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 武,董 瑶
(安徽工程大学 财务处,安徽 芜湖 241000)
会计业务通常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履行的是会计的核算职能,后者履行的是会计的管理职能。传统的高校财务工作主要是核对、记录、计算、整理等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依据一些静态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进行局部的、分散的财务管理。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社会服务职能的加强及会计的信息化,传统的会计核算职能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
高校财务管理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财务管理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提供了前置条件和支持基础,其改革与创新程度直接决定高校在优化资源配置、分散财务风险、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效用发挥[1]。主要涉及预算决算、资金分配、日常运行、筹资、投资管理,等等。高效的财务管理对提高高校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收益率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我国高校办学规模逐渐趋于稳定,各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在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资金需求矛盾愈发明显,这就需要开源节流。高校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以资金筹措、分配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宏观经济管理为目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使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更好发挥。
高校财务管理的范围已从原来的保证各类收支平衡转为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规范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产管理,同时有效监督各类经济活动、严防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财务信息透明、防范各类财务风险。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来源除了以前单一的政府财政拨款外,还有相关产业、房屋出租、设备出借、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培训、科技服务等经济活动取得的收入,收入来源多元化。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财会既有事业单位财会的性质,又有企业单位财会的性质。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财务管理更具有多重性。
我国高校已完成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向涵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2]。招生规模基本趋于稳定,但高校内涵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必须认识到,高校内涵建设需要财务管理提质增效。
1.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
高校内部控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看内部控制的参与度、最终由谁负责。高校通常是各学院、各部门负责人对他们管辖范围内的内部控制负责,大多数的教职工都处于内部控制之外。外部监督机制,如审计纪委部门独立性、约束机制和监督考核制度不足。纪委监察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都是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处于高校党委行政领导之下,这使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影响[3]。很多高校一般由校长直接分管,很难出具一张独立的不受干扰的审计报告,少数人还拥有凌驾于内控之上的特殊权力,审计监督部门被边缘化,不敢行使监督权。
2.内部控制范围狭窄
高校通常关注的只是招生就业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基本收支情况,在人员层次上没有涵盖各级各类人员,在业务流程上没有渗透到各个环节、在对象上没有涉及各项业务管理活动。如,在合同签订执行过程中只注重合同的评审和签订,不注重合同的监督执行,很少分析合同变更原因,使得实际执行情况与原合同内容脱节。
3.校内各部门内部控制协调性不强
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控制,把内部控制看作是财务部门的责任,结果抓内部控制的只有财务部门,校内其他部门不与财务部门相配合,甚至对财务部门产生严重抵触情绪,使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执行。
4.内部控制僵化
内部控制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再评估,不能随着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控制流程再造不及时,一般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又过分依赖财务软件管理系统中的定量数据,缺乏定性分析,不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从而造成管理混乱,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不能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不少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并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是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根据可支配收入的多少简单的同步增减。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减少了预算编制的麻烦,但缺乏实践研究、定量分析和科学论证,经常会产生预算金额与实际需求差异较大的问题。如果原来的预算经费支出本就不合理,再在此基础上增加预算只会使不合理的预算更加不合理。一些部门为了争取到下一年更多的预算资金,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在年底突击花钱,造成闲置和不必要的浪费。预算编制笼统,没有很好地细化,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可操作性。学校整体预算与各部门预算之间缺乏衔接,也给预算执行带来困难。在执行过程中,预算执行刚性不强,随意临时使用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缺少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没有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动态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由于筹资不足导致的现金支付财务困难;二是由于办学效益下降导致的收支性财务困难[4]。而一些高校对各类风险评估认识不足,盲目贷款使资产负债率过高,导致结构性财务风险过高,但又缺乏相应的资产保障能力。普通高校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学费及住宿费,资金开源严重不足,很少吸引到社会资金,接受捐赠资金数额也十分有限。而预支款金额较大,催缴不及时,导致学校垫付的资金较多。此外,资产周转率不高,报废处置周期长,资金利用效率底下,资产浪费现象也普遍存在。
首先,在筹资方面,高校一直依赖政府拨款,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流动性较低,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或有负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管理人员一时也难及时辨别,导致潜在风险较大。
其次,在投资方面,由于没有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投资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将闲置的资金存于银行,只能获取很少的活期利息;另一种是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一些高风险的股票、债券等致投资损失巨大,甚至发生难以挽回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再次,在高等教育竞争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加剧,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会给高校财务带来损失的风险。如,学生生源风险、就业风险、教育政策风险、宏观经济环境风险等都会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性。
