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利红,单颖辉,杜艺珊
(1.陕西科技大学 科技处,陕西 西安 710021;2.陕西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农业是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带领人民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缓解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使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必须改变传统模式,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来。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2019 年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进行了修改,2021年颁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指出,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2]。这些政策法规对乡村振兴进行了总体安排和部署,也为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大方向。
在20世纪30年代,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没有灾害和战乱等情况发生时,一般村民世代定居于此,以村规民约作为熟人社会运行的规则。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就曾指出,乡村拥有中国90%以上的人口,村落社会是中国最大的社会实在,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保存最完整的实在,并主张通过乡村建设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梁漱溟等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动员社会的知识精英参加,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还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打破了“大锅饭”,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但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我国农村长期存在,以家庭成员为主的小农耕种,具有自由性和分散性特点,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村庄内部的资源被分散在村集体及个体农户手中,而属于集体的自然资源因为产权主位虚设,大量被分散甚至闲置。农户自行决策耕种品种和建造房屋,在利益多元化的不良影响下,容易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村庄的整体布局混乱。
改革开放后,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二、三产业就业,带来农村人口空心化。国家的支农资金分配方式也加剧了三农领域长期投资不足,加上农业收益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人口非农化也引起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和产业凋敝。“小”“散”“乱”的发展现状,同时叠加着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阻碍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基础性作用与战略性意义。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推动乡村振兴,关键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赢得和巩固执政党的地位,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时,将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以党的基层组织取代了以血亲为主的家长联盟制,有效地组织起农民投入生产建设活动,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从时代发展要求来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着生产成本攀升、产业基础薄弱和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难题,农业的发展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环境、受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而农村基层党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能力不强、待遇较低等情况,面对群众对乡村功能和品质生活的新需求,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有组织、没力量”的现象,导致乡村资源要素功能发挥受限、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因此,推进农业发展必须注意方式、讲究方法。
农民富则国家强。基层党组织处于国家治理的最末端和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心骨,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领头雁”“推进器”“主心骨”和“压舱石”、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胡家庄村为调研对象,对其聚焦“三农”问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举措和成效展开研究。
胡家庄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西南,南依秦岭、东临涝河,是玉蝉街道办事处下辖的一个行政村。2008年之前,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80亩,人口1020人,大多数村民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年人均收入只有一千多元,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处于贫困线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而且村里的道路、给排水和电力等基础设施陈旧,人居环境差。脱贫攻坚战以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广大群众团结一致,以脱贫攻坚任务为己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开拓思路,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增强胡家庄村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能力。
1.改变村容村貌。农业人口的非农转移导致部分耕地资源被撂荒和旧宅基地闲置,宅基地建新不拆旧致使村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面对这一情况,村双委会一班人在集体账面资金匮乏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只用了一年时间,保障了拆旧房建新居工程的顺利开展。之后又招标施工队以垫资的办法将全村街道全部硬化,并给各条街道栽花种草,改变了村庄外扩内空的现象。之后镇政府提出了打造“万亩葡萄”的宏伟构想,胡家庄村双委会一班人受到启迪,组建了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小组,积极引导村民转变传统观念,发展葡萄种植。并以创建“美丽、生态、宜居”村为目标,同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特色民居、农村产业、乡风文明建设“六大工程”。
在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的同时,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村里还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广场、老年公寓和老年餐厅,并用农民画装饰墙壁,既美化了环境又营造了文化氛围;全村铺设排水管道4800米,七号路两旁安装了400米的透视墙,村内有400米樱花大道;村外450米长的西干渠上加了棚盖,新打机井4眼,更换了新变压器,基本上保障了全村的土地灌溉和村民生活的用电用水供给,还引入了光纤,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活。
2.产业植入村庄的整体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村双委会抓住陕西省委省政府“千企扶千村”的机遇,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最终和西安荣华集团确定了结对帮扶关系。早在2010年荣华集团进入胡家庄村时,就把产业思想深深地植入到村庄的整体规划中,都市农业、乡村旅游、数字康养三个重点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创收致富。
