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谢叶环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精准思政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积极回应。所谓精准思政,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政课精准育人是把学校育人工作的外因转化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内因,帮助学生自主确定成长目标,充分融合因材施教和因需供教,运用适合的育人内容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动力感,强化学生的路径感,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为了树立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理念,形成完整的思政课精准育人闭环,将精准思维落实到高职院校思政课当中,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专业的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企业、院团、行业协会等多元育人主体深度对接的契合点,科学认识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多元育人主体间的耦合关系,奠定建设精准育人团队的基础。通过各种途径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实现思政课精准育人各环节,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到思政课核心素养、职业素养的实践内化、转化和提升,呈现出有精度、有高度、有温度、有活力的育人样态,为培养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力量。
早在2013年,***总书记就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概念,精准思维逐渐升温,得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1]。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思维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有效思维方法,***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精准思维,特别是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精准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工作,最为根本的是提高工作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推动思政课育人工作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并且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延续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政治优势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强化思政课程的改革,将精准思维运用到思政课程当中。从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工作实际出发,从不同层面全力推动思政课精准育人。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实践教学创新,还能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推动思政课育人创新团队建设发展,积极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新范式的构建。
精准育人是把学校育人工作的外因转化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内因,帮助学生自主确定成长目标,充分融合因材施教和因需供教,运用适合的育人内容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动力感,强化学生的路径感,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由此可见,建设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是精准思维落实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效果的必然手段。
首先,建设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势在必行,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5月21日,***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3]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程的精准育人团队成员应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课程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精准育人团队成员要以精准思维为指导,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精准思维,精准把握学习者需求,优化课程内容。
其次,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的构建是破解当前思政课程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思政课教育的内容过于教条和生硬,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单一,教学形式过多倚重于教师的课堂教授,以传统的理论说教方式为主导,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同时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考核分数,对学生的政治理论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足,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实现对学生需求的精准把控。思政课程的精准育人团队能够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贯彻落实精准思维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育人效果,解决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困境。
最后,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时代,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信息化时代,思政课的育人团队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育人也是一种育人团队升级的形式。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队伍的信息化能力与素养,推动思政工作向可视化、可量化、智能化和精准化转变。
面对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高职院校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来开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从思政课程的角度出发,发挥思政课程的重要作用,把握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发展方向,维护文化安全,并着力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在“十四五”时期,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会掀起人才需求的新变革,各种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会带动职业教育的新发展。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我国高职院校需要从培养单一的专业型人才转向培育融合型的交叉型人才,为了推动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革新,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推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耦合,高职院校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精准育人团队来实施这些方面的改革。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的构建是营造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时代需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阶段转入了提质培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于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创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人才培育的质量。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一些重视智力提升轻视综合素质发展、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德育工作等不良倾向,对于企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不足,对于国家人才导向的回应不够[4]。为了完成提质培优新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必须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技能教育进行融合,从而在提质培优行动当中有新的作为。根据《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高职院校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打造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育人团队,建立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统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家大师和专业课骨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讲授思政课,支持高等学校建立两院院士、国有企业领导等人士经常性进高校、上思政课讲台的长效机制。通过实现多元主体参与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多维精准育人,团队内部知识共生、共享、共融,从而凝聚最大育人合力,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质量,从而推动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圆满完成提质培优新任务。
