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及对接课程群建构研究

时间:2024-06-19

冯德学,熊正英

(安康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我国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片面且高、大、上的倾向,及各学科间相对独立等问题,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缺乏立体化与多层次的知识,社会应变能力差,难以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合格体育人才[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尚不十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开放型办学模式尚未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市场需求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2]。

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已招收11届学生,毕业7届学生,为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培养了500余名合格毕业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安康学院也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4年一修订变成了每年一修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也多次修订和微调。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体育教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备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既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11年的探索,我们摸索出了一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但从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看,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国内不少院校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A.运动技能水平不高;B.理论知识欠缺,不能适应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C.体育基础教育教研能力不足,在选择课题、行动研究、撰写报告与论文、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差距甚大;D.裁判能力、训练能力、社会指导员能力等方面有待加强。

影响上述能力欠缺与不足的因素有多种,最为重要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而构建适宜的课程群或模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因此,我们拟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局部研究,即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对接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建构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资料,策略为:一是分别以课程群为关键词和题名检索文献;二是以课程群、体育和体育教育为关键词检索文献;三是检索文献的时间节点是2017年9月15日之前。

(二)座谈调查访问方法

1.2016年10至11月分别与安康中学、岚皋中学、紫阳中学、白河中学、汉阴中学、平利中学等十余所中学体育教师和市县教研室体育教研员座谈,座谈的主题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核心能力有哪些”“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等。

2.2017年1月,与2013级教育实习结束的学生座谈,座谈的主题为“通过教育实习,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最需要的专业能力”“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哪些需要调整”“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等。

3.向陕西师范大学、榆林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不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培养、提高与课程设置方面的情况。

(三) 研读相关文件

1.研读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 年版)》[3]。

2.研读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7 年版)》[4]。

3.研读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2003)[5],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4.研读安康学院关于修订2016版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精神及《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

(四)思辨与归纳方法

通过思辨与归纳,初步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群设置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形成胜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教学能力、厘清《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本研究课程群设置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研究内容与结果

(一)课程群概念

课程是高校实施教育的核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具有的知识量也显著增加,为了防止知识陈旧老化,我国高校课程以多门课程组合的形式进行建设,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课程改革仍不完善,存在很多弊端,因此课程群等理论问题的研究悄然而起,为高校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蹊径。

1.课程群概念在国内的演进。以“课程群”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文献,共检索出论文近3000篇,从中发现,“课程群”这一概念在国内较早出现在熊术新1996年发表在《云南高教研究》上的“师范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中[6]。以“课程群”为篇名检索中国知网文献,共检索出论文1500余篇,其中发表较早的论文是吴开亮1999年发表在《江苏高教》上的“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7]。

2.课程群概念的界定。通过阅读综述文献,归纳不同作者对“课程群”的定义,发现目前学界对“课程群”定义较为认可的是:“课程群是按照施教对象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科学、合理地将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而又具有互补性的课程,按照一定课程框架进行整合,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新的课程体系”[8-10]。

3.课程群的特征。(1)课程群具有最基本的两大特性:关联性和互补性;(2)课程群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创新性;(3) 课程群具有结构合理性和整合性;(4)课程群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根据这些特征,可将它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类。横向课程群建设就是在学科内不同专业间建立课程群;纵向课程群建设的就是在学科间跨学科建立课程群。课程群能有效地克服单一课程建设中的诸多弊端,发挥课程群的综合优势,为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培养创造意识,满足就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8]。

4.课程群建设的原则。曹滨等[9]认为,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应遵循相关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二)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构建概况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的课程设置。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简称《课程方案》)[5],《课程方案》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大致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模块。必修课程又分为主干课程群和一般必修课程群,选修课程由方向选修课程群和任意选修课群组成(见图 1)。

