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美人鱼的个体化实现——从荣格原型理论看《海的女儿》

时间:2024-06-19

董 菲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在个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荣格认为“无意识的表层是个人无意识,无意识的深层是集体无意识。”[1]5“如果用海岛来作比喻,那么,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面下由于潮汐运动而显露出来的部分代表个人无意识,而所有彼此孤立的海岛的共同基地——那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2]集体无意识“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因素在心理上的积淀,也就是深印于脑意识结构中的以前各代人经验的积累和反映。它隐藏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3]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原型构成”[1]7,而“原型是一种经由成为意识以及被感知而被改变的无意识内容,从显形于其间的个人意识中获取其特质……原型特征的内容是集体无意识中的过程的表现。因此,它们所意指的并非任何或者一直是意识的东西,而是本质为集体无意识的东西。”[1]124荣格从神话、童话等层面上研究原型,重点介绍了“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人格面具”“自性”以及“曼荼罗”等原型。

“个体化”是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个体化过程包括无意识状态、进入意识状态、实现无意识与意识的整合统一这三个环节。个体化过程中,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和阴影这四位一体的原型彼此纠缠整合,形成和谐的整体,即自性。自性的获得意味着个体化的最终实现。人通过这个过程获得自我的确认和人格的独立成熟。因此说,个体化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海底、人间、天空三重世界分别对应了个体化的三个过程:海底世界意味着巨大的集体无意识,人间世界代表着小美人鱼进入意识状态,而天空世界表明小美人鱼最终进入了无意识与意识的和谐统一状态。小美人鱼由人鱼变为人最终化作泡沫正是象征着个体化的实现,不灭的灵魂即是自性的象征,意味着她获得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小美人鱼的个体化过程也是她成长过程的体现。

一、海底世界——集体无意识

荣格指出“水是无意识的最为司空见惯的象征……从心理学上讲,水意指已然成为无意识的精神。因此,神学家的梦是十分正确的,告诉他可以在水下体会到活生生的精神的运作”[1]18。作为水的一部分,广阔而深不见底的海洋可以看作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海洋之下蕴藏着本能和无数与之对应的原型。《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自出生起就处于巨大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海洋中富丽堂皇的宫殿、盛大的舞会,森严的制度及各种规定等都是美人鱼世世代代生活经验和文化观念的遗传。

(一)小美人鱼的阿尼姆斯投射

荣格的原型理论指出“每个男人的无意识之中潜伏着一个女性人格,而在每个女人的无意识之中则潜伏着一个男性人格”[1]225。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人格被称作“阿尼玛”,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人格则被称作“阿尼姆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与性本能相对应。

荣格认为,男性的阿尼玛的第一个投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相对应的,女性的阿尼姆斯第一个投射的对象便是父亲。在海底世界中,海王是一个孤独的鳏夫形象,海王的家务由他的老母亲全权代理。海王似乎很少参与到家庭事务及子女们的成长过程中来。父亲的缺席使得小美人鱼的阿尼姆斯投射失败,她只能寻找一个被投射的替代品。“当别的姐妹们用她们从沉船里所获得的最奇异的东西来装饰她们的花园的时候,她除了栽种像高空的太阳一样艳红的花朵以外,只愿意要一个美丽的大理石像。这尊石像代表一个美丽的男子。”[4]2鲜红的花朵代表了小美人鱼对性的渴望,年轻男性的大理石雕像则是小美人鱼的阿尼姆斯的暂时投射对象。然而,冰冷的大理石像终归是冰冷无情的,无法与小美人鱼进行有效互动,因此不能真正作为小美人鱼阿尼姆斯的被投射者,她依旧难以实现心理的和谐平衡。

(二)无意识与意识的初次碰撞

荣格曾提到,象征着无意识的水中有女水妖,她们是一种半人形的雌鱼,具有魅惑人心的本领。水妖代表着更具本能特性的迷人女性,荣格将其称为“阿尼玛”,海底世界中的美人鱼本身就是阿尼玛的象征。联系到荣格关于无意识的海岛理论,如果说海洋代表集体无意识,海面之上代表意识,那么美人鱼从海底浮上海面意味着她们将由无意识变得意识化,这一过程意味着她们要失去独特的女性魅惑力量。“许多女人甚至仅仅为了避免做出这样的牺牲,就刻意地使自己保持在无意识状态。”[5]130小美人鱼的老祖母和她的姐姐们便是这样,老祖母向来安于海底世界的平静生活,对海面之上的世界毫无兴趣。小美人鱼的五个姐姐们在浮上海面之后很快也对海面之上的世界失去了兴趣,“她们渴望回到家里来。一个来月以后,她们就说:究竟还是住在海里好——家里是多么舒服啊!”[4]4这正如荣格所说:“女水妖消失在她的自然环境中,描述了当一个无意识内容上升到意识表层,但仍然和自我意识很难协调一致,因此就会被一点轻微的事件激怒而退回无意识。”[5]163