最后,在资金营运方面。固定资产重复购置、购入设备闲置不用、技术更新导致设备淘汰、大量闲置房屋的建设等导致资本性支出增加,造成的资金浪费现象层出不穷;资产流动性差,人员经费支出比率过高,从而造成流动性不足。
高校往往忽略了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财务报表一般只有年报,月报季报很少编报,且混淆财务分析与会计报表分析的本质区别。高校财务管理更是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效益考核、奖惩兑现[5]。财务分析往往只是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重视对已发生的和确定性因素的分析,忽视对收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风险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
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形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和谐财务关系,创造良好的财务职业环境,共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6]。但目前高校财务信息普遍存在公开内容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尤其涉及个人利益方面的信息更是缺乏,信息失真现象较普遍,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的信息需求;信息公开披露平台缺乏,方式单一,没有普及到各个利益群体。许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财务信息管理的人员,不懂财务信息披露知识,这些都制约着信息公开透明工作的质量。
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引入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建立起一整套和一般企业类似的财务管理体制。
1.树立企业资金成本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必须牢固树立成本观念,建立一套合理的资金运用机制,充分考虑各类筹资的成本,各类资金使用期限应合理搭配,保持资产一定限度的流动性,使资金结构趋于合理。所有资金的运用都应考虑成本,优化资金配置结构,有效降低各类资金的使用成本。
2.建立企业投资回报效率机制
高校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投资回报效率机制。投资有无价值,是否值得投资,何时能收回投资成本、承担多大风险以及投资回报率大小等都应在财务管理中有所反映。要按企业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程度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以及投资效益评估。
1.完善财务报表
高校年终决算有一套固定的报表,主要包括收入支出总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总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表、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资产负债表等,而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预算执行状况、成本效益情况、招生就业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等,在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中未能获取相关资料。针对现行财务报表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应增设年度预算决算表、现金流量表、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等重要报表,这样才能如实全面反映学校的办学状况。
2.完善高校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是会计部门履行会计职能向外界提供财务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会计制度还缺少一些反映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如,筹资成本指标、投资收益指标、教学科研投入回报指标、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残值回收率、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指标。因此,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使各项财务分析指标得到进一步完善。
3.完善高校财务分析方法
高校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主体,和其他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有通用的地方,当前财务管理中常用的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动态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专项分析法等都可以为高校所用,使财务分析更具实用性。
首先,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高校要紧紧围绕高校发展目标,不断提升防范风险水平。重新审视网上财务弊端,严防信息沟通不畅[7]。形成自上而下重视财务管理的氛围,应健全内部控制程序,降低或有事项的潜在风险,使高校健康运行。
其次,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做好投资预算,合理分配基建、设备、人员经费等。做好投资项目现金流量预测,杜绝突发性财务风险的发生,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
再次,优化资本结构,合理筹资。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与风险应综合权衡考量,在争取财政拨款的基础上扩大事业收入比重,尤其是科研事业收入,合理降低负债比例,资产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最后,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管理实行全过程监控,效仿企业做法,建立实时、动态、全面的财务预警系统,避免突发性风险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科学编制财务预算,优化资金分配是预算管理的基础[8]。预算管理制度应科学合理,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符合国家政策和高等教育行业特点,强化预算的执行。
1.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高校在预算编制时不应每年都按上年预算为基数,各类收支可以从零开始,根据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编制。对所有支出项目都要论证其合理性,要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尽量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不断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使预算与实际收支相吻合。
2.编制全方位预算
高校应把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收支都纳入预算,以收定支,做到心中有数。优先考虑刚性支出,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压缩非必要支出。按照零基预算编制原则细化支出项目,使每一项支出都落到实处[9]。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防范预算分配的个人主观随意性,确保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
3.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约束力
预算方案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应严格执行。在执行时可以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及时纠正执行偏差,实行信息化管理,确保预算管理严格高效。
4.建立预算绩效激励机制
预算的执行应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增加绩效考核内容。将各部门科研成果、教学任务、社会服务与所分配经费直接挂钩,实行浮动激励措施。预算的执行应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设置奖惩制度,以有效减少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立起一套约束力强、有助于高校发展的预算管理机制。
管理层未经充分调研而盲目决策是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法人责任制可以提高决策层的经济责任心,促使高校决策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筹集和使用教育经费[10]。在信息公开上,为使用者提供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坚持以满足使用者信息需求为导向,确保信息有较高的可信度,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监督,做到查询信息方便,公开透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