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创新

时间:2024-06-19

武 峥,仇翠霞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一、引言:增强宣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自觉

2021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七一”重要讲话提纲挈领、内容丰富、催人奋进,是指导全党上下坚守“人民至上”初心和使命、“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1]的政治宣言。

当前,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应积极融入“七一”重要讲话中的理论成果,努力让“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尽快进思政课教材,尽早进大学课堂和大学生头脑,增强宣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自觉。选择科学合理的路径是做好“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

二、目的:通过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

针对思政课教学创新,***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实质上是在强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教育支撑并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一系列传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手段[3]136。合理选择载体能起到有效传递教学信息、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将“七一”重要讲话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运用好新载体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无论哪一种融入方式,实质上都是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前提下整合教学资源,探寻有效载体,为思政课提供新鲜血液和学理支撑,使课堂教学鲜活有力。

三、何为:怎样才能实现融入的路径创新

(一)问题式融入:分析问题与解决困惑相结合,深化教学的解释力

***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提出,通过引入社会现实,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思政课教学不能紧闭在“书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解疑释惑,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4]331,做到解释好“世界”与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改造“世界”相结合。当前,推进“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要做好重要理论的阐释,又要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注重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衔接,既要讲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也要讲我们面临的一些困难。

***总书记指出:“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4]217当前,我国发展依然面临多方面的风险,国内、国外的均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自然界的风险也有不同的表现。如何防范和化解国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扫清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的“拦路虎”“绊脚石”?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加强政治引导,理性揭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本质,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政治鉴别力、是非判断力,帮助大学生拨开思想迷雾,看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成绩来之不易。如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之路,集中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教学中要用学生生活、身边事例积极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做到以理服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专题式融入:知识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把握教学的有机联系

专题式融入就是以专题的方式,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分为不同的模块,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之中。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把握好不同思政课教学之间的联系,把握好融入的整体性、系统性,避免碎片化,做到融入的结构性和一体化,不是各门课“各唱各的调”,而是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自洽性。以当前本科高校思政课为例,围绕“七一”重要讲话,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模块:(1)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探索历程及伟大成就;(2)伟大的“建党精神”;(3) “九个必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4)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5) 守好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觉;(6)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行?(7)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以上模块从整体上来说,都是要讲解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以及如何走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既有教学的普遍性,又有各门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就本科思政课教学的普遍性来说,《纲要》课教学中,可融入模块(1)(2)(5),讲好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找到正确的道路,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及其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基础》课教学中,要融入模块(2)(3)(6),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将伟大的建党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讲解好中国共产党如何掌握先进的理论,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三观”。《原理》课教学中,主要融入模块(5)(6),讲解好中国共产党如何向历史和人民学习,坚守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两个结合”?讲解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概论》课教学中,主要融入模块(1)(4)(7),讲解好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开创“中国模式”?如何保持政治本色?如何解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的风险挑战?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用事实和数据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有的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所占学时长,可以通过《形势与政策》开展专题教学。有条件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高校,应该及时修订教材体系,补充教学新知识。

(三)故事式融入:聆听红色革命故事,提高教学感染力

故事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载体。革命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思政课要以“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为线索,建构中国故事。社会主义5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涌现出很多高扬革命精神、感人肺腑的故事。故事中既有历史的经验,也有历史的教训。***总书记善于通过讲故事对全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警示教育。总书记讲过开国将军甘祖昌回到农村,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故事;讲过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抱病带领人民抗“三害”的故事;讲过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的故事;讲过宁愿饿死、冻死的“军需处长”故事;讲过三位红军女战士留给老乡“半条被子”的故事;讲过红34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思政课通过故事浸润感染学生,利用革命故事的隐性教育,向大学生讲清楚红色政权从哪里来,为什么能够存在?讲明白新中国从哪里来,为什么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讲透彻新时代从哪里来,引导人民到哪里去?用革命故事激励青年大学生见贤思齐,清除思想灰尘,引导青年大学生系好人生“扣子”,塑造高尚人格,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践行者、奋进者。

(四)实践性融入:大学生深入其中,提高主体性和参与度

***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实践促进理论的内化,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形式。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高校已经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必修环节,单独计入学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大学生头脑,需要开展全方位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宣传部门、团学部门要利用好宣传橱窗、广播站及展板,设置建党100周年专题宣传模块,引导大学生追寻党的历史,用建党100年取得的历史成就振奋精神,形成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筑牢校园红色教育宣传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等要利用学生组织,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开展“革命教育”主题征文、红色演讲比赛、“我来讲党史”、校园红色情景剧主题展演、“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三下乡”等,提高大学生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参与度,增强大学生学习传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庄重感、仪式感和主体性。组织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门,以社会为“师”,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育人合力,让专题社会实践成为塑造大学生灵魂的精神家园,推动大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科技性融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的便捷性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智能性,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这些新载体,“既是阵地又是平台,既是环境又是载体,既是工具又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5]173。新载体为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机遇,也为“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便利条件。大数据技术可以用来建构思政课教学网上资料库;电化教育、慕课教学、微视频,改变了单一的理论灌输,提高了教学的新颖性、选择性;利用网上展馆、人工智能技术,便于大学生自主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全过程体验诸如“血战湘江”“夺取娄山关”“大决战”的烽火狼烟,全景式、全方位展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小推车推出来的”历史、“小船划出来”的历史;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技术便于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互动,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利用新载体延伸传统课堂的边界,联通思政课教学课内课外,实现情境再现,有助于讲出更有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政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