美人鱼祖母制定的关于小美人鱼们在15 岁时浮上海面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个体化过程能否开启的考验。小美人鱼的姐姐们在无意识与意识发生碰撞时选择退回到集体无意识,就意味着她们拒绝了个体化过程。而小美人鱼浮出海面后,目睹了人间生的欢乐和死的可怖,并邂逅了人类王子,至此,她幻想中的阿尼姆斯与现实中的人类王子重合,阿尼姆斯投射由大理石像转移到人类王子身上,获得了正确的投射。小美人鱼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她渴望进入人间世界,这意味着她主动追求并开启了个体化过程。

(三)海巫婆——不可逃脱的“阴影”

“阴影”是所有原型中最具有原始性和动物性的,它代表着人性中邪恶的一面。“阴影是人格的活生生的一部分,因此希望以某种形式与之共生。”[1]19阴影是人格中必不可少的,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相当于个人无意识。“阴影使主体拒绝承认有关自己的一切人格化,但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将其强加于自己。”[5]226阴影试图使人们处于无意识状态,但同时又推动着人们进行对意识的探索。

海底深处的海巫婆是小美人鱼人格中的阴影,她显示了小美人鱼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欲望。阴影常常被压抑,但它也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从无意识中显现出来。面对小美人鱼对自我意识的渴望和追求,海巫婆不但没有阻拦,反而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推波助澜。她答应为小美人鱼煎一副药,帮助她建构自己的人格面具,使她能够以人类的外形进入人间世界,但同时也向小美人鱼索取昂贵的代价——动听的歌喉、像踩在刀尖上的痛感和一旦失败必将化为泡沫的悲剧命运。海巫婆展现的肮脏、阴暗和恐惧以及她赋予小美人鱼的沉痛代价和诅咒将一直伴随着小美人鱼,但这也并非完全糟糕,遭遇阴影是小美人鱼个体化过程的必经之路。正如荣格所说:“阴影是一条狭路,一道窄门,其痛苦的挤压使所有走下深井的人无一幸免。但是人们必须学会认识自己,以便认识到自己是谁。因为足以令人吃惊的是,从门后出来的东西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广袤区域,满是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显然没有内外、上下、彼此、你我、好坏之分。”[1]20海巫婆的帮助使小美人鱼获得了进入意识世界和寻找自我的机会,推动了小美人鱼的个体化过程。

二、人间世界——自我意识的艰难确立

海面之上代表着意识世界。小美人鱼由海底集体无意识世界进入人间的意识世界,意味着她的个体化过程更进了一步,小美人鱼在这一阶段需要面对各种人格原型的调和与自我意识的建构。“自我”也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术语。荣格认为:“自我是一种复合的东西:首先是你对自己的身体、自身存在的一般意识;其次是你的记忆材料,你对已有的一连串记忆的某种观念。这两类就是我们叫做自我的主要构成物。因此,你可以把自我叫做精神事件的情结。”[6]7小美人鱼进入意识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完成自我意识的建构,这就需要小美人鱼完成自身阴影与人格面具的整合、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整合。

(一)由人鱼到人——阴影与人格面具的纠缠

人格面具,就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7]48上文提到,象征着阴影的海巫婆帮助小美人鱼由人鱼形象变为人类,有着“美丽的身材、轻盈的步子、富于表情的眼睛、美丽的长发”和“一双只有少女才有的、最美丽的小小白腿”[4]12-13的人类形象是小美人鱼在人间世界通行所必需的人格面具。