图1 《课程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课程方案》在颁布后的十余年间为全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但存在的不足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1) 《课程方案》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课程方案》作为国家性质的方案,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校办学的实际需要,不能很好地调动这些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发与当地教学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和教育资源,制约了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满足不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2) 《课程方案》所建构的课程模块或课程群是根据性质相似性、作用相似性、地位相似性明显不同的几门课程组合在一起的,但认真考量发现,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度有限。目前至关重要的是,在专业能力聚焦的前提下,把内容、作用相关、相似的课程简约、整合,使之没有交叉重复,能够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并与能力培养契合程度较高的课程有机整合,形成与能力需要相吻合的课程群。(3)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标准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不匹配、不吻合。体育基础教育专家也认为,按照《课程方案》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其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基础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相差甚远,更达不到无缝对接,所以《课程方案》的权威性受到质疑,不少院校在参考《课程方案》情况下,已经或正在制订适应于本地、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方案。

2.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研究概况。以“课程群·体育教育专业”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文献可知,较早发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研究论文的时间是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论文见表1[11-18]。这些论文大多是研究某一门课程的课程群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和管理模式探索,较少涉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整体改革,几乎没有涉及构建核心专业能力及课程群之间相匹配、相吻合的关联研究。

表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研究主要文献

(三)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当前,我国应用型院校仍然沿用《课程方案》所确定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采用该课程体系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能很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求,应用型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基于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重新构建,课程内容要重新调整,实践教学课程应加强,课程学习评价要有新设想[19]。最重要的是:一要明确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二要明确具备这些核心能力应该学习的课程有哪些;三要明确构建与基础教育无缝衔接的、科学合理的课程群有哪些[20]。

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群构建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中、小学教师岗位就业要求,基于《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基于文献资料和座谈访问调查情况提炼的结果。

1.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其定位主要是培养初级中学、小学体育教师和具有一定能力的体育社会指导员工作者。

(1) 注重能力培养。在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现代教学方法以及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和体育竞赛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示范能力;够用有余的体育理论知识;熟练的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能力。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注意做好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做好体育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做好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传授与教学方法传授的结合。

(2)关注岗位能力需求。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兼顾《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能力要求。新课标的最大变化之一是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能教技能类课程,还要能组织和讲授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另外,还能开展“三校”活动,即开展校本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和编写校本教材。同时还应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安全教育、心理调适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通过座谈访问基础教育专家、教育实习结束的毕业班学生,了解到他们有一个共同诉求,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师资应该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对位、对点的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初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教什么内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应该学什么内容”,“初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怎么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应该怎么练”。

(3)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不仅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而且还能适应社会体育活动开展的需求。能应用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评价、纠正他人的运动技术动作;能为特殊人群(如儿童、残疾人等)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能指导校内学生和校外社会人群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全民健身活动。

通过上述分析,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为:具有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知识够用有余、有实践经验、一专多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体育师资、社会体育指导师资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根据学生就业现状,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达到“会教学、能指导、有专长”;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从单一的培养体育教师向培养体育教师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转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专业技能,还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教育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2.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重新调整。应用型院校所制定的体育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能教技术(不能教理论,像个体育教师);能教理论(不能教技术,不像体育教师);既能教技术又能教理论,是合格的体育教师;既能教技术又能教理论,还能进行基础教育研究,才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成为“能教会研、能文能武”的专家型全能型的基础教育体育老师。要达到上述目标,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课程内容既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人生价值取向,还要适应学生自主择业的时代特点,树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课程内容既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研究性,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课程内容既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又重视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既注重专项技术的学习,又重视体育理论(包括运动人体科学知识) 的学习。

当然,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并非全盘否定依据《课程方案》制定的现有课程体系,而是要面对学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重新梳理和修改以往的课程体系,做到继承和摒弃相结合,开拓创新和发展进步相呼应。