胡家庄村一方面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另一方面整合建设资金并投入运营,在省区区街办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指导下,邀请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院在梳理胡家庄全域土地要素基础上,充分挖掘鄠邑区胡家庄特色资源,如农民画、田园风光、葡萄蓝莓的种植等,以建设西安市鄠邑区宜居、宜业、宜产、宜游的田园村为目标,盘活村内102.8亩废弃矿用地,规划了以研学农旅为主题的田园亲子庄园——奇迹农庄、注入科技和创意元素的数字康养中心和民宿经济等项目。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基层党组织深入推进学习型支部的建设,在系统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先进理论的基础上,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强化党员政治素养,树牢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把准发展“方向盘”,用制度创新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1.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胡家庄村将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工作人员聘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它事项纳入民主决策的范围,并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议决事项,即:支委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商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公开、执行过程和结果公开。胡家庄还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民主决策事项进行监督,并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进行通报和接受群众质询。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评议会,对村两委班子进行满意度测评,提出意见和建议,测评结果上报镇党委和政府。
2.项目资金阳光操作。胡家庄成立资金专项管理领导小组,拟定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村申报、镇审核”的申报程序,科学编制预算,严格项目审批,重大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民主议事后,及时将建设项目、筹资筹劳方案、标准数额、投资预算等信息向村民公示;项目实施前,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定点定位,一个项目一本资料,防止项目重复。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行政监督、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项目完工后,及时将村民筹资筹劳、奖补资金、劳务使用、投资决算等信息向村民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项目建成后,落实两级验收制度,对项目建设财务账目进行全面审计,确保科学合理使用项目资金。
3.建立“一约五会”制度。为了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胡家庄村建立起“一约五会”制度:“一约”即村规民约,通过征求全村村民意见,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共同商讨制定了行为准则;“五会”即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脱贫攻坚感恩说事会[5]。通过开展美丽庭院建设、采取“道德积分”兑换物品、完善日常卫生保洁机制、设立环境卫生动态评比栏等措施,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精神文明建设、好人好事倡导等纳入村规民约,组织评比“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营造勤劳朴实、团结友爱、和谐包容的乡风民风。同时在村民中加强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村级网格化管理,创新便民服务机制。
1.培育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胡家庄村以“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为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秦岭北麓河道沙土地昼夜温差大、水利条件好的自然条件,打造现代葡萄庄园。由原水北滩、东八十村、焦家庄、胡家庄四个自然村合并后的胡家庄村,现有606户,2495人,1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200亩,其中“户太八号”葡萄种植面积1290余亩,除了种植葡萄、蓝莓、蔬菜外,还加工葡萄酒、葡萄干等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2019年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上,西安荣华集团与法国娇兰签订协议,共同在胡家庄村开发了200 多亩的香料种植基地,种植大马士革玫瑰、薰衣草、香根鸢尾等香料,将乡村建设推向更大的国际舞台。同时,创建“支部+协会”的服务体系,加强对新型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在种养业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积极构建网络销售平台,利用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农民解决缺技术、愁销路等问题。生产经营服务采用有偿服务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2.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胡家庄村成立了村企合作社,以304亩村集体土地和70万元扶贫资金等折股量化为176 万元,与西安荣华集团共同成立西安荣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点发展葡萄产业;同时将农户承包的730 亩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合作社成立伊始,便制定了章程和各项制度,设立了董事、监事、理事等组织机构,由西安荣华集团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农户分散种植变成产业集群发展。合作社按照章程规定召开合作社大会,商议合作社事务,公布合作社账务,做到民主管理。这种劳务工资、股份分红加上土地流转金的分配模式,在盘活集体闲置资产的同时,有效保障了农户脱贫致富,合作社也被西安市农委评为优秀示范社,迈进了省级百强合作社序列。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93户发展到现在的187户,群众参与度由最初的42.3%发展到现在的85%。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科学管理,辐射和带动了周边村乃至整个乡镇的葡萄产业发展。
3.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功能农业。农业的生态、康养、人文和社会功能所衍生出的功能性产品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能够拓展各类经营主体的增收渠道。胡家庄村利用秦岭生态经济带和天桥湖建设开发的机遇,与西安荣华集团联合投资3000余万元,将已有的葡萄园从过去的单一传统种植升级为葡萄乐养小镇,开发七彩稻田、莲花池等旅游景观公园、数字康养中心、建设拥有七大主题功能区的奇迹农庄,围绕亲子、研学、农田、拓展打造原野慢时光亲子互动教育基地、小镇民宿、非遗文化馆、咖啡馆、乡村振兴馆等,小镇生活农旅特色配套,满足了都市人沉浸互动式农旅生态体验。原乡牧歌项目也列入了“十四五”期间陕西省级和西安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2019年西安荣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打造终南原乡民宿项目,改造民宅6 间,新建房屋15 间,重点发展民宿、民俗、餐饮产业,农户每年保底分红5000 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提取5%的管理费。2020年,胡家庄村土地经营权和项目资金入股收益113 万元。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 年的1680 元提高到了2020年底的2.7万元,村集体资产从2010年的150万元负债增值到2020年的3551万元。2021年土地经营权入股、资金入股、租金收入154.8万元。胡家庄先后获得2010年省级先进村、2012年省级卫生示范免检村、2014年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先进村和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先进单位、2015 年幸福农家创建示范村、2019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发展战略的先锋者,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共同富裕的“神经末梢”。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三产融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创新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联系群众、推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各要素在农村的整合重组,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才能强基固本,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