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提升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4-06-19

江先锋

(上海健康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18)

党性教育是增强党员对党的本质属性认同的根本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高校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高校党员教师既是党员也是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党性教育作为高校党员教师立身、立业、立言和立德的基石,是高校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因而,适应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探讨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的提升路径,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党性教育作为高校加强党建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高校党员教师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关系到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教师队伍师德水平整体展现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政治建设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建设。高校党组织作为党对高校领导的组织体现,其政治建设的质量事关高校的发展方向,关系到能否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包括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守党的政治方向,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其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内容。高校应始终注重从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从文化熏陶和引导上,不断弘扬党的价值观和坚守党的政治追求;从外在约束与行为规范层面,强化党员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是提升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这是因为:党性教育首先是要解决“怎么想”,即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价值立场。当前,高校存在着“少数教师党员党的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少数党支部书记党务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2]问题。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只有通过党性教育,才能使得高校党员教师将党的最新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政治理念,进而通过浸润、内化的形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作用,转化为推动高校教书育人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党性教育其次是要解决“怎么做”,即高校党员教师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党性提升必须通过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只有通过党性教育,才能使得高校党员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等方面形成自觉遵守纪律意识,增强政治警觉性,把准政治方向。

(二)提升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内在要求

师德水平提升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应以师德水平提升为切入点,师德是一所高校重要的精神标杆,也是一所高校整体文化内涵外化的实践指标。高校全面从严治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在校园内形成一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文化氛围,让这一文化因子渗入到每一位教师心中。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是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党性教育首先要“正自己”,通过强化党性教育,才能不断提升党员教师的师德意识。“什么是好老师”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好老师必定有高尚的师德这一点是共通的,也是一个好老师必不可少的特质。因此,要在知与行双向互动中形成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情操的新认知,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个方面铸就自身内在品德,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党性教育其次要“塑他人”,以党性教育促进党员教师师德典型的培养,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将师德认知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实践,“要团结凝聚教师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及时回应教师重大关切,防止各类错误思想文化侵蚀,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3]。

(三)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立德树人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落脚点。高校的教育事业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校要承担起这一时代之责和历史使命,就必须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党建的实践中,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落到实处。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党性教育首先要铸就党员教师“自身硬”的素养。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建设好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党员教师应在思想政治素养、教书育人水平、思想品行高尚等方面成为全体教师的示范者、引领者和推进者,他们不仅要兢兢业业地承担起课程的授业之责,更要义不容辞担负起传播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因而应比一般教师在学业、品德和作风等方面对学生有着更大的身教影响;党性教育其次要培育党员教师“打铁强”的本领。高校党员教师要在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作为教育者,要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此外,他们身正为师的态度,将“传道授业”建立在自己的信仰之上,对学生产生浓厚的感染力,从而真正承担起“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

二、全面从严治党与当前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现状间的张力

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对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的理念、模式、路径及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这与当前一些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的现状间存在着张力,制约了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的成效发挥。

(一)在教育理念上侧重理论认知而忽视思想交融

教育理念科学与否是影响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成效的首要因素。党性教育的效果直接决定着高校党员教师对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方针政策的理解水平,制约着他们的师德水平,并最终影响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它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推动着高校党员教师进行有质量、有成效的党性意识锤炼。然而,现有的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的实践中,教育理念仍存在着一些偏差,很大程度上单纯地认为党性教育就是理论教育,一些高校对党员教师开展党性教育,在内容安排上基本都是党的基本理论类的专题学习,如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党的领导人思想解读、中共党史等,忽略了党员教师思想交流互动环节方面的设计,难以深入理解把握其内心的想法与困惑。尽管作为高校党员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确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的实际需求,但是相比较于单面的理论传授,他们更想得到的是能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互动,因为仅凭短期的理论学习,往往容易浅尝辄止,流于形式,而只有在一个交流学习的空间中,才能详实阐述自己思想中的盲点、疑点与痛点,进而通过大家解、析、释等环节,解决思想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政治责任感。这一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部分高校并未把握影响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提升的相关因素,因而在思想理念上形成了偏差,即出现了偏理论传授而忽视思想交流的情形。