(四)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

通过与不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安康市十余所中学体育教师、市县教研室体育教研员以及教育实习结束的毕业班学生进行座谈,综合他们的意见与看法后认为,教师的从业能力可分为:教师的通用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三大类。通用能力主要有班主任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外语水平、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有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教练裁判能力、运动会组织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能力等;而体育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教学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应是指从事本职工作不可或缺的唯一能力;核心能力不是本专业的多种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将专业能力中的教学能力视为专业核心能力是在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教研人员交流座谈后达成的共识,教学能力符合体育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唯一能力的要求,因为在现实工作中,教研、教练、裁判、运动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不是每一名体育教师都能胜任或都有机会参加,有的体育教师就没有当过教练,也没有当过裁判,但体育教学是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胜任的工作。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最好是既具有体育教学的核心能力,又具有教研、教练、裁判、运动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等体育专业方面的全面能力。所以安康学院体育学院紧紧围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训练,紧扣中小学体育教师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需求,认真做好课内外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的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和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当好体育教师、当好运动员、当好教练员、当好裁判员的“一师三员”能力要求,让学生在“一师三员”的实践过程中学会体育教育教学,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掌握教练及裁判工作技能,强化核心能力,增强专业能力,以达到“会教学、能指导、有专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划定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大教学领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该紧紧围绕四大领域设置课程群。结合上述分析及《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在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教学能力)时,应注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21]:

一是体育运动参与类课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运动参与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是本门课程的显著特征。运动参与是中小学学生获得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能(包括劳动能力和参与其他工作的体力)、构成良好生活方式、提高体适能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定要掌握培养中小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路径(见图3)。

图3 培养中小学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路径

图3表明,通过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加之广泛参与、令人陶醉(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很高的境界与能力的)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有了对体育的兴趣,有了对体育的爱好和对体育的意识,可以促使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创新、掌握生动、活泼、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运动项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是体育运动技能类课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最为主流的课程。要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类课程教育教学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其中,主要运动项目包括有田径类(如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球类(如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等),体操类(如器械体操、技巧、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校园集体舞、民族舞等),游泳或冰雪类(如蛙泳和滑冰、滑雪等),武术类(如武术套路和防身术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如跳竹竿、抖空竹、花样跳绳、踢花毽、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等)。掌握的程度是要熟悉动作原理,熟悉不同运动项目裁判规则,动作技术的标准与规范,具有不同项目的技战术素养,具有纠正错误能力、保护能力以及校本运动项目研究开发能力等。同时,能讲授安全知识(包括安全运动要领、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自然灾害发生时主动规避危险的知识和方法等)。此外,还应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某些运动项目的裁判能力和教练能力。

三是身体健康类课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显著差异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仅包含有运动技能类的内容,还包含有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运动技能类课程,还要学好运动人体科学类的课程,这样才能适应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中,“人体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是基础类课程,而“运动营养学”(营养与健康、运动营养恢复)、“运动保健学”(运动损伤与预防)、“健康教育学”等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占的比例更大,作用更直接明显。所以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可列如下专题进行讲授:(1) 吸烟、酗酒和吸毒对人体危害的机制;(2)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病毒性肝炎、伤寒与菌痢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3)艾滋病和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如艾滋病和血吸虫病的病理、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4) 合理营养、科学营养、平衡营养、安全营养的重要性;(5)调适心理、愉悦生活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教学,以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健康教育理论的掌握,为提高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能力奠定基础。

四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类课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育活动尤其是有氧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可促进大脑分泌脑啡肽,可增进心情愉悦,心理健康,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调节学生情绪的能力,同时该课程还具有培养学生团结向上、克服困难,帮助学生树立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所以,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要防止出现只重视运动技能和知识传授,而忽视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类课程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史学、奥林匹克史、体育法规、体育人文素养、体育道德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另外还应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调适心理、调节情绪,培养集体主义思想与团队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拼搏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等方面的技能技巧与方法。

(五)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体育教学) 相匹配的课程群

以体育教学内容的四大领域为主要内容,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构建时要做到:技术课、专项提高课、专项理论课相整合;广域课、交叉课、融合课相整合;教学实践、裁判实践、社会实践相整合。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我们初步确定了对应的课程群(如图4所示),也确定了每一课程群所应融合的课程类别(如下页表2所示)。

图4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应的课程群

表2 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类别

三、结语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结合体育教育教学专家意见和学生要求,采用逻辑思维方法,梳理归纳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容以及形成这些能力应学习的知识(课程群),使岗位需要、能力需要、知识需要三者之间对接缝隙最小化,为培养适应于体育教育教学专门人才提供借鉴与参考。关于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融合,以及课程群教学的教师团队组成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