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明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他还特别提出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要求[1]。结合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优势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对“八个相统一”要求的创造性实践。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的实践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刻画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 esent at ion)、内化和吸收(assimil at ion)、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PADcl ass)。”[2]讲授环节,教师不穷尽教材内容,只需把握基本框架和重难点。内化吸收环节,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课下独立学习,以自己的节奏完成内化吸收过程,独立完成作业。讨论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学到的内容,然后与组员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特点是“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段式,这三段式可以隔堂完成(隔堂对分),也可以当堂完成(当堂对分)。
作为从2014年就开始在思政课教学中实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特别是在课堂操作流程、过程考核方式、教学影响因素和师生交互模式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但不得不承认,广泛开展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明显不足之间的矛盾已经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如何细化、优化“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段式教学,打造对分课堂教学体系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基于在思政课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笔者提出着重打造精讲、留白、实践、讨论、考核五大体系,推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体系建设。
广泛开展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明显不足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在一个完整教学过程中各自要承担什么任务和如何衔接上。具体而言,一是如何“讲授”的问题,这里又分“讲什么”和“怎么讲”两大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把一半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和讨论,这就压缩了教师的讲授时间,势必要求教师要“精讲”。但如何做到“精讲”,如何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教材体系中提炼出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内容进行讲授呢?这是“讲什么”面临的问题。再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讲”。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分课堂与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不能融合,与慕课、OBE、PBL等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不能融合。这其实是目前存在的“精讲”在“怎么讲”上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二是如何“内化吸收”的问题,这里又分“内化吸收什么”和“怎么内化吸收”的问题。“内化吸收什么”既包括学生“内化吸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包括自学什么。换言之,就是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哪些内容去自学?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一分为二吗?肯定不是!所留内容应该是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升华和提炼。目前,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存在着“留什么”与课堂“讲什么”联系不够紧密,不能体现深化、递进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留什么”之外还面临着“怎么留”的问题?是简单地要求阅读教材吗?肯定不是!“怎么留”其实取决于“留什么”,也取决于对学情的分析。目前,“怎么留”也存在着仅仅留一个问题或留一段资料的方式过于简单的问题。明确了“内化吸收什么”后还要明确“怎么内化吸收”,这就需要“实践”。“实践什么”取决于“留什么”,“怎么实践”取决于“怎么留”。目前,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存在着“留什么”、“怎么留”过于随意的问题,因此,“实践”也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三是如何“讨论”的问题,这里又包括“讨论什么”和“怎么讨论”的问题。“讨论什么”取决于“实践什么”,“怎么讨论”取决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目前,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存在着“实践”的简单化让学生“讨论”无话可说的问题。四是如何“考核”的问题,即如何实现考核的全过程和全覆盖。目前,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设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五大体系,即“精讲”体系、“留白”体系、“实践”体系、“讨论”体系和“考核”体系。“精讲”体系是五大体系的发轫,着重解决“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留白”体系着重解决“留什么”(取决于“精讲”体系)和“怎么留”的问题(充分利用“对分易”)。“实践”体系着重解决“实践什么”(取决于“留白”体系)和“怎么实践”的问题(取决于学生所掌握的学习资源)。“讨论”体系着重解决“讨论什么”(取决于“实践”体系)和“怎么讨论”的问题(课堂讨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问题)。考核体系着重解决考核全过程和全覆盖的问题。
在实践中,按照“分进合击”的策略,即先逐个建设五大体系,再解决五大体系的衔接问题。
“精讲”体系是五大体系的发轫,没有科学合理的“精讲”体系,其他体系都无从谈起。思政课各门课程在探索“精讲”“讲什么”时,应把握契合思政课性质、保留思政课主干内容、融入最新理论成果的基本原则。所以,打造“精讲”体系时一定要把理论性强、思想性高的内容“切割”出来,进行专题化的讲授。在实践中,通过集体学习、集体备课、打造专题体系、示范公开课等方式解决了精讲“讲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讲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讲”的问题,即“精讲”内容如何呈现的问题。思政课教学和学习注重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因此,在解决“怎么讲”问题时,要将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思政课堂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升了课堂学习质量。
“留白”体系在五大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留什么”取决于“精讲”的内容,“留白”内容是对“精讲”内容的补充与升华。“留白”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不能过于知识性,也不能过于抽象化,应该具有启发性、探究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因此,思政课教学要把话题性强、针对性高的内容“留白”给学生。在解决了“留什么”的问题后,还要解决“怎么留”的问题。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对分易”平台,通过发起诸如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政府某一政策的“讨论区”,评选时代楷模的“投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等,丰富“怎么留”的方式,从而为学生完成“内化吸收”环节提供多维空间。