思政课程的精准育人团队建设对于发挥思政课程新作用十分重要。当前,思政课程已经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是涉及到多主体、多学科的融合,要求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人员的互补,还要进行课程互动、专业互促、学科互启[5]。从宏观角度来看,思政课程需要实现“大思政”的建设目标,就需要建设一支精准育人团队,要求所有的教育主体形成一个共同体,共同服务于思政课程的目标,共同克服困难和阻碍,共同发挥课程的新作用。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以***总书记的精准思维为引领,以为学生提供与专业企业等紧密结合、分类分层的“专属思政课”服务[6],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学生思政课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实践内化、转化和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胆探索。打破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企业、院团及行业协会间连接壁垒,畅通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的校内校外循环,构建多元育人主体联通岗位、重构课堂、校企联动、多师共育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新格局,形成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生态链,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的新作用。
为了建设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首先要转变团队的育人观念,将思政课程的内容围绕坚定学生信念来展开,以满足学生的成才成人要求为最终目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转变育人团队的能力观,育人育才两手抓。思政课程的任务不仅局限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思政课育人团队不仅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在建设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的同时,转变教师能力观,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使团队成员具备育人育才的双重能力。其次,转变育人团队的课程观,扩大思政课程的影响力。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的主体不能仅限于思政课教师,而应是共同完成思政课程任务的多元化主体,这些主体应共同承担育人责任,扩大思政课程的影响力,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的同向同行。最后,转变育人团队的思政观,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精准共振[7]。虽然显性教育的方式更加直接,但是容易产生知识灌输的倾向,而隐性教育更加具备渗透性,容易被学习者接受。育人团队要秉承显隐结合的要求,做好思政课程内容的改革。同时还要落实精准思政的理念,使思政课与学生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课程,提升精准育人的成效。
思政课精准育人创新团队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的关键[8]。精准思政所追求的育人效果,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团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要将思政课专业教师和其他教育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因此,在产教深度融合之际,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一支思政课教师主导、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院团师傅以及行业专家齐协同,学科交叉、专业跨界、职业融合、角色多样、履历多元、制度健全的思政课精准育人创新团队。一是通过团队共同设计制定“专属思政课”育人教学方案,以特色融合实践项目推动思政课理、实、创一体化精准育人,使思政课鲜活生动接地气;二是通过特色融合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形成以研促学、以研促育、以研促产机制,积极发挥科研在育人和生产中的引擎作用;三是通过团队合作上好“大思政课”互育共创的同时,思政教师亦可开展对企业、院团、行业协会的思政工作,对其文化的培育、文化品牌的打造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加速建设等发挥积极作用。
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精准育人团队必须厚植政治底蕴,将团队成员塑造成情怀深、人格正的教育者。第一,团队成员要着力提升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敏感性、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团队成员要增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育者应在引导团队成员强化自身的角色使命的同时,做好高职学生的领路人。第二,注重对团队成员的人文关怀,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人文关怀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化的形式彰显其价值。高职院校要更多地关心精准育人团队成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生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将团队命运与个人命运结合起来,使思政课程的精准育人团队成员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和照顾,以此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第三,要形成融洽的团队氛围。精准育人团队的氛围会直接影响团队的执行力与育人效果。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形成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积极促进团队内部成员互相沟通协作,更好地落实精准育人任务。
考评结果是检验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育人成效最直接的方式。由于精准育人团队的成员较为多样化,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考评对象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针对精准育人团队当中的主要成员思政课教师,除了最基本的师德师风和教学成果以外,还应根据教师的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考评指标,并合理倾斜于精准育人成果,并且还应建立包括学生在内的多元主体多角度互评、全过程评估、发展性评价和综合性衡量的考评机制,依托数据信息系统全面、真实地呈现学生学习轨迹和学习状态,对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实际效果和教师的育人效果进行综合评判、及时反馈,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根据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思政课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精准育人考评体系理应建立在对这五门课程分别考评的总体把握之上,这需要从前期的研究设计制定,到第一个教学周期的使用检验,再到第二个教学周期的修订,以及第三个教学周期的基本固定,考评周期相对漫长。因此,对于阶段性的考评结果应更加重视,并且及时进行反馈,针对考评结果及时有效地进行改进,以此提升精准育人的成效。
平台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企业、院团和行业协会进行深度融合、联动融通、实施思政课精准育人的重要载体,这涉及到平台的定位、搭建、运行和思政课精准育人创新团队建设等诸多内容。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思政+专业、+企业、+院团、+行业协会、+其他社会组织的形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介入,以精准思维引领,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目标,以“共建共享、互育共创”为思路,设计搭建高职院校“思政+”育创中心这一精准育人综合服务平台。
首先,统一观念认识。政、校、行、企、院团等多方虽已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服务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还需认识到“思政+”育创中心的建设是产教深度融合之际,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其次,需要强劲的资金、技术支持。中心建设需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投入,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以大数据、5G为基础的网络综合服务平台,这不仅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打造,也需要后期的持续维护。同时,中心以项目方式推动运行,同样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得到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思政+”育创中心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提升团队配合水平。以“共建共享、互育共创”为设计思路,搭建高职院校“思政+”育创中心这一融通精准育人平台,需要多元育人主体的相互配合,共同支持育创中心的发展。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精准育人团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的建设路径,尽力提升团队成员的各项素质,为实现精准思政和提升育人成效奠定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