然而,人格面具并非完美和长久,它只是对内心无意识和阴影的一种掩饰。人格面具与阴影相伴相生,无法摆脱阴影的纠缠和束缚。小美人鱼虽然获得了人类的身体,但却被海巫婆剥夺了美丽的声音,丧失了至关重要的话语权。此外,她必须遭受每走一步就像走在刀尖上一般的痛苦,承受得不到王子的爱和婚姻就将化为泡沫的威胁。这一切的制约都使小美人鱼对自我意识和个体化的追求变得无比困难,她徒有人类美丽的外表却无法表达对王子的爱,无法自由地展现自己更无法被认可。“她穿上了丝绸和细纱做的贵重衣服。她是宫里一个最美丽的人,然而她是一个哑巴,既不能唱歌,也不能讲话。漂亮的女奴隶,穿着丝绸,戴着金银饰物,走上前来,为王子和他的父母唱着歌。有一个奴隶唱的最迷人,王子不禁鼓起掌来,对她发出微笑。”[4]13小美人鱼的地位与奴隶相似,甚至处境还不如会唱歌的女奴。王子也不能平等地对待小美人鱼,而是把她看作玩物——称呼她为“哑巴孤儿”。既无身份也无姓名的小美人鱼难以实现自我的确立。阴影与人格面具的纠缠达不到一种和谐,小美人鱼的个体化过程也变得无比艰难。而阴影与人格面具的纠缠也推动着小美人鱼认识到自我意识确立的重要性,这是个体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二)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投射的不对等

人类王子是小美人鱼心中真正的阿尼姆斯,遇到王子后,海底花园的大理石雕像便失去了意义,小美人鱼的阿尼姆斯投射对象由大理石像转移到了王子身上。阿尼姆斯的正确投射使小美人鱼对王子产生爱意。小美人鱼对王子的爱是卑微的,为了与王子在一起,她牺牲了自己的声音,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甚至忘记了爱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小美人鱼爱情上的卑微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阿尼姆斯的力量,将决定自我确立和命运选择的权力全部交给了王子,小美人鱼的喜怒哀乐和婚姻誓约均由王子定夺,王子可以认定小美人鱼是与他缔结婚姻的首位候选人,也可以在遇到神庙公主之后轻易将小美人鱼抛弃。

如果王子心中阿尼玛的原型也是小美人鱼的话,故事将会有美好的结局,小美人鱼不仅会得到王子的爱情,也可以获得不灭的灵魂,实现自我的确认。然而,小美人鱼却并不是王子心目中阿尼玛的投射对象。一方面,这或许是源自一场美丽的误会,王子误将在海边神庙修行的邻国公主当作救命恩人而深深地爱上了她,公主才是王子心中的阿尼玛原型。荣格指出,由于受到社会中旧有的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等不平等观念的影响,“当一个男人要进入他与阿尼玛的关系时,他必须要通过承认她是斯皮特勒所称的‘至高无上的女人’,或用哈德格爵士的话来说,‘她是你必须服从的人’,来降低自己的高度,克服抗拒——他的骄傲。”[1]130王子将神庙中的公主视为女神般的存在,认为她是自己“从来不敢希望的最好的东西。”[4]15而小美人鱼只不过是王子得不到公主时的一个暂时的替代品。小美人鱼与王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王子在小美人鱼面前永远是骄傲的。

另一方面,由于人格面具与阴影纠缠的不平衡使得小美人鱼暂时未能完全确立自我意识,不健全的人格使她不可能成为王子的阿尼玛的投射对象,王子很难真正爱上她,她也无法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应对这种不平等的爱。

此外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投射的不对等,使小美人鱼感受到不被爱和不平等爱情带来的巨大痛苦。被王子宠幸时的快乐和被冷落时的伤心,对邻国公主的深深羡慕,无法表达内心情感时的郁闷和对海底亲人的思念使小美人鱼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内心产生难过和苦楚的感觉意味着小美人鱼逐渐有了人类的意识和感受,开始有了“自我”概念。

(三)意识与无意识的痛苦整合

小美人鱼来到人间世界,不断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身体的痛苦使她坚定对爱人的选择;精神上的痛苦如王子不平等的对待和不对等的爱使她学会反思自我,她会在夜深人静时望向海面,思考自己的来路和归途;当王子见到梦想中的神庙公主并与她举行婚礼时,小美人鱼感到了心灵的巨大痛苦,这不仅是人格原型相互对抗的痛苦,也是死亡即将来临的痛苦。小美人鱼在痛苦中舞蹈,“锋利的刀子似乎在砍着她的细嫩的脚,但她并不感觉到痛,因为她的心比这还要痛。”[4]16小美人鱼在痛苦之中获得了自我意识,她明白了自己的心,体会到了心痛的感觉。

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小美人鱼的姐姐们带着舍去长发向海巫婆换来的刀再次浮出海面拯救小美人鱼,只要她把锋利的刀子插进王子的心脏,让血流到自己的脚上,她就能变回美人鱼回到海底,获得三百年的生命。这代表着阴影试图将小美人鱼再次拉回集体无意识之中。小美人鱼再次面临个体化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的考验:究竟是退回集体无意识放弃个体化,还是走向自我、完成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

