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研究

时间:2024-06-19

吴 玲,杨承东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文艺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人民都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工作,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发展文艺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1]。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始,众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积极研讨创新文艺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艺生产、文艺掌握、文艺发展等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革,文艺工作面临新的严峻考验,***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应当下文艺工作的疑虑。***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立场鲜明,既是对文艺工作的指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系统创新。

一、***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文艺思想、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一,马克思文艺思想,为***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提供了逻辑参照。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着手,构建出文艺生产论、文艺主体论、文艺价值论和文艺鉴赏论。首先,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引入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特殊的劳动,商品经济环境下的文艺创作也是商品生产,文艺工作者也是商品生产者,形成文艺生产论;其次,马克思通过一系列鉴赏和论战,表明了对文艺创作者的看法,形成文艺主体论;再次,马克思重点论述了文艺商品的经济价值和意识形态价值,形成文艺价值论;最后,马克思猛烈批评以《弗兰茨·冯·济金根》为代表的唯心史观文艺作品,强调要在文艺创作中坚持唯物史观,歌颂社会主义运动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第二,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为***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提供了立场参照。瞿秋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传播者,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新文化运动后,以瞿秋白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致力于传播革命文学,并就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争取革命群众的问题展开多次讨论,主张进行文字和语言的“文腔革命”,扫清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障碍;主张重新编排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体裁,鼓励知识分子向大众学习。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以争取革命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文艺领导权为目的,以文腔革命为手段,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文艺问题上的人民性立场。

第三,毛泽东文艺思想,构成***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参照。毛泽东认为文艺是社会的有机环节,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对文艺进行全方位审视。在《新民主主义论》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等文章中,毛泽东表达了对文艺的部分看法,系统的文艺思想则通过1942年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展现,此时,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涵盖的立场、态度和方法等,均是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作出的战略考量,因此讲话包含浓厚的时代色彩,其中“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重要论述最具代表性。孟繁华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集中反映了毛泽东文艺功能观的核心内容,体现出战时文艺工作对“效率”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实践和理论创新[2]。

(二)***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曾领导多地的文艺规划和建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文艺工作经验,并对文艺工作的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单维到多维。

1.“文艺爱好者”到“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转变

在陕西梁家河“插队”期间,***大量阅读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汲取了大量文艺知识,培育了深厚的文艺情怀,初步形成对文艺的感性认识。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期间,***领导修缮大佛寺、兴建荣国府、保护古文物、倡导修建常山影剧院,首次以“文艺工作者”的身份牵头编撰历史著作《正定古今》,亲自为其作序。

2.经济领域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拓展

在正定工作期间,***文艺实践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经济工作,如建造荣国府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正定旅游业发展。在关注文艺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文艺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推动文艺工作深入到社会和文化事业中去。在浙江任职期间,***提出引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要求促进经济工作与文化工作的交融;并在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文艺创作由此成为一个跨经济、文化、社会的系统工程。在福建任职期间,***提议将畲族风情融入文艺作品中,用文艺作品宣传优秀民族文化,用优秀民族文化滋养优秀文艺作品,大力支持拍摄闽东风光电视片《山海的交响》、歌舞剧新编《丝路梦寻·海》等。

3.从基层历练到顶层设计

在中央任职期间,***的文艺实践更加注重与理论的结合,更加注重与文艺工作者交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提出四点希望。2018年8月21日,***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文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2019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看望出席会议的文艺界委员,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2020年9月22日,***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同与会代表深入交流,听取关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建议。

二、***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论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和“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五大问题,坚持将文艺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坚持文艺的人民性线索,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史中审视文艺工作,在世界发展大局中重新定义文艺事业,理清文艺、时代、民族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党、人民以及文艺工作者统一起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论、文艺主体论和文艺价值论进行理论创新。

(一)关于文艺创作的论述

1.文艺创作的标准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艺“精品”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社会迈入工业时代后,在现代主义影响下,德国诞生了“工作同盟”、包豪斯等艺术创作组织,这些组织将现代工业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实现了艺术作品的工业化、批量化生产,同时大力开展工业化、市场化的艺术教育[3]。工业化的创作模式,以及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造成文艺作品质量下降,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机械复制的工业技术使文艺创作丧失了原有的“灵韵”[4]。***则认为,如今一些文艺作品不仅存在“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质量问题,也存在“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价值取向问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保证文艺创作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树立新的文艺精品评判标准。***认为,应从思想、艺术和制作三个方面评价艺术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即优良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这一新标准超越了现代主义对技术的片面追求,强调文艺作品要回归艺术性及思想性,但也没有否定现代工业技术对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强调文艺制作要达到“精良”水准,新时代的精品必须是思想、艺术与技术三位一体的。

2.文艺创作的情感导向

明确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更多的精品,***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坚持群众史观,认为文艺直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文艺需要人民;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的本质要求,***在《文化育和谐》中提道:“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5]150,文艺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以人为本”是艺术的使命,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再次,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条件的充实,也包括精神世界的富足,文艺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因此,文艺的情感倾向要顺应时代的前进方向,要顺应人民的需求,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真正的佳作应以时代为幕,以人民的生活为主旋律,反映在不同时代下广大人民的悲欢离合。

