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夏静怡,黄 虹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政治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政治信仰包括主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是社会中所有的个人与群体,客体则是整个政治体系。对于客体来说,政治信仰具有群体属性,更聚焦于现实,是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在人们思想领域的具体表现[1],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现存的政治体系和理想的政治体系。这两者不是对立而是结合,结合主要表现在对现存的政治体系不满的情况下对于其他政治体系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对现实政治体系认同的情况下使其发展成为理想的政治体系。政治信仰在人们心中形成之后,它就会作为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从而可以通过影响社会心理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政治选择,进一步作用于社会发展[2]。
对于“第二课堂”的概念,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朱九思[3]就曾提出第二课堂是在学校教育计划之外的、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活动;蔡克勇等[4]认为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一种活动;王国辉等[5]则认为第二课堂是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陶冶学生情操而有组织的让学生参加的各类课外活动。在综合各个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可以将“第二课堂”的内涵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二课堂一定是相对于第一课堂来说的,这也是第二课堂形成的原因;其次,第二课堂是一种正式理论教学之外的一种活动,并且是一种实践活动[6]。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实效性、灵活性等特点,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强有力的推进剂。
同济大学“身边的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助于个体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多次强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要求我们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育人的高度、力度、效度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身边的思政课”这一活动正是立足于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于思政课提出的更高要求,旨在将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思政课授课形式、充实思政课授课内容,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规律,切实发挥学院基层党支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引导作用。自2016年10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第一期“我与长征红色行”的活动以来,“身边的思政课”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这条主线,开展红色文化现场实践教学活动25次,已吸引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学生达2 000余名,实现了本硕博人才参与全覆盖,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与好评。
“身边的思政课”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组织周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教育性、实践性,强调通过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让参与者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活动招募帖一经发布,同学们都会积极报名,每次活动平均参与人数约为40人。同时,“身边的思政课”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不走过场和形式,活动地点大多是上海市及周边地区独特的红色场馆,随行指导讲师会根据不同的实践场地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进行知识讲解,遵循实践育人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是同济大学本硕博各阶段参与过“身边的思政课”活动的同学,调研时间为2021年12月20日至2022年5月20日。课题组成员主要通过向各学院各年级班群内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被调查者自愿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后续访谈,因此所获得的调查数据真实、有价值。
此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308份,从性别分布看,男生占52.6%,女生占47.4%;从年级来看,本科生占17.9%,硕士研究生占76.8%,博士研究生占5.3%;从政治面貌来看,共青团员(含入党积极分子)占比较多,为75.8%,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比24.2%;从专业分布来看,文科类同学较多,占比为41.1%,其余各学科同学占比较为均匀;从是否还想入党的表态来看,97.9%的同学都选择了想入党。
(1)对同济大学“身边的思政课”的了解程度
为探究同济大学本硕博学生对“身边的思政课”活动的了解程度,问卷设置了两个问题,皆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所有项目计分按5分记,得分范围为1~5,表1呈现了“参与过几次活动”的均值为2.45,体现出大多数同学只参加过2~3次这个活动。“认为该活动地点是否能凸显红色价值”的均值为2.74,体现出同学们对于该活动选择的地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红色价值。同时还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了解程度因子,KMO为0.710(详见表1)。
(2)个人政治价值观念的积极程度
为探究“身边的思政课”活动对于影响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的效用,该问卷设置了六个问题,采
表1 对同济大学“身边的思政课”的了解程度(n=308)
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所有项目计分按5分记,得分范围为1~5,表2呈现了六道题目的均值皆在4~5之间,体现出该活动对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参加完该活动之后对当前国家的整体政治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肯定,但是也能看出在这六个问题当中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等基础政治常识的了解程度分数相对较低,说明同学们对于一些基础政治常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后续相关方面教育有待加强。同时还提取了看法因子,KMO为0.737,且显著性<0.05,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认为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详见表2)。
表2 个人政治价值观念的积极程度(n=308)
(3)个人政治动机的端正程度
为探究“身边的思政课”活动对个人政治动机端正态度的影响效用,问卷设置了三个问题,同样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测量,所有项目计分按5分记,得分范围为1~5,从表3可以看出这三道题目的分数接近4,说明了该活动对于提升个人的政治动机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提取了效用因子,KMO为0.710,且显著性<0.05,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认为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详见表3)。
