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明初,陈士勇
(西南医科大学 思政部,四川 泸州646000)
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张明初,陈士勇
(西南医科大学 思政部,四川 泸州646000)
网络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也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面对网络环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如何更为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网络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数达6.2亿。作为最具有创新精神和求知精神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成了网络的忠实用户。网络以其独特的多元化、自由化、快捷化与虚拟化等特点,迅速占领大学生市场,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不可否认,作为信息技术革命产物的网络,能够快速、有效地将各项最新信息数据汇总,并能提供众多个性化服务,十分有助于大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提升以及兴趣的培养;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化、自由化、多元化等特点,对正处于价值观可塑性较强阶段的大学生,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其潜在的和负面的影响不可轻视。为此,如何对身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群体开展行之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的各项积极作用,尽力规避网络的各种消极影响,更加深入、彻底地帮助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摆在众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1 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
作为各种信息数据传播、流通媒介的网络,自其问世以来,有效地突破了原有信息传播方式所带来的种种框架与束缚,使得不同国家、民族、地域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为便利与高效,极大地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繁荣融合和文明的继承发展。当然,多种多样、形式不一的价值观念也充斥其中。在网络环境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得以在此碰撞、较量,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更加呈现多元化。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尚处于发展时期,价值观也正处于塑造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尚未彻底完成由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过渡,思维观念、情绪性格等还不稳定,充满了稚气。当面对各种不同价值观念时,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理性思维和独立判断,极易造成对原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价值观的颠覆、失衡乃至误入歧途,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1.2 理想信念呈现功利性
随着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极大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网络的身影,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成长都与网络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网络在满足大学生追求新奇、发展个性和彰显风采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网络上日渐繁多的西方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在不知不觉中诱导着大学生群体走向利己主义的泥淖,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经习惯于从自我角度出发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逐渐淡化了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当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往往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个人得失去衡量一切,无视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存在,逐渐背弃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想信念,出现了个人利益至上、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1.3 人际交往呈现淡漠化
不可否认,网络的普及极大地便利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往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人与网络机器之间的交流替代,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沉溺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难以自拔,从中寻求内心的满足感,导致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淡漠,网络虚拟环境带来的精神上的刺激,只会让大学生对现实世界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抵触心理。很多大学生严重忽视同周围人的交流沟通,同自己的父母、学校教师以及身边同学、朋友之间更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相处,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呈现淡漠化。一旦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便会心生怯怠,缺乏直面和克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决心,长此以往,势必陷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困境。
1.4 道德意识呈现随意性
与网络环境不同,现实环境当中,人们能够在各种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规范制约下理性地考量自身的言行举止,整个现实社会受制于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从而保证其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转和发展。然而,在网络环境中,“外部约束”则显得非常微弱,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虚拟化的,角色身份难以辨识,现实环境中的各种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乃至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强制力大打折扣。一旦自律意识薄弱,就会出现各种违背现实环境中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过激言行。很多大学生身处网络环境中,言行举止放荡不羁,忽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肆意攻击、辱骂他人,散布各种网络谣言和不实言论,出现道德意识上的强烈随意性,忽视了自己应当承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因为过激的言行,自己、家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受到莫大的创伤。
2.1 强化主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有赖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当前的人才培养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第一,努力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相当群众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高校可以借助主题网站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种大学生学习标兵、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通过全体师生的互动评选,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和关注度,不断扩大网站的校园覆盖率和点击率,借此宣传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起到先锋模范和榜样激励的作用。第二,加强高校网络信息部门和宣传统战部门的配合,促进各种主流校报、校刊的“网络化”,使其由传统的、平面的、单一的“纸媒体”向新式的、立体的、多元的“新媒体”转化,如此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力的宣传阵地。
2.2 注重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网络素养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是否显著,关键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网络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发挥[1]。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于网络的教育认知。努力转变传统观念,引起对网络教育的足够重视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和不利影响,积极转换教育观念和工作思路,利用高校在网络教育方面的优势和长处,加强对大学生的沟通与引导,帮助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网络运用和驾驭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积极有效地应对来自网络环境的各项挑战,就需要一支卓有成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熟悉网络运作的规律和关键技术手段,了解热门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提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2.3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网络资源,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当代大学生群体既是网络时代的 “数字英雄”,是“赛博空间”的弄潮儿,也是网络所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的直接承受者,因为网络也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明一样,无法改变其自身所带来的“技术双刃剑”效应[3]。面对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带来的双重效应,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做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自律。就目前来看,网络道德依旧属于崭新的道德领域,但是,随着各种网络暴力的泛滥和网络犯罪的猖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失德”行为的“中坚力量”,人们愈发认识到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大学生群体既有可能是网络污染信息的接受者,也有可能是污染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网络资源,自觉规范和约束自身网络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努力形成思想上的“防火墙”,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4 改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观念与方法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以往的日常教育有所不同,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以及参与者双方的地位、身份都是平等的,对于信息的选择也是自由的。所以,倘若过分依赖强制压服和灌输式的说教,势必难收其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要树立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依赖教育者的个人权威进行高压教育的方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须知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环境,任何盲目排斥个性、鼓吹整齐划一、“一刀切”等的思想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第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到处去当“思想救火员”,不如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认识和看待周围的事物,教会他们如何能够在信息爆炸、资源泛滥、思想炸弹遍布的网络环境下,正确地判断和分析问题,以此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
2.5 加强网络监控和法规建设,净化网络环境
第一,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的监控。网络环境当中充斥着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不良信息,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的监控与管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经常使用和关注的网络工具,例如校园论坛、微博、回音壁、聊天室等予以重点关注,通过积极接触和使用各种网络工具,收集和反馈各种思想动向,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掌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动态变化。一旦有不良信息传播和行为发生,就要及时、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疏通,确保在整个大学生群体当中能够形成和谐健康的网络氛围,宏扬正能量。
第二,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和要求,从学校具体校情出发,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出发,结合本校学生的一些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对校园网络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约束,同时开展相关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的宣讲、讨论和教育,在整个校园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约束”。
[1]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1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6.
[2]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
[3]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8.
责任编辑周斯韵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ANG Mingchu,CHEN Shiy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Sichuan 646000,China)
The Internet provides great convenience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daily life and learning,but also makes them show some new features of the values because of its popularity.Facing its impact and influence,ma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need to consider how to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twork environment;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G641
A
1674-5787(2017)01-0067-04
10.13887/j.cnki.jccee.2017(1).17
2016-12-08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常态下当代高校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SA0055)、泸州市社科联规划课题“基于易班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析”(项目编号:LZ16A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明初(1987—),男,山东潍坊人,硕士,西南医科大学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陈士勇(1971—),男,山东淄博人,博士,西南医科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