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策略

时间:2024-06-19

林 俊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江苏 无锡 214000)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产教融合日益成为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产教融合将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顺利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

1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必要性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内涵是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都比较强,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这一概念伴随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产生[1]。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1 高职院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扩招已二十多年,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论办学规模还是在校生数量都在逐年增长。然而,高职教育在如此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高职毕业生质量来分析,本应该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与技术能力,但实际上高职毕业生基础理论不扎实、技术能力还需提升等问题长期存在。这不仅使高职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降低了企业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同时,以往的高职院校教师很多由于自身实践能力较弱,更多地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上,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十分有限。而当前产教融合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利用自身强大的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实现了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从根本上适应这种趋势,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新局面,提高人才质量,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1.2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未来大多工作在一线岗位,将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相比本科院校毕业生,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随着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企业越来越需要职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很强的技能型人才,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很差,难以胜任操作性岗位的技能要求,导致结构性失业。而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其实践经验的多少和实践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及时深入了解企业、产业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

1.3 高职院校新时期迈向产教融合道路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我国工业制造业企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对产业型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一方面,很多企业却出现了用工荒。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人力资源市场却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遭遇就业难,适合他们的岗位越来越少,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很低。要想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做到积极适应区域产业资源,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教育资源。按照产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来培养人才,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育资源建设,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

2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为了圆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提高新时代人才的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当前,高职院校聘用“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还需持有相关行业技能等级证书。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1 “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师资结构单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规模逐年扩大。然而,据调查,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其中,中职专任教师83.4万人,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中职26.42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1.48%;高职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3]。可见,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缺口越来越大,尤以“双师型”教师缺口最大,比例还达不到高职专任教师的四成。加之“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分布很不均匀,导致专业分配比例严重失调。而恰恰因为“双师型”教师缺口大,导致他们授课任务普遍很重,工作压力较大,也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参加实践培训,不了解产业技术最新的发展动态,很难掌握最新的相关产业技术。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招聘教师只是一味追求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而这其中的很多教师都缺乏在企业的一线工作经历,仅仅凭借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另外,企业虽然有很多实操能力很强的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但却由于体制机制、职称和学历等种种原因,无法进入高职院校直接传授技术,这诸多因素造成了高职院校单一的师资结构,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科学建设。

2.2 “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激增,教师授课任务随之加重,无暇顾及实践能力提升,加之学校并未给教师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越来越令人堪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双师型”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历。很多“双师型”教师在参加工作前一直在高校学习,仅有少部分人有企业实践的经历。第二,部分高职院校虽然组织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但都迫于教学压力不得不压缩实践时间,阻碍了教师一线科研能力的提升,导致教师无法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不仅不利于企业科技攻关,反而还被企业视为额外的负担。第三,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足够的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加之教育经费有限,导致校内实训基地有限,忽视对实训基地的常态化管理,无法满足本校教师校内实践的需求。同时,针对参与校内实训的教师,高职院校没有适当减少这部分教师的工作量,直接影响了教师参与校内实训的实际效果[4]。

2.3 “双师型”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由本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差异大、结构二元化等特征,而这样的多样性却给“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带来了挑战。对本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专、兼职教师,在教学评价、职称考核和岗位绩效考核等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不做因人而异的差异化评价,也没有制定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细则与办法,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下降[5]。对于兼职教师而言,由于其在校工作的稳定性差,学校对其考核不够细致、全面,缺乏具体、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来自企业、工厂的兼职教师缺乏工作动力。加上兼职教师学历不高、课堂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无法在学生中树立威性,兼职教师上课难免缺乏自信。而部分高职院校对此又很少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难以做到全力支持兼职教师的工作,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4 “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聘用教师都要求硕士和博士学历,从高校迈入高职,尤其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培训也多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两种形式,而当前的校内培训仍多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主体,培训内容依旧侧重理论教学,与一线生产实践操作相脱节。同时,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提升“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开始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道路,但学校与企业双方都考虑各自利益,企业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提供足够岗位供教师实际锻炼,只是定期委派技术员来校指导,或只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有限的校外实训场地。因此,高职院校不得不将校内培训作为“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侧重点,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内外培训体系不健全,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3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策略

新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从产教融合角度出发,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双师”素质陆续提升,“双师”结构逐渐优化,为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3.1 宽口径引进人才,优化“双师”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在聘用教师过程中要坚决杜绝传统刚性的教条主义,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宽口径引才原则,优化“双师”队伍结构。高职院校引进人才时,要将应聘者的实践操作经历放在比学历和职称更重要的位置上,面试时不仅要考察其教学水平,更要考察其实际操作能力。此外,为了贯彻宽口径引人才原则,高职院校要顺应产教融合的趋势,既要深入调研当地经济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以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以平等、共赢的原则大力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也要推动与其他高职院校教师的互换共享,在多个领域中实现人才资源的宽口径共享。

