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梦”视域下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的构建

时间:2024-06-19

李浩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中国梦”视域下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的构建

李浩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之后形成了以***为总书记的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阐释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想,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进一步推进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增进合作、文化上加强往来、安全上通力协作的外交新内容和新举措,“新型大国”外交思想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影响。

中国梦;外交政策;和谐世界;新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外交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有效应对国际问题、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力度方面,孕育出了中国外交政策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特点。

1 “中国梦”理念与“新型大国”外交思想的形成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畅谈理想,深情阐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这是在新时期,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站在历史的高度,构建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之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求国内的稳定、健康发展,更需要一个安全和平的外部环境。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以发展的眼光把握国际形势,以更加多元的视角纵观国际前沿发展,在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重塑新时期中国外交新理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上,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重新定位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原则,坚持走和谐外交的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争霸的格局土崩瓦解,世界形成了以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等老牌国家同新型发展中国家联合的多极化世界格局。

首先,全球政治形成多种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合作构架,在面对全球政治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框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联合作用。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国家在世界大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信、金砖国家、中俄印、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范围内的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给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相互联合的世界市场。国家间的经济进出口、外汇贸易往来日益增多,给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给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相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不断抬头,给国际社会的和平、和谐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

“中国梦”理念就是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应运而生,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 “中国梦”理念下中国对外政策内容的新发展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当今国际社会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单独发展就能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政府想要在国内获得平稳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认清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对中国的“新型大国”外交政策作出切合实际的规划。

2.1 政治上相互尊重,增强对话合作

政治上寻求同世界各个国家间相互尊重,增强战略对话,中国历来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在涉及内政、主权的问题上寻求同世界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平等对话。一方面,中国在同各国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加强政治上的高层对话,妥善处理分歧,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寻求同各国政府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必须认清所处的现实国情,务实开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在海洋、领土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争议,钓鱼岛主权争端,南海岛屿问题成了中国同日本、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在处理国际问题上重要的矛盾点。与此同时,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的不断升级导致中国周边的环境局势变得复杂而尖锐。为了更好地应对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政府努力形成“睦邻友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中国政府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努力构建亚太政治、经济交流圈,寻求同他国和平发展的途径。新时期,中国的对外政治对话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2 经济上增进合作,构建贸易协商

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走上了快车道,但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全球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升高,国内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因此,中国政府大力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联合修建了中哈(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加强了中国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还积极推行“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发展战略,推动在世界范围的对话合作。一方面,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同中亚及其远东周边国家的能源外交,中哈、中俄的石油战略成为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外交手段。近年来,中俄继续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远东地区中国同俄罗斯建立了石油合作平台,“双方商定,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加,最终达到380亿立方米”[2]。在同南亚国家的合作中,中缅油气管道的建立为中国的原油供应提供便利,“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管道初步设计输油能力为每年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预计2013年投产”[3]。建成投产的中缅油气管道将成为中国同南亚国家油气供应的合作先导,用以解决中国西南地区及其华南沿海人口众多但资源短缺的现状。能源外交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合作项目。

另一方面,中国致力于推动同本区域国家及其海外市场的经贸合作,构建经贸合作的交流平台,努力改变自身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在与国外竞争的过程中,努力打造“中国创造”,积极搭建区域性融资平台,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面对国际新兴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同世界各国的务实合作,积极推行并建立了亚投行,有利于扩大全球投资需求,推动亚洲及全球经济增长,支持全球经济复苏,更好地促进中国同全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合作历来是国家间对外交流的重点和核心,中国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积极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2.3 文化上加强往来,打造文化交流

随着多元文化在世界各地区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的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中国同周边地区和外部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要在多元文化的框架下,加强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间形成文化共融的和谐环境,在同外来文化发生碰撞时,应以博大精深、包容互鉴的姿态展现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中国在发展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所秉持的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的态度,将成为构建中国同世界和谐关系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中国可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积极开展 “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等活动,同时也可在非政府组织间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的交流也至关重要,中国同周边国家之间在教育上相互借鉴、互派留学生、孔子学院在全球国家间的广泛建立将会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中国政府在发展中国家积极组建教育机构、引导大众传媒在发展中国家广泛传播,改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落后的教育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教育体制和机制,以此共建文化共荣圈。

