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卢圣源
(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816)
根据2023年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网络普及率达75.6%,其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占网民整体的96.5%[1]。同时,基于《报告》数据分析,“20~29岁”网民占全体网民总数的17.3%,而高校大学生正是这一年龄阶层最主要的群体。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类网络平台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充分普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软件,B站、知乎等经验分享软件,几乎成为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学习、娱乐、社交的必备软件。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催生了大量的“网红”,成为了高校大学生重点关注的人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价值取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与困境。为此,深入研究“网红”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分析研判“网红”文化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实践路径,筑牢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基础,积极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着重要作用。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中凭借个人外貌、技能、特长等能够持续输出作品,而受到网友们关注的群体[2]。他们借助网络平台有意或无意地放大了自身能够迎合广大网民审美取向的那部分特质。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红”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浪潮般更新迭代,“网络红人”的组成随之不断丰富。同时,随着网络交易平台的流行,“网红”一词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延伸至“物”,形成“网红商品” “网红美食” “网红场地”等新的衍生物。文中主要从其本义“网络红人”展开研究。
“网红”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络的普及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早期互联网络和手机移动端还未得到充分普及,早期“网红”主要是以文字传播作为主要媒介,诞生了一大批网络写手、网文作者等,受到当时青少年的追捧。随着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以照片为主的“网红”出现在各类网络平台,成为网友们跟风模仿的对象。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各类短视频直播平台相继出现,“网红”形象开始由静态转向动态,视频、直播成为了新时代“网红”们主要展现自身魅力的手段。由此可见,“网红”文化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呈现出由静态、单向的互动转变为动态、双向互动的模式,成为“网红”的方法和途径也在不断丰富。
1.3.1 展示内容的多样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各种网络平台层出不穷,“网红”们正是搭上技术的快车,在各类型平台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技能,形成了以展示服装搭配为个人特色的“穿搭博主”、以化妆保养为特长的“颜值博主”、以唱歌表演为主的“翻唱博主”、以科普知识普及传播为主的“知识博主”、以游戏竞技为主的“竞技博主”、以拍摄搞笑视频为主的“搞笑博主”等等“网红”派别。不同类别的“网红”能够吸引不同类别的粉丝,他们通过运营自己账号,放大自己的特长,给自己明确的形象包装并不断维护自身的人物设定。
1.3.2 更新换代的时代性
“网红”在展示自身特色的同时,还需要不断迎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才能保证自己不被网络洪流所淘汰。在没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保障的条件下,大部分“网红”往往会陷入创作瓶颈,从而失去流量,并被新出现的“网红”所取代,逐渐消失在网络社会中。因此,“网红”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往往能够体现当前社会大众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
1.3.3 传播途径的广泛性
网络社交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各种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网红”群体的指数性增长。通过打造“网红”以营利的娱乐公司通过专业的传播运营方式,不断为旗下“网红”宣传造势,赢得流量。绝大部分“个体网红”也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平台,而是纷纷进驻其他平台,运营自己的账号,获得更大的粉丝群体。他们的口头禅、标志性动作、表情包在粉丝群体中流传,甚至“出圈”,也促进了“网红”文化在广大网民中传播。
1.3.4 传播目的的商业性
随着“网红”群体在社交平台中的活跃表现,各类商家也会选择与自身产品相匹配的“网红”进行带货,在“明星效应”的加持下,网友们愿意选择“网红”推荐的产品,“网红带货”也成为“网红”将自身影响力转化为粉丝购买力的主要手段[3]。因此,“网红”文化与商业利益挂钩,并由此催生出很多单纯为了吸引流量提升自身粉丝数量的“无良网红”。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需要经历发生培育、扩展探索、适应稳定三个阶段[4]。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其价值观生成正处于扩展探索的阶段。相对开放的校园环境给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更多自我探索和思考的空间,也拓展了大学生价值塑造的渠道与方式,网络社交平台的飞速发展也扩大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和可能,使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有机会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腐蚀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进入高校后,需要学校作为教育主导,在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同社会需求相适应,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价值观。
2.1.1 有利于形成积极探索、自我钻研的学习观
***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学习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校园生活最主要的任务。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知识摄取的渠道,以科普为主的“知识网红”其背后是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如科普达人“无穷小亮”(真名张辰亮,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硕士,《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在B站、抖音等平台通过生物鉴定、博物探索等视频吸引了千万粉丝;数码科技达人“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真名何世杰,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2017级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学生)通过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制作数码科技产品推荐、创新动手实践的视频获得“2021年度百大UP主”称号。这类“网红”通过分享自身专业知识,吸引高校大学生了解与自身学习相关或自身专业之外的科学知识,对激发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磨砺创新的学习观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2.1.2 有利于形成健康积极、友善主动的交际观
进入高校后,往往会认为大学生已经“半只脚踏入社会”,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的阶段。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培养健康积极、友善主动的人际交往观念。网络社交媒体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途径,通过与“网红”留言、评论、私信等方式的良性互动,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网红”的交友模式,同时也可以与其广大粉丝群体进行交流互动,形成积极主动的交际观。
2.1.3 有利于形成自主创新、勇于奋斗的就业观
“网红”文化的出现带动了“网红”经济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红”的走红不单纯是其个人魅力的发散,同时也蕴含着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运用。面对后疫情时代下严峻的就业形势,“网红”们能够紧随时代步伐,结合自身特点和能力,创造财富价值。高校大学生也能够快速掌握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结合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有能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形成自由主动、敢于创新、勇于奋斗的新时代就业观。
2.1.4 有利于形成绿色合理、理性健康的消费观
“网红”经济的普及,加剧了“网红”群体之间的价格竞争。大学生作为“网红”经济的消费者主体,能够通过合理比价并综合自身经济实力、个人需求和产品实际进行消费,有利于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理念。
2.1.5 有利于形成和谐互补的劳动休闲观
马克思认为,劳动与休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两个合乎规律的行动样态和时间维度,自由的休闲时间是人能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和休闲的有机结合是人生存的完美状态[5]。健康的“网红”文化应当能够令高校大学生在休闲放松的同时,学习知识、有所体悟,并运用到日常劳动生活中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还没有形成完整、稳定价值取向的高校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走上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道路[6]。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网红”文化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加以改正。