3.文艺创作的方法

文艺的感情倾向问题,即文艺的悲喜剧问题是文艺理论绕不开的话题,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文章中多次强调,喜剧不仅是情绪的展现,也是历史必然性的展现,喜剧代表着时代进步的必然性,悲剧则代表着旧时代灭亡的必然性[6]。***以马克思对文艺悲喜剧的论述为基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创新发展了文艺创作的方法。首先,***强调创新的作用,提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社会历史不断进步,文艺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实现内容、技术和体制的创新。其次,***主张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文艺创作应结合时代精神与现实主义,让“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7]4,但“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如果一味追求反映这些丑恶的现实,则会片面地散播出消极情绪,对于这些现实问题,不是不反映,而是要换一种方式反映,以浪漫主义的情怀来观照现实,以积极向上的文艺精神鼓舞观众。文艺既要高瞻远瞩,反映时代变迁,也要实事求是,观照现实社会,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时代的“悲”与“喜”,自觉以昂扬的斗志与积极的心态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二)关于文艺主体的论述

文艺工作者是文艺事业的主力军,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文艺事业。***提出,繁荣文艺创作需要高度重视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

1.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首先,文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通过人民性彰显。***强调,劳动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5]82,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反映时代发展的趋向和民族复兴的历程,现代化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民族复兴给人民群众带来民族自豪感,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与人民群众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加深对文艺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理解,进而创作出兼具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文艺精品。其次,人民群众具有伟大的创作智慧。***提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新的根源,“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5]61,若是文艺工作者脱离人民群众,将难以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再次,只有扎根人民,才能处理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植根于人民生活,方能理解普罗大众的生活面貌,体悟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强调:“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沉醉于个人世界、流连于一己悲欢的文艺工作者分不清现实与浪漫的边界,密切联系群众的文学家、艺术家则能真正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创作出既能反映现实、又能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

2.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首先,对人民而言,文艺具有教化功能。***在《文化是灵魂》中阐释了文化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作用,指出文化具有“同化”的力量,“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5]149,在被“同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打破,矛盾被消解,因此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能够“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同化”即教化,它不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但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所以文艺工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是人格的塑造者,灵魂的摆渡人。其次,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文艺是民族的铸魂工程。文艺创作是高举民族精神旗帜、铸造民族之魂的活动,***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提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7]2。铸造中华民族之魂,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文艺工作者是宣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排头兵,用作品凝聚、动员和感召人民,回应时代召唤。

3.在群众中唤起艺术家

首先,文艺应向人民群众敞开大门。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先行者,拥有最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蕴藏着最为深厚的创作潜力;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文艺创作中,要重视新兴创作者群体,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保持文艺创作的开放性,让更多有生力量加入文艺工作者的大家庭。其次,优秀的作品不拘一格,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不定一尊。精品无须曲高和寡,凡满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都是值得推广的文艺佳作,文艺作品“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引领下,草根文学家、艺术家也能释放出无限的创作潜力。

(三)关于文艺价值的论述

***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这涉及到文艺价值议题。美感通过价值创造彰显,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也有学者提出,当今对“美”的定义未免过于草率,何志钧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能是美的,也可能是丑的,虽然美根源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并非人的本质力量就是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往往被学者们解释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活动,这样又把审美活动和谋生的功利活动、物质实践活动混为一谈了”[8]。文艺源于社会生产,且文艺生产与物质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文艺生产具有独特性,文艺产品不仅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物质产品所不具备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从三个角度阐释了这一问题。

1.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一致性

在正定与宁德工作期间,***十分重视发展文艺对经济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宁德主持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在讲‘贫困’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9],把文艺工作定义为推动闽东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在浙江工作期间,***尝试把文艺的经济功能和文宣功能相互结合,通过市场把文艺作品传递给更多人,巩固意识形态阵地,他在《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中提到,“没有市场,作品给谁看?宣教功能怎么发挥?”“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5]9,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文艺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具有一致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需要协同发展。

2.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美学自古便与人性及道德相联系,《孟子·尽心下》有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高尚的人格必定由向善的欲望而生,形成向“善”的道德自觉,再将此道德自觉内化为“信”的品德,“善”与“信”不断扩充,充实人的身心,使人达到“美”的境界。韩社林认为,孟子对人格的论述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代表“真”的科学认知价值,代表“善”的宗教伦理价值,以及代表“美”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三种基本的价值形态[10]。***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任何时代的文艺都具有局限性,但任何时代都不乏赞扬美丽心灵、歌颂高尚人格的优秀文艺作品。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永葆活力的道德支撑,***强调,“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优秀文艺作品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也能影响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取向,是保障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关键。

3.文艺推动人类文化共同繁荣

首先,文艺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任务。***指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各国人民虽有不同风俗习惯,使用不同语言文字,但对真善美的希冀是一致的,反映真善美的文艺作品是世界的“通用语”,是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径。其次,文艺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艺促进世界人民大团结,推动人类文化共同繁荣。***在《文化育和谐》中介绍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并强调:“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5]150,和谐精神也厚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中。***在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讲话中提道:“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各国之间亟须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文艺承载着助力人类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任务。

三、结语

文艺的主体论、价值论与创作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文艺理论亟须与时俱进。***对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在文艺创作方面,制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标准,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创新的作用,主张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文艺主体论方面,***强调文艺主体的开放性,积极在群众中唤起艺术家;同时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勇担社会责任,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积极发挥文艺的教化作用,勇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文艺价值论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强调文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把文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深度融合,要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发掘文艺创作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推动人类文化共同繁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