过度,伴浆液性痂,棘层增生肥厚,表皮内可见Kamino 小体。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下水疱,伴血管扩张充血。表皮及真皮内可见肿瘤细胞团块,边界清,未见侵袭性生长,肿瘤团块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细胞有非典型性。上层部分肿瘤细胞团块周围可见收缩间隙。长短轴切缘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团块处S-100(+)、Melan-A(+)、CyclinD1(+)、MITF(+)、Ki-67(+),表浅组织高于深部组织;HMB45(-)、EMA(-)、CK(-)、CD31(-)、CD34(-)、癌胚抗原(-)、Desmin(-)。依据常规病理结果,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良性幼年黑素瘤。皮损已全部切除,患者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图6 患者皮损示意图

图7 患者皮损处皮肤组织病理图(苏木精-伊红染色,×40倍)

图8 患者皮损处皮肤组织病理图(苏木精-伊红染色,×200倍)

2 讨论

Spitz 痣是一种来源于黑素细胞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13 岁的儿童和少年。表现为坚实的丘疹或结节,一般单发、偶尔多发,在病理上容易与恶性黑素瘤混淆[1],而且在临床中还发现Spitz 痣样黑素瘤[2],所以该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至今依旧没有单一的组织学特征能直接诊断,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类疾病应该称为Spitz肿瘤,它是一个病谱,包括良性的Spitz痣、非典型Spitz肿瘤和Spitz黑素瘤[3]。虽然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但三类疾病还是各有特点。Spitz 痣的表皮及表真皮交界处可见Kamino 小体,虽然在黑素瘤中也有表达,但Kamino小体对Spitz痣的提示意义更大[4]。免疫组化也有助于这两种疾病的鉴别,如HMB45 与p16 以及p16-HMB45-Ki 67[5,6]。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均支持Spitz痣的诊断。

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工具,最初是用于鉴别黑素瘤与黑素细胞来源的其他皮肤肿瘤,对于诊断Spitz 痣有先天的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协助皮肤病的诊断。皮肤镜能将临床诊断正确率提高20%~30%,有效减少漏诊和误诊,并能避免不必要的活检[7]。Spitz痣在皮肤镜下可表现为不同的模式结构,如球状模式、星爆状模式、网状模式、均质模式和非典型模式等。50%以上的Spitz痣可以见到星爆状模式,星爆状模式的诊断灵敏度可达96%,22%的Spitz 痣可以见到球状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皮疹可以发生演化,皮肤镜下的表现模式可以改变[8]。在一项纳入913 例Spitz痣的回顾性研究中,学者发现年轻患者中星爆状模式和无色素性均质模式较为常见,在年长患者中星爆状模式和非典型模式更为常见,在≥50 岁的患者中非典型模式更为多见[9]。不同部位的Spitz痣,其皮肤镜下最常见的模式也有差异。色素型及无色素型Spitz痣在皮肤镜下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无色素型的Spitz 痣在皮肤镜下主要表现为均质的粉色结构、点状血管、星爆状血管结构、网状色素脱失、茧样结构。色素型Spitz 痣的皮肤镜表现主要是星爆状模式、球状模式、均质模式或多种模式混合[10]。

Spitz 痣的诊断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即使组织病理学检查也容易误诊,随着皮肤镜的应用,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如果能够将皮肤镜与组织病理相结合,一定能显著提高Spitz 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