“实践”体系着重解决了“实践什么”和“怎么实践”的问题。在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中,内化吸收环节是一种社会化学习。这种社会化学习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如出一辙。“实践”体系直接承接“留白”体系。在实践内容上,它直接对接“留什么”并加以消化吸收;在实践方式上,它创新“怎么留”的方式,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在这个环节,要充分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学习资源完成实践。教师要对学生所掌握的学习资源进行排查和利用。比如,学生是某一支教社团的成员,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留白”中国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学习内容。另外,还要解决实践的过程性指导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创设了“理论指导”和“带队指导”两种方式。“理论指导”是指教师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实践,但对学生实践进行实践原则和实践技巧的指导。“带队指导”是指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实践”过程是理论知识的内化过程,是达到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重要过程,是“过程中的成长”[3]。
“讨论”体系解决“讨论什么”和“怎么讨论”的问题。“讨论什么”取决于学生实践了什么,形成了什么的成果。“怎么讨论”取决于教学组织和管理,取决于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讨论技巧。我们从合理分组、优化讨论方式、训练讨论技巧、提升教师点评质量等环节打造“讨论”体系。思政课课堂讨论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讨论的地方在于它的课程性质。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质决定了课堂讨论既允许百家争鸣又必须把握政治原则。教师对课堂话题必须具有高度的驾驭能力,使得讨论在正确的政治原则指导下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对‘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和‘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忠诚持守,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寻求真理和正义的成长期待”[4]。
“考核”体系解决考核的全过程和全覆盖问题。在这一环节,着重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全过程性考核问题,即“精讲”、“留白”、“实践”和“讨论”依据什么考核和采取什么方式考试的问题。二是如何实现对教师“教”考核和对学生“学”考核的结合。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考核更富有主观性、动态性,更侧重于理论的消化吸收和实践。因此,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应该适当加重。目前,我校思政课的过程性考核和终极性考核已经做到了七三开。对于教师的评价,也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学生评教的考核方式,创设了学生评教(占50%)、同行评价(占30%)和教学资料规范性检查(20%)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考核的全过程和全覆盖问题的解决,“较大地提高了教学评价的公平性”[5]。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五大体系的集群建设主要是指如何处理好五大体系的衔接问题,发挥集群效应。五大体系是环环相扣的,找到五大体系之间的“扣”是解决集群建设的关键。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这个“扣”就是“精讲”,只有明确了课堂上讲什么,给学生留下哪些话题性、针对性强的内容,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通过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打造了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系列专题。确定了对专题能够起到升华作用,与时政热点、社会焦点紧密相连的可操作性强的“留白”内容。通过“对分易”提供了学生完成“留白”内容的多样化“实践”形式,比如:拍摄微视频、排演主题短剧、举行辩论赛、情景模拟、调查研究等。通过“理论指导”和“带队指导”加强了“实践”体系的建设,提升了实践质量。通过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培训,提升了教师掌握“讨论”的能力,通过推荐相关书籍和视频,组织相关培训,提升了学生“讨论”的能力。通过变革考核方式,实现了考核的全覆盖与全过程。通过以上系列措施,成功地解决了五大体系的衔接问题,释放了五大体系的综合效能。
“精讲”体系在契合思政课性质,保留思政课主干内容的基础上,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堂,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着重将思政课的教学和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完善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讨论”体系着重提升课堂讨论质量,提升了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主动宣讲理论的能力。“考核”体系建立了全过程性和全覆盖考核模式,使得学生摆脱了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传统弊端,提升了学习的获得感。同时,“考核”体系也倒逼教师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培养新的教风。总而言之,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内容为主、技术手段为辅”的教改理念,有利于完成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到学生学习体系的转变,也契合思政课从理论学习到理论实践到理论信仰到理论运用(宣传)的教学流程,从而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教育功能和政治功能。
另外,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也初步解决了“五个思政”的建设路径问题。对分课堂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天然要求并且探索了教师思政的建设路径。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有的人以为对分课堂压缩了教师授课时间,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对分课堂的教学环境下,“不仅要求教师自身需要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要充分地结合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管理经验来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完善。”[6]
在对分课堂中,学生不仅是理论的接收者而且是理论的接受者。接受就需要更多个性化的解读和加工。这本身就是学生思政的建设路径。“对分课堂能够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全面实现高校教学质量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每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打开一扇广阔的平台。”[7]
环境思政不仅是教育者营造的,也是被教育者自己营造的。学生在学校、社区、工厂、农村、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去实践、宣传理论。这本身就是环境思政的建设途径。一所学校到处洋溢着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宣讲的氛围,整个学校干事创业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对学生正确的事业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本身就是课程思政。所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五大体系的打造,从更高层次上看,初步解决了“五个思政”的建设路径问题。
“精讲”、“留白”、“实践”、“讨论”、“考核”五大体系的建设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专题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具有指导性地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真正完成从理论学习到理论实践的教学环节;有利于从“教”和“学”两端实现考核的全覆盖与全过程。总而言之,通过五大体系重新包装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契合思政课从“理论认知与讲授”到“理论信仰与内化吸收”再到“理论践行与讨论”[8]的教学流程,真正能够实现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