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障碍及突破

时间:2024-06-19

谭 红 ,周优文

(1.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健康医学院,重庆 400712;2.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要发展路径的战略模式,相继提出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身处祖国腹地的广大内陆地区的发展一直是一块短板。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2020年1月3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正式将成渝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被媒体称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第四极[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抓住中国西部区域的牛鼻子,助推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由于高等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创新动力,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备受关注。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层次中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教育类型,始终永担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充分体现出我国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想要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带动科技、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增强区域协同发展的向心力,就需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这既是成渝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需求,也是加速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催化剂。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截至2021年,重庆市有高职院校42所,有国家优质高职院校5所,有“双高”建设项目学校10所。四川省有高职院校80所,有国家优质高职院校9所,有“双高”建设项目学校8所[2]。从绝对数量上看,四川相对重庆更有优势。但从相对数的角度进行比较,若以每百万人口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作为衡量指标,重庆市高职学校数约为四川的1.47倍,国家优质高职数约为四川的1.55倍,国家“双高”高职项目单位约为四川的3.5倍[2]。可见,相较于四川而言,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较为充足,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态势。如果以每万平方公里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为评价比较,也可得出重庆市高职资源更为丰富的结论。区域间差异化的分布密度,必然可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区域布局,带动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

基于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院校也开始了合作探索,如在商贸流通、工业互联、人工智能、医药卫生、文化旅游、产教融合等各个专业领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但从实际上来看,不仅理论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行动层面的统筹规划不够,而且实践层面也有时存在无序化和重复化特征。因此,迫切需要在院校布局、专业结构、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实际上,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已经做出了一定的特色与成效。而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而言,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就要求在考虑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统筹规划、通盘考虑,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树立标杆。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动因追寻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提出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围绕国家有关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规划,对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成渝两地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必须要推动人才资源有序流动,而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为优化成渝地区教育资源功能布局,不仅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而且为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先后设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互联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财经职业联盟”。从宏观层面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不仅有着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的驱动力,实际上还源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成渝两地的深厚历史渊源。

2.1 国家战略上的顶层设计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不同的政策文件和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如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两部委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等,2020年1月3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3]。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国家战略推动下,近期成渝两地出台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机制》等重要教育一体化协议框架,这为战略层面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支撑。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科学界定了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认为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4]。换言之,区域经济为教育提供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教育通过提高效率或技能支撑经济增长。改革开放40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都与重庆两地发展迅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20年四川和重庆两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7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提升至7.2%。可以看出,成渝两地经济发展处于向好的趋势,区域经济的先发优势为两地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契机和推动力[5]。而且,伴随着成渝双成经济圈战略的推进和实施,社会正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与成渝区域发展战略相匹配的高端人才,促进区域产业人才协同发展。

2.3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和无序竞争,导致了高校以邻为壑的狭隘竞争心态,妨碍了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难免带来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损失[6]。而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尽管起初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衍生品,但近期逐渐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工具。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角度来看,实现一体化发展不仅能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而且能够从区域层面形成协同力,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各自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从而形成耦合效应。

2.4 成渝两地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共同需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对于成渝两地而言,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技能型社会的目标。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加快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特别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也能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2]。

3 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因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对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有着更高的需求。从目前的发展实际来看,成渝两地高等职业院校在资源统筹、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尚未形成区域层面的一体化行政,阻碍了成渝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3.1 成渝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交流平台尚未形成

成都和重庆两地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西部的前列,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在新时期成渝地区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各行各业需协同发力,迫切需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但目前,成渝两地的高等职业院校间合作交流平台刚刚建立,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健全,导致两地院校合作沟通较少、合作规模小、层次低。而且,各个院校所具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合作成本的上升,不利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3.2 成渝地区缺乏区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反映出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和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而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对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新思想所做出的有效回应。但目前成渝两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的联动还不足,不能与企业实现有序的对接和配对。而且,经济结构和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各企业对全面发展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大,但各高等职业院校还是秉承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分制,重理论轻实践,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缺乏市场引导,容易产生无序及错位的风险。

3.3 成渝地区缺乏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机制

成渝两地之间在金融、贸易、交通一体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但是教育一体化方面存在较大阻碍,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在成渝两地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交流上,统一规划的管理部门还尚在建立之中,导致成渝两地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组织结构层面的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因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进的初期,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将是成渝两地协同发展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瓶颈。

4 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离散发展陷阱,助推成渝两地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需依托两地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联盟两地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合作与交流,整合资源,协同发力,强化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以及高素质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以此来突破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分散化的现状。

4.1 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的联盟会员制度,打造区域高精尖人才团队

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模式导致目前全球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即使是高等职业院校最为著名和特色的优势专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也可能处于劣势的地位。因此,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在国际国内层面的竞争力,需建立高等职业院校间联盟会员制度,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优势学科的力量,形成跨学科的交流互动,弥补双方学科劣势,取长补短。同时,需打造一支高精尖人才队伍,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各学科专业带头人密切合作,建设区域高精尖人才团队,从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效能。另外,在会员制度的保障下,联合两地人才团队共建优势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进学分互认、实施更加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资格资历互认。

4.2 高度重视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突破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方式

传统高等院校管理模式是各自为政、分散化的状态,没有站在战略层面上运用顶层思维模式思考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为有效打破区域行政管理的壁垒,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需具有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思维,基于一体化统筹布局的管理理念,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把控和考虑高等职业教育未来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要建立区域层面的统筹和协调机制,整合教育优势资源,打破传统高等职业院校各自为政、低效的条块化分散管理的局面。2021年11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四川省教育厅共同制定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共提出10项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出台,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一行动计划的落实,更要重视顶层设计,完善协调与统筹机制,才能有效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

4.3 依托成渝两地的优势资源,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应用场景

4.3.1 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建立校企联动发展模式

在共享经济的带动下,越来越强调多元合作、资源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因此,为助推成渝地区高等职业一体化发展,需建立融合交流机制,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形成跨校之间的交流与培养机制,发挥各自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专业特色,扩大院校间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多方式、多渠道进行有效衔接,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突破传统课程授课模式,增加课程与社会发展衔接的程度,采用“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方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的培养,形成“实习在企业,工作在企业”的校企联动发展模式。

4.3.2 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形成人才跨区域交流合作

为唱好成渝“双城记”,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谋划,实现两地协同发展,2020年5月26日成渝两地共同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协议的签订,意味着成渝两地在人力资源数据共享、资源整合以及协同发展等方面展开了对接合作,为推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方面的协同支持。在此背景之下,为实现成渝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需打造与企业直接对接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双方的长期服务关系,推动人才跨区域的交流。同时,深度挖掘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匹配双方的资源优势,既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及时、针对性的人才服务,也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指引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