2.2.1 畸形“网红”文化会扭曲大学生审美取向
畸形的“网红”文化对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当前,“网红”群体中存在部分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择手段,采用低俗恶趣的手段博取网友关注,提升自身热度[7]。没有较多社会经验和分析能力的大学生容易被其有心营造的事件或者话语所误导,从而走上歧途、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千篇一律”的整容脸在“网红”群体中随处可见,“以整为美”的畸形网络风气也感染了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容貌焦虑,更有甚者为了整容走上“裸贷”“校园贷”的不归路。
2.2.2 “网红”的商业逐利性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和就业观
大学生会把自己所关注的“网红”视为模范,购买其推荐的产品,若其辨别能力较差将造成无意识的浪费和超前消费。同时镜头下的“网红”往往光鲜亮丽,部分大学生会错误认为这一职业的门槛低、回报高,认为自己也能够有所作为,从而为了追求网络中的热度忽略学习、踏上“追名逐利”的歧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把握时代特点才有可能应对时代浪潮的冲击与挑战。“网红”文化的盛行是新媒体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充分认清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8]。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一方面,优秀“网红”的出现能够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的灵感。例如,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陈梦莹老师,其个人抖音“莹哥话真多”拥有149万的粉丝量,是一个实打实的“网红”辅导员。陈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方法,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学习,为在校大学生答疑解惑。近年来,抖音等平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育领域创作者,他们的工作方式与经验、谈话技巧与方法都能给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范式,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时代活力。另一方面,对于年龄较大、对电子信息设备掌握能力较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紧跟网络动态较为吃力,容易同教育客体之间产生心理隔阂与代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8],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有力的后备军和生力军。“网红”文化对大学生学习观、交际观、就业观、消费观和劳动休闲观等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正能量“网红”的出现,给高校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发挥重要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强大的指引动能;另一方面,负面“网红”的畸形化追求,毒害了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产生严重阻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传统+现代”的作用,即传统教育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网红”文化具有文化载体“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中对受教育者更有吸引力和渗透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舞台,为教育者提供广泛而时兴的素材和资源,为受教育者开辟了新的受教育渠道,更有效拓展了高校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8]。“网红”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具有广泛性、驱动性、反馈性”[8]。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正能量“网红”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感召力,促进大学生自我优化自我学习,为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动力。但是,“线上+线下”的教育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不稳定因素[9],“网红”文化正负面的叠加效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其中良莠不齐的思想观点对没有成熟分辨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其自身理想信念容易被影响。
4.1.1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为保障网络绿色发展夯实法制基石
近年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持续发力,把握网络安全重点方面,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网络影响广、危害性大的问题开展全面整治。当前,网络生态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网络生态污染问题依旧严峻,需要通过完善法条、提升监管力度等方式以强化网络生态治理效能[10]。“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对负能量“网红”通过公开违规对象账号、封锁账号等“公开惩罚”以及对违法用户的法律制裁,威慑全体网络用户,从而达到积极的制约目的,有效遏制负面“网红”文化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4.1.2 压实网络社交平台主体责任,从源头遏制负能量“网红”的出现与传播
通过制定行业规则,建立网络社交平台行业自律,引导网络社交行业规范化发展,推进社交平台形式合规建设,切实落实平台主体责任[11]。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必须加强对网络用户的规范使用,通过鼓励用户与正能量内容相结合,通过先进示范,引导用户创造适合当前社会积极发展的内容。通过积极手段去引导广大网络平台使用者构建良好的网络风气才能实现网络平台的“长治久安”和“风清气正”。平台可以通过共享网络平台治理的经验,发布平台管理规范、网民行为规范,从源头遏制负面“网红”的出现与传播[12]。
4.1.3 持续深化网络治理,塑造绿色和谐稳定的网络风气
不良“网红”文化的整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仍需要不断完善网络整治法律法规,依法治理;需要用具体的惩罚、有力的行动压制不断反弹的负面“网红”文化乱象;需要所有网络社会参与者联合多个责任部门共同出力,涉及多个领域,强化行业自律,形成平台、网民的“自我规训”。
4.2.1 将正能量“网红”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
传统思政课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难以迎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需求,而正能量“网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丰富高校思政课内容的同时,也能够使高校大学生产生情感和意识的共鸣。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研判当前网络热点舆情为切入点,掌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正能量“网红”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宣传其优秀的思想、道德、行为,并顺势而为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政课教学。
4.2.2 通过学习“网红”素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
“网红”素材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寻找新方法、新经验提供便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过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维度考察,深挖“网红”文化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构成因素,有效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能力素质,为探索“三全育人”机制提供新思路。
4.2.3 打造校园“网红”,丰富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打造校园“网红”,培养优秀教师、辅导员、优秀党员、大学生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强大合力[13],彰显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并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筑牢学校教学主阵地,引导高校大学生将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14]。
4.2.4 引导大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紧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的主力军,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其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自身甄别能力,自觉抵制负能量“网红”,主动传播正能量“网红”,学习适应新媒体技术并运用至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
“网红”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生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多元的影响。正能量“网红”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动力;负能量“网红”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要加强网络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清除“网红”文化中的不和谐乱象,引导广大高校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增强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善用正能量“网红”素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