(二)在教育模式上侧重循制性宣讲而忽视日常性关怀

教育模式适合与否是影响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成效的基础因素。认知、能力与素质是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三个基本维度。当前一些高校在党性教育的模式上,基本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即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题培训,辅之以一定的实地参观学习,以期开拓党员教师的理论视野,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与养成优良作风。采用这种教育模式来推行高校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忽略了它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党性教育缺乏日常化的教育纠偏功能。实际上,党性教育在机制和路径设置上要有措施,使其能对党员教师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纠偏。很多高校党员教师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个人生活方面,都会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难题与困惑,这些问题汇聚在一起就容易在思想上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倾向,这就要求高校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必须直面现实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推动思想认识问题的解惑。当前党性教育模式凸显出来的问题还没有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活动仍以原有模式运行,形式往往缺乏新意,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回应党员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期望。这一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下很多党性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以工具理性为导向,进而偏离了价值理性的目标,一味追求教育任务的完成,而不去关注受教育者是否拥有获得感。

(三)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群体漫灌而忽视个体滴灌

教育方法得当与否是影响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教育方法是一个整体性方法与个体性方法结合的整体。当前,很多高校在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中,在方法选择上,比较重视整体性方法,即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式,推进教育学习活动,力图从整体上提升党员教师的思想认识与政治素养。可以说,这一教育方式确实发挥了作用,为很多高校党员教师理论学习和素养增强提供了依托,特别是那些从事理工医学科、对党的理论掌握比较弱的党员教师,通过这种整体的、规范的教育方式,逐渐对党的理论认知有了较大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也随之得以增强。但是,高校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只注重整体性方法这一面是不够的,因为其难以满足当前受教育者的群体性特征及其需要。与过去老一辈相比较,现在高校的党员教师除了群体性的总体特征外,他们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越来越明显、内容越来越多样,这就需要在教育中还要关注个体性方法的选择。党员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其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以及所从教的学科都不一样,他们在党性提升上各有各的短板,在理论认知、思想解惑乃至需解决的问题上有着差异化的要求,这就要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如体验式、参与式、活动式等方法。然而,当前的教育方法仍较单纯重视整体性方法而忽视个体性方法,如还是普遍用集体授课、集体学习和集体培训来推行教育,对于如何满足一些党员教师的教育需求、帮助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着力不多。这种在教育方法上的偏颇导致高校党员教师教育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从原因分析来说,这样一种重视整体教育而忽视个别需求方式方法的形成,是由于没有把党员教师群体的新特征传导到教育方法的改进中,甚至为追求效率而不顾教育的效果,遑论满足个体性需求。

(四)在教育评价上偏重形式本身而忽视内容实质

教育评价到位与否是影响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成效的外在因素。教育评价虽处教育过程之外,但它却对持续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是检测和衡量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效果的基本指标,是推动教育活动不断走向科学、高效的动力源。当前,一些高校对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的考评体系还不健全、以评价发挥激励作用还不够到位,具体表现在:很多时候,关于党员教师党性教育评价的计划制定多,实际落实少;制度设置大而泛之的条目多,可监督检查细化考评少;为评价而评价、放松评价、任意评价和形式评价多,着眼工作改进评价、精细评价、较真评价和实质评价少。这样使得评价的结果走样,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更重要的是,没有严格等级的考评结果就不能产生推动作用,无法运用到对党员教师党性教育过程的调适中,进而达到正向激励作用,为接下来更好地组织学习教育活动提供有效参考。究其原因而言,在于目前的评价忽略了对受教育者学习成果的检验,没有将教育成效的真实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纳入评价体系中。一个真正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应关注的是对教育内容实质的评价,唯此评价才能对教育质量作出符合实际的衡量。如果仅仅是形式本身的评价,往往容易导致教育评价与教育活动相互脱节,无法对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进行清晰的跟踪与反馈,难以对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素质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三、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指引提升高校教师党性教育的路径探析

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党员党性教育,要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高校党员教师队伍的整体政治思想状况,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基本目标,转变教育理念;以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为现实指向,重整教育模式;以构建双导师制为践行平台,创新教育方法;以落实立德树人成效为衡量标准,优化教育评价,不断提升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基本目标,转变教育理念

