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胡 戎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204)
奈达动态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跨语言翻译
胡 戎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204)
翻译就是一个跨语言交际的过程。基于奈达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活动中,遵循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达成功能层面上的对等,并且重视读者的反应,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语用习惯,以及读者的文化背景,同时能够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并且完整地传达出来。
动态功能对等;读者反应;翻译
翻译就是一个跨语言交流的过程,是在目的语中做出了与源语的讯息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物,最基础的是在意义上,其次是在文体上。翻译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和现象,要求译者能够在源语和目的语间建立使两者进行转换的标准。但是,翻译者受“直译”、“意译”之争的影响,一直苦于“忠实”和“通顺”这两个命题不能两全的困扰之中。译者以为只有服从这种注重形式统一,机械的直译对等才是达到“忠实”的标准。在许多译者心中,认为只有原作到译本这一转换,认为翻译的过程止于译文,实际上是给自己加上了一副枷锁。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正是从这个两难境地出发,从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实际出发,认为译者只有使读者获得正确的对等的信息,才能符合原作,做出忠实的传递。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认为,注重形式的直译主要着眼于诗歌对应诗歌、句子对应句子、概念对应概念这样的形式等。“能用任何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在不同语言之间、不同文化之间,可以通过寻找翻译过程中的对等语,重组为合适的原文形式和适合的语义结构来达成交际的目的。”以便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并达到能够相互了解的目的。因此,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随后,对此概念进行修正,提出“功能对等”。他认为,动态功能对等翻译,是指不论从语义到语体层面,还是词汇功能层面,用最贴近目的语中自然的并且相似的对等语,将源语中的信息向读者再现出来。
首先,“功能对等”是动态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处理翻译过程中,追求文字表面上的对应,不再是要求译者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达成功能层面上的对等,也就是说,翻译过程既传达源语的表层词汇信息,也传达深层文化信息。其次,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反应”放在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上。从目的层面,假如译文和原文表达不同的意图,那这样翻译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读者的“反应”与源语文本的目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对等的。
奈达的翻译理论意义在于,目的语的译文所指向的读者成为了翻译中的重心,而不再是要求译者必须死扣住源语的各种形式和意义不放,一定程度上,译者有了更多的空间把握翻译的过程。这个层面可以说就是动态功能对等理论的功绩所在,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关于静态分析翻译标准格局的一大突破。
对于跨语言翻译过程中,因为文化特征而产生的冲突和困难,具有很大帮助和指导作用。
第一,翻译要遵循对等。奈达在其理论中为我们指出,词汇对等、篇章对等、句法对等和文体对等这四方面的对等,都属于动态对等的内容。其中,“意义层面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形式层面”。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客观影响,源语的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可能被形式所掩藏,进而导致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阻碍。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以动态功能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原则,译者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将源语的文化内涵再现出来。比如,“人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自己的现状没有满意的时候”。在此,指人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我们常常用“这山望着那山高”来表述,在西方语言中,有现成的翻译为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hill(他山的草更绿),这样源语和目的语都能理解,也更好地与西方人进行沟通。
第二,翻译要把握读者。翻译既传达表层词汇信息也传达深层文化信息,在实际翻译活动中,译者应根据上述翻译原则在目的语中准确地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译文的信息必须要符合接受者的要求和文化背景,从而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比如,我们看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在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笔下是如何呈现的:原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许先生处理为The age-old moon still shines over the ancient Great Wall.“万里长征人未还”,许先生翻译为But our frontier guardsmen have not come back at all.“意义层面为重,其次形式”。许渊冲先生在此处,采用意译的方法,将“秦时”、“汉时”和“万里”等字眼进行处理,传神地向目的语的读者展示了一幅萧索的边塞图。“但使龙城飞将在”,许先生译为Were the winged general of Dragon City here. “不教胡马度阴山”,处理为The Tartar steeds would not dare to cross the frontier. 然而,值得商榷的是,原诗中的龙城是汉朝的一个郡,其郡治在今天的河北卢龙,在译文中Dragon City,可能会引起一些歧义。因为dragon 这个词,在中国人心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但是在西方读者眼里,往往想到的就是凶残的动物,邪恶的化身。所以,翻译成Dragon City可能会影响原诗对于英雄人物战绩进行讴歌的表达。龙城,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译为Long Cheng 或者Long City,用注释法进一步解释。
[1]Eugene Nida.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尚宏. 谈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焦作大学学报[J] .2004.4:15.
[3]龙芳菲. 论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普遍适应性.铜陵学院学报[J]. 2006.5:89-91.
[4]张洁. 指导翻译的最佳原则——动态对等理论[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5]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任虹宇.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唐诗英译[J].才智,2015.9:278-279.
[7]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87
Analysis of Cross-language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Nida's Dynamic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HU Rong
(L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204,China)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a cross-languag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Nida's dynamic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ollow the function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level of equivalence,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ader's response. What’s more, they will make more in line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in the translation language habit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t the same time fully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ext accurately.
dynamic functional equivalence; readers' response; translation
2016-11-23
胡戎(1987- ),女,潞安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课程教学论,翻译教学。
H315.9
A
1671-3974(2017)01-0079-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