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程金越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鲁迅“立人”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程金越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20世纪初叶,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面对民族危机之时,鲁迅提出“立人”思想。以“破”国民弱点的病根为基础,达到追求个人独立自觉精神,实现“立”的最终目的。“立人”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有着互通之处,将鲁迅“立人”思想中的宝贵资源融入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鲁迅;“立人”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初叶,中国惨遭列强侵略且屡战屡败。中国已由文明昌盛衰退到被动挨打甚至被人类文明淘汰出局。中国的有识之士在面临民族危机时,纷纷为强国之路出谋划策。有人提出“竞言武事”,有人主张“制造商沽立宪国会之说”,从严复、梁启超、康有为到胡适、鲁迅,尽管学说见仁见智,但其强国富民的目的是高度一致的。其中鲁迅先生通过对西方之强根的分析,提出“立人”主张,认为强国之道“根柢在人“。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基础,能够与其它民族相区别的的共同的道德规范,价值尺度、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等。鲁迅早期的国民性思想的立足点在于改造,重点在于批判,国民性改造以“立人”思想为核心,在改造国民性思想前的重要任务是必须揭露国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下的精神疾病,探析国民性思想“破”与“立”的关系。
首先,“破”为”立”的基础,先找出国民弱点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鲁迅在20世纪初编写《文化偏至论》,在开篇便指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上有坚守“中国中心主义”和“盲目西方崇拜”两种思想。鲁迅一方面从历史角度阐述了轩辕黄帝定居中华大地,经历周,秦时代,到元明时代这期间中国不需要效仿他国,能与中国较量高下的国家大抵也没有。并且由于地理环境和当时传播速度的影响,中国也“未择其善者以为师资”。这一历史渊源也就不难解释中华文化中存在的优越感和“妄自尊大”,长期的与外隔绝,对外来文明也产生了原始抗拒。加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文化为主体,每个“人”都被稳固的等级森严的关系网络固定住,不能从中逃离,也早已视为理所当然,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通过几千年的衍变和积淀,民族的血液中已经完全流淌着专制传统文化,进一步形成了特殊的“中国式”文化,因循守旧,卑怯愚昧的性格特征,奴性意识和从属观念也自然而然地作为中华民族处理人情是非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鲁迅指出:“不知纵令物质文明,即现实生活之大本,而崇奉逾度,倾向偏趋,外此诸端,悉弃置而不顾,则按其究竟,必将缘偏颇之恶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终灭亡,历世精神,不百年而具尽矣”。[1]当绝大多数人崇尚富国强兵时,鲁迅看到了隐藏在西方列强物质繁荣和民主自由现象之中更深层的意义,强调了精神文明在物质财富和民主政治面前的重要性。而对物质过分的“崇奉逾度“,压抑了个人的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若以牺牲人的个体精神来换取自由独立与国家富强,这一定不是我们所期盼的。在鲁迅看来,打破“抱残守缺”的不思变革思想,才是民族文化危机所在。对国民劣根性进行彻底的批判,坚决的改造国民性,重新铸建中国魂,求得真正的精神解放,才能实现“立人”。因而,“立”的前提必须要”破“。
其次,“立”为“破”的目的。“立人”思想一方面是追求个人自觉独立精神。鲁迅认为:“然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柢在人,而此特现象之末,本原深而难见,荣华昭而易识也。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2]”。立人之道为”尊个性而长精神“。人应该是自己的主人,人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必须要从外在的规范和制约着解放出来,挣脱封建专制制度。人发扬自觉性和主体性,注重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素质的更新与提高。获得个体的精神自由,以求得真正的独立,落脚点在于“立人”。人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人性的觉醒和独立的彻底建立,就意味着摆脱了深入骨髓的奴性思想。另一方面“立人”方能“立国”。是先对民众进行启蒙,将民众从旧有观念中解放出来,建设国民独立而强大的个体精神自由,建立个人个性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国家作为其集合体也就随之产生民族的自觉和自由,在此基础上也就成为真正的“人国”。国家仅仅有军事力量和物质力量是无济于事的,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自然会走上兴盛。个体的觉醒是群体觉醒的基础,建立人的“主体化”来实现整个民族的解放,体现了鲁迅先“立人”方能“立国”思路。
最后,鲁迅的“立人”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素质,培育有内在精神素质的“四有”新人。鲁迅的国民性“立人“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国民意识和心理进行改造,是爱国进步的现代化思想运动。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呼吁中国民众树立科学的批判的思维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精神内力。二者的任务有异曲同工之妙,将鲁迅“立人”思想中仍使用于现代大学生的理论精华提取出来,对高校学术的思想陋习进行改造,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鲁迅在面对国家危机时,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用自身的思想武器阐述如何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立人”方能“立国”的思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将大学生国民性格改造作为新的课题,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是改造国民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作为切入点,开展深入的、完整的、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按照鲁迅的观点,“兴国,要解决的不是民族的危机,而是人的危机”。一个国家首选道路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人,只有形成了无数个有自觉意识的个体,国家才能强大。因此,关注“立人”,乃是鲁迅思想精华所在。而大学生只有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成为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的命运与社会与时代的需要紧密相连。因此,能否真正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能够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具有良好素质和鲜明独立个性的现代化公民。他们能够以自身的能力来改造环境、变革社会,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围绕能力这一核心内容来展开,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教育者具有专业能力。把鲁迅的“立人”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
首先,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鲁迅不止一次表达,“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2]。”也就是说人应该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动力,不一定要因循守旧。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自由地人格,又创新拼搏的理想,决不能走人云亦云的老路。鲁迅也曾表达过要能够正视,有正确的思维,然后才能够敢想敢做。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鲁迅告诫青年决不能走上迷信权威,轻信盲从的到来。在面对事情时,要在客观事实面前沉着冷静的独立思考问题,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事件根据原则作出正确评价,坚持正确的主张,吸收正确的思想,批判错误的观念。鲁迅在展望二十世纪文明时说:“意者文化常进于幽深,人心不安于固定,二十世纪之文明,当必沉邃庄严,至与十九世纪之文明异趣。新生一作,虚伪道消,内部之生活,其将愈深且强欤[3]?”他每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在变化发展的,鲁迅的论断对于我们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鲁迅的“立人”思想一脉相传,即构建人文精神,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素质教育不仅是“高智商”,“高水平”能力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人文精神。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课内容上关于人文素养的内容或多或少有所涉及,而理工科类的学术则鲜有接触。如若只有高科学文化素质,而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道德素质相适应,那么这种教育是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公共课程必须把握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在中华民族处于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看做自己的志向与信仰。为当代大学生能够将目光放在民生问题,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住人文精神,实现当代大学生能力、精神价值、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最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达到“立人”目的,首先要“立我”。学校要重视教师素质的培训,通过培养教育者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更新,定期举办专题演讲,设立科研项目等形式来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时,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陷入以往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的误区。必须要两手抓,两手硬。同时克服用一个方法一个模子培养人才这一缺陷,避免形式主义倾向,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教育对象作为的着眼点,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和个性化的全面社会化发展。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为此必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发展健全人格的现代教育德育观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运用恰当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会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与生活的道理,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树立整体观念意识。将资源整合强调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只依靠学校教育来培养大学生是难以完成教育任务的,要加强综合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成果的转化。学校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引导大学生构建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价值要求,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1][4]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3.
[2]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7.
[3]鲁迅.呐喊·故乡.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学出版社,2005:485.
责任编辑:邓荣华
G41
A
1672-2094(2016)05-0127-02
2016-08-02
程金越(1993-),女,吉林延边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