当前,高校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要立足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及教师个人成长,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打造教育目标的同心圆,推进理想信念从浅层认知到深入实践的转变。一是形成外在教育与自我内化的叠加合力。高校要以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为目标,构建以定期的集体理论学习与日常的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机制。在理论学习上,要通过深入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党员教师自身发展对其党性素养的新要求,规划好党性教育的内容;在自我学习上,可以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对党员教师的自我学习状况进行指导与督促。高校党务部门要依据党性教育的实际需要做好集中学习与日常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规划,确保多层级教育目标的系统性、契合性。二是构建正面理论启发和思想纠偏引导的双重推力。要衔接有序地把正面的理论启发与对部分党员教师思想问题的纠偏引导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疏”让大家敞开心胸,把各自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出来,特别是内心长期存在的疑问与迷惑,然后通过“导”,瞄准靶心,理论认识错位要以理论彻底性来说服,思想方法偏位要以正确、全面视角帮助引导归位等,总之,要把这些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导向教育的目标轨道,对党性教育这两个环节的任务在实施环节上要进行精细化设计,形成教育主客体之间、外教与内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二)以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为现实指向,重整教育模式

当前,高校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要以提升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为现实指向,提升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高校党员教师因其成长阶段和岗位职责不同,对党性教育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创新教育模式,根据党员教师存在的具体情况推进党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一是将集中党性教育与师德素质提升统一起来。师德素质的提升与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息息相关。在党性教育中,党员教师通过对照标准与要求,对自身的理论不足和思想偏差进行自我检视、自我归位,使其能够自觉抵御种种非主流思想的冲击,当然师德素质也就提升了。将两者相统一,要求党性教育中理论学习模式要创新,围绕党的最新理论开展集中、自我学习,同时也应将实践教育与之相匹配,不断丰富实践教育的形式,全方位拓展实践教育的价值,形成有效的党性教育联动机制,推进教育模式趋向多样化。二是把理论认知教育与实际问题解决结合起来。开展党性教育,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既需要注重理论宣讲教育,“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但不能简单地就理论谈理论,就道理讲道理,应当把党的最新理论的学习与党员教师个人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生活上存在的困难,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夯实党员教师的政治理想与职业追求,进而为他们的党性锤炼提供可靠的依托。

(三)以构建双导师制为践行平台,创新教育方法

当前,高校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要以导师制的构建为践行平台,推动党性实践锻炼进一步深化。党员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党性需要通过“学进去”与“用出来”这一互动过程加以固化与拓展,因此,创新教育方法,根据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既要给党员教师配备学习导师,也要将党员教师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结对,让其担任党建导师,以这种“双导师”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一是要紧扣高校党建的关注点,给党员教师配备带教导师,让其“学进去”。要综合考虑当前社会复杂环境,广角度看待多元化时代特征,探索党性教育新的路径与方法,打破传统简单的理论宣教形式,邀请一批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专家担任党员教师的带教导师,以日常性的交流,进行知识导读、人格熏陶,使他们能真正将党的最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为人师者如何传好道,育好人?首要一点在于,传道者自己要明道、信道。”[6]二是以学生党建导师制构建使党员教师“用出来”。党员教师强烈的政治觉悟、渊博的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及勤奋的敬业精神等,比一般教师对学生有着更大的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使其对加入党组织怀有更高的期待。基于此,高校党建应构建以党员教师为主体的党建导师制,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党员量体裁衣,以导师的“导”把党的理论、价值信仰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在方法、手段上更加新颖,增强吸引力,使大学生入党积极对党的理论从认知走向认同,并把学习所得外化为行动自觉。在这一过程中,党员教师同时也可以在联系和教育学生中使自身党性得以深华。

(四)以落实立德树人成效为衡量标准,优化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在高校党员教师党性教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作为党员教师,落实高校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关乎到能否成功培养出党和国所需的时代新人的问题,必须制定一定的考评体系,通过操作性强的考评指标的设置,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来精准衡量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党性教育的内化和深化。一是健全定性评估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应对党员教师党性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以实效性为指向研制一定的内容、方式、指标体系,分别形成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权重,创新评价的机制,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重点着力解决党性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空宽软的问题,把党性教育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框架内,落实其根本要求,充分激发党员教师的干事创业的活力。二是健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是对其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理想诸方面进行教育的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要积极探索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机制,既要对日常工作、生活等过程中的党性表现进行评价,也要对一些重要问题、关键节点等的工作成效进行结果性评价,在其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评价,特别要从小节细微处,多方位、宽角度、全过程检验党员教师的政治信仰、道德品行、纪法修养、宗旨意识等方面党性要素的“成色”,要及时反馈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隐患与突出问题,真正把教育的实效转化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推力、具体举措和具体方法,并逐渐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推进机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