很显然,小美人鱼选择了后者,她身上的阿尼姆斯发展出了一种精神性的态度,“这种态度将我们从狭隘个人立场的局限和禁闭中解脱出来。它所给予我们的安慰和帮助是让我们从个人难题中得到超越,达到超个人的思维和情感。”[5]143小美人鱼不再卑微,她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在太阳升起之时,她勇敢地亲吻了王子,将尖刀丢入大海,然后从船上跳进了海里。亲吻王子、丢弃尖刀是小美人鱼确立自我之后有意识的主动选择,而跳入大海则意味着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与协调一致。源于无意识的小美人鱼做出了牺牲自己的有意识的举动,此举推动着她迈向了个体化过程的最后环节。

三、天空世界——个体化的最终实现

(一)四重人格整合

意识与无意识整合带来的是阴影与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四重人格原型的重新整合。小美人鱼在阳光中跳入大海,但她并没有灭亡,而是化作了透明美丽的生物,成为了天空的女儿。她的声音是和谐的音乐,她轻飘的形体可以在空中自由浮动。小美人鱼获得了一副崭新的、更加自由无拘束的形态,也不必忍受鱼尾的限制和双脚的疼痛。这意味着阴影和人格面具摆脱了原来相互纠缠、互不相让的痛苦状态,达到了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境界。

小美人鱼化作这种透明的水之精灵后,她“吻着这位新娘的前额,她对王子微笑”[4]18。“亲吻新娘的前额”不仅是小美人鱼对爱情的释然与成全,也是她在阿尼姆斯气质引导下做出的行为。小美人鱼作为海中水妖,本身就是阿尼玛的原型,亲吻新娘这一具有男性气质的动作代表着小美人鱼身上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整合。此外,亲吻新娘、对王子微笑是小美人鱼有自主意识的选择,意味着她不再完全受王子或说阿尼姆斯的绝对支配,实现了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和谐平等。用荣格的话说就是:“将自我从与阿尼姆斯认同和被它占有这一宿命的结局中解放出来。”[5]142伴随这一过程的便是意识的成长和个体化的实现。荣格在此也为我们指明了处理与阿尼姆斯关系的正确方法,即“在我们与阿尼姆斯的关系中,女性必须克服的不是骄傲而是自信缺乏和来自惯性的抗拒。”[1]130

(二)曼荼罗象征和自性的获得

在原型理论中,曼荼罗通常是圆圈的形式,它是一个能量的源泉,是“心理之中的一种核心点,万物无不与之有关,无不据之排序”[1]296。曼荼罗的中心是自性,自性是个体化过程的最终目标。“在整体的四个面向之中的所有能量完美地统一起来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不再受制于变化的静止状态。”[1]296曼荼罗的出现意味着个体化过程的完成和自性的实现,代表了一种平衡、和谐和永恒状态。

《海的女儿》中“太阳”就是曼荼罗的展现,它浑圆、温暖、火红,代表着永恒和不变。太阳意象在小美人鱼的故事里贯穿始终。早在海底花园中时,小美人鱼便“把自己的花园布置的圆圆的,像一轮太阳,同时她也只种像太阳一样红的花朵。”[4]2海巫婆的诅咒也是让小美人鱼在第一缕太阳光中化为泡沫。在故事最后,“小人鱼向上帝的太阳举起了她光亮的手臂,她第一次感到要流出眼泪。”[4]18代表着曼荼罗的太阳最终出现并照耀着小美人鱼,她并未由此消失,而是获得了自性、获得了永恒不灭的灵魂。

小美人鱼渴望通过获得王子的爱来拥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实际上是她对于太阳所象征的“自性”和实现个体化的追求。太阳、泡沫、水之精灵都意味着永恒的实现和自性的获得,小美人鱼自海底时便开始追求的个体化过程在此最终完成。

四、结语

利用荣格原型理论来分析《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的个体化过程,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这则童话故事。荣格的原型理论不仅能够从爱情角度分析小美人鱼与王子的爱情悲剧,更能够从个体化角度来看待小美人鱼的自我成长和人格的完善,进一步回扣了儿童文学中重要的成长主题。或许从追求婚姻爱情的角度来看,小美人鱼的确是失败了,但是从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她是成功的。

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出发探究小美人鱼个体化过程,既期望从全新的角度解读这则童话故事,也希望从小美人鱼对个体化追求并取得成功的例子中突出个体化在我们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处理好阴影与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关系,实现自性是获得独立人格和追求爱情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前提。运用心理学理论对童话作品进行新的解读,探讨千百年来积淀在儿童、全人类生命中的集体无意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关注儿童成长,乃至从童话中获得心理治疗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