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与相关行业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合作,以较高的福利待遇和人性化的管理,吸引企业一线员工定期来校做专职教师。对这部分专职教师的管理,高职院校应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坚持弹性原则,对所有专职教师不搞一刀切,适当降低对流动岗专职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的要求,不断提高“双师”队伍中专职教师的比例,以促进高职“双师”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

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其他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合作,可定期采取教师互换的形式,打造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实现人才的高度共享。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师共享与流动要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保证外校交流教师享受与本校专职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实现进一步优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的目标[6]。

3.2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

从产教融合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技能,必须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共同探索适合双方实际情况的教师实践机制,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既为“双师型”教师了解和掌握新产品、新技术提供有利平台,也为加快提升教师的一线实践能力提供基本保证。

首先,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挑选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建设,并签订具体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分工协作的各项细则。对“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可采用双管机制。具体而言,在实训基地建设与日常管理过程中,由高职院校承担相关职责并采取相应措施;而在教师培训与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部门则要主动承担教师培训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协助高职院校提升教师的一线实操能力。

最后,在开展“双师型”教师实训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学校教师和技术导师的选派选拔工作。换言之,高职院校要分段定期选派教师参与实训,并优先选派最有意愿的青年骨干教师。相应地,企业也要为高职院校高标准地挑选技术导师,要求技术导师责任心强、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且具有五年以上的一线实践经历。在指导教师的过程中,技术导师要与教师积极沟通,及时发现教师实际操作中的各类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切实提高参训教师的一线实践能力[7]。教师定期参与实训,可以让教师站在企业员工的立场上重新认识高等职业教学工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彻底转型。

再次,“双师型”教师在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着培养高技术人才的使命和任务,要珍惜学校和企业给予的一线实践机会,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努力掌握相关行业企业最新的科技前沿技术,积极主动地将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渐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随时关注高科技在本行业专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开阔自身视野,使自身时刻走在行业高科技的前沿。

3.3 完善评价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离不开完善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能够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与活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高职院校制定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需考虑新时代产教融合对“双师型”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还要重点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实现教师能力评价方式多元化。因此,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套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将具体考核办法细化到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四个方面,保证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科研水平及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高职院校需严格执行。从产教融合视角来看,为了保证教师评价的客观、公正,高职院校可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导师参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此外,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结果,学校相关部门还要及时听取本校学生的意见与反馈,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且畅通的意见反馈渠道,对于在学生中间争议比较大的“双师型”教师坚决予以果断处理,核减其相应待遇,从根本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其次,高职院校应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不遗余力地采取发放实训奖金等物质奖励手段,鼓励积极参与实训的教师,从而提升学校教师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对参训教师予以充分的精神鼓励,要在全校范围内对积极参与实训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参训表现与参训成果予以大力宣传。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中,高职院校也要优先考虑参训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大力提高全校教师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另外,高职院校在每次组织教师实训之前要给本校教师设定合理的培训学习目标,使教师对自身所肩负的育人责任有更深的认识,进一步激励教师提升自身参与实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重视教师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从“双师型”教师的岗前培训到上岗后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学校都应组织相关部门做好相关节点的衔接和协调工作,以确保“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第一,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岗前培训,学校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延长教师岗前培训的学时,进一步理顺岗前培训的内容体系;其次,要以培训教材教法为主,学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规为辅;最后,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合理分配课时数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体系与框架,深刻领会各类教法的核心理念,提升理论教学能力。

第二,对于“双师型”教师入职以后的培训,学校要随时将国家最新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切实执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相关文件精神。在每学年,学校都要定期派出新教师接受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组织的国培、省培,并给予受训教师一定的补贴,鼓励参训教师安心进修、潜心学习,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在产教融合的推动下,学校还要在每学期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培训“双师型”教师,传达行业技术新信息和新动态,具体内容包括行业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报告、行业市场分析报告、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推广、职业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推广、行业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等。在此过程中,学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开展理论研讨和专题会谈等形式的讨论交流,更要进行模拟课堂展示和一线操作实务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培训,不断推动“双师型”教师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的同步提升[8]。

第三,学校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必须做到严格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要督促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每一个培训阶段都要明确具体的参训目标和任务,并做到形成每日反思和每周总结,实现每一位教师扎实掌握培训内容的目标,真正帮助每一位“双师型”教师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最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证,也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质量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艰巨工程,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技术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职业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稳步提升人才质量,不断为经济社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