2.4 安全上通力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正逐步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全球日益向一个地球村融合,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随之而来,给部分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肆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呈下降态势,近年来美国对国际重心重新进行了调整,推行“重返亚太”再平衡战略,企图在亚太地区寻求军事支持和军备扩张,严重影响地区稳定和国家安全。不仅如此,全球面临的各类问题日益增多,局部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网络安全等相互交织,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新世界任重道远。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中国政府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原则下,加强同世界大国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平等解决地区问题的意识。正如***总书记强调的,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日益复杂的恐怖主义在全球的不断蔓延,“三股势力”在中国西北地区不断渗透,破坏我国的独立主权和国家安全。与此同时,宗教极端势力向我国新疆地区的渗透,破坏地区的民族团结,影响新疆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给我国新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应坚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原则,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打造全球安全 “命运共同体”,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3 “中国梦”理念下中国对外政策实现路径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梦”理念的指引下,全力开展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合作,在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中国政府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寻求大国之间的平等对话。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在“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4]的外交布局下中国开展同不同国家间的睦邻外交,和平共处的外交总方针给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3.1 坚定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和谐的政治互信

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的稳定发展,实现中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增进同世界各国领导人之间的沟通对话,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实现政府间的平等协作。***主席在国际舞台上多次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必须要在全球共同努力进步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政府历来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他国自主发展的权利。中国政府在同各国政府对话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中国同不同国家间定期实现高层互访机制”,对国家及地区间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现代国际社会的发展已经迈入21世纪和平发展的潮流中,旧的殖民体系和冷战格局不复存在,中国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中国政府寻求用冷静的眼光洞察中国周边的环境变化,采取主动的应对策略加强同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中国在发展对外关系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局势,面对世界格局的复杂多变,不断推进同世界不同国家间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调整,为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做出必要的努力,为中国国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获得稳定的周边环境创造可能[5]。

3.2 坚定发展互惠共赢的关系,增强稳定的经济往来

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政府同世界各国一道积极发挥各自在经济、能源、物资等领域的优势,推动中国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平衡发展。面对国家在外贸进出口领域的贸易逆差问题,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要更好地进行协商合作,抵制“贸易战、货币战”,携手共进,促进共赢,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主席强调,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共同支持和合作,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同样需要中国。在投资建设方面,中国政府积极在世界很多国家进行基础设施的承建和投资合作,带动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世界长治久安。积极支持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华投资,以更加良好的态势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推动中国同不同国家间在能源、物质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质带来更多更大的效益,推动中国同各国人民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大舞台上实现大发展。

3.3 坚定发展人文交流的关系,促进健康的文化交往

中国同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要在多元文化的框架下,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国家间形成文化共融的和谐环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世界朝着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启了文化外交的发展模式,倡导本国的非政府组织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宣传本国的文化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处世之道与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在开展人文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同各国人民的文化沟通,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认识和了解。如今,“威胁论”“崛起论”影响到了他国对我国建设发展的正确认识,认为中国在发展壮大之后会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然而面对国际社会的威胁和挑战,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亲自参与外交活动和人文交流,抓住每次出访的机会站在国际舞台发表自己的外交新理念,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的有力契机[6]。

加强同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发展方向。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之间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交流,携手并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新时期,中国将继续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中国梦”理念为引领,推动“一带一路”朋友圈发展,组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帮助和支持各国人民,一起创造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世界,为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2).

[2]专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或改变国际供气格局[EB/OL].人民网.http://energy.people.com.cn/n/ 2014/1010/c71661-25807345.html.2014-10-10.

[3]袁鹏.国际体系变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09(11):39-44.

[4]***.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1).

[5]刘建飞.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的合作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5(10):189-202.

[6]尚伟.中国梦与中国外交新理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40-47.

责任编辑周斯韵

D820

A

1674-5787(2017)01-0037-04

10.13887/j.cnki.jccee.2017(1).10

2016-12-21

李浩(1992—),男,山西长治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