表3 个人政治动机的端正程度(n=308)
3.2.1 参与“身边的思政课”活动次数不同对政治信仰培育的效用比较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与活动次数对政治价值观念(B=0.135,P<0.05)、政治动机(B=0.134,P<0.05)、政治认同(B=0.133,P<0.05)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见表4)。通过分析发现在涉及政治价值观念的题目中,参与次数越多的同学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目前的政治活动,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持更加赞同态度,学生参加“身边的思政课”活动次数多会更容易树立积极的政治价值观念;在涉及政治动机的题目中,参与次数越多的同学会增加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大多会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及端正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在涉及政治认同的题目中,参与次数越多的同学会更倾向于主动搜索与参观红色地点相关的知识,并积极推荐给身边朋友一同参与下次报名。由此可以发现,参与次数多的同学,会拥有更加积极的政治价值观念,在政治动机方面的态度行为更加端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政治认同。
表4 参与“身边的思政课”活动次数不同对政治信仰培育的效用(n=308)
3.2.2 “身边的思政课”活动的质量对政治信仰培育的效用比较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身边的思政课”活动质量对政治价值观念(B=0.140,P<0.05)、政治动机(B=0.139,P<0.05)、政治认同(B=0.137,P<0.05)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见表5)。通过分析发现“身边的思政课”活动地点越能凸显红色价值时,参与学生在涉及政治价值观念的选择中越会更加积极主动并持有正向反馈;在政治动机方面的选择中会更加坚持和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且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在政治认同方面的选择中会更加愿意分享以及再次报名参与“身边的思政课”活动。由此可以发现活动质量与学生拥有更加积极的政治价值观念,端正政治动机以及增强政治认同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见,“身边的思政课”活动质量对于培育大学生政治信养至关重要。
表5 “身边的思政课”活动的质量对政治信仰培育的效用(n=308)
“身边的思政课”活动需要在带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在指导参与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以教促学,既教又学,使教师的思政工作能力得到相应提升。
首先需要革新教师教学理念,把讲述故事内涵与创新表达形式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在实地参观中讲红色故事,结合相关的场馆场景精心选择故事人物,精心设计故事情节,注重挖掘思想内涵, 以独特视角来呈现和解读红色故事;同时, 积极创新故事表达形式, 借助口头讲述、师生互动等各种表达形式,将红色故事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8]。如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时,教师可以选择讲述老一辈革命家们对革命信仰至死不渝的感人故事;在参观杨浦滨江党建服务站点时,教师可以列举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矢志不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事迹等。这些故事真实感人,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考虑到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可能与带队教师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可以充分调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开展活动,采用录制微党课的形式,将教师对活动地点知识讲解的视频做成二维码的形式放在活动彩页上,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随时观看视频。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活动形式也更加灵活,也更有利于理论的传播。
“身边的思政课”活动首先要优化自身准备环节。通过组织者前期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安排“身边的思政课”实践活动的理论讲坛、现场讲授、场景领略等环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带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各自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教学,做好实践教学的设计工作。教师群体充分发挥集体研讨的作用,通过共同研讨和交流、钻研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热情等一整套的改革举措,用系统化的手段最终形成学院自身特色,切实提高“身边的思政课”活动水平和质量[9]。
其次要丰富活动内容。思政课教学不能只是教师简单的照本宣科,在带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授课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些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讲得乏味,不能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甚至会有脱节现象的出现。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在开展教学前,在准备、计划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努力找到与学生的共鸣点,从而为实践教学添上直抵人心的力量[10]。另外,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将教学与科研联系起来,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实现双向互动。
“身边的思政课”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教学的一种类型,不仅涉及到学院自身,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全方位配合。因此在之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各方之间要畅通沟通渠道,构建合理有效的联动机制,从而提升活动整体优势。
首先,学院负责制订社会实践教学的年度工作计划,确定每一次的活动主题,将具体任务安排到个人。除具体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外,学院还应加强对实践活动地点、活动内容的考察,活动效果的评估,从而对后续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其次,学院应不断探索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在活动前期组织带队教师实地调研,从而加深对实践教学场景地点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学院可牵头设置由活动负责人、带队教师组成的社会实践工作小组,探讨活动的方式,在内部进行协调从而促使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加强与校外实践地点的对接,根据不同的活动地点来具体设置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制作有针对性的宣传手册[11],探索与实践地点的长期合作方法、创新合作模式,与企业、社区共建,从而设立“身边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基地,从而拓展活动范围,提升活动整体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