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时间:2024-06-19

张 立,易丹丹

(辽宁师范大学 1.马克思主义学院;2.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张 立1,易丹丹2

(辽宁师范大学 1.马克思主义学院;2.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在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探索“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是力求在学理层面、实践路径中寻求突破,不断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新方法。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力量,运用于教学全程,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最佳效果。

“融入”式;模式;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广泛应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能力提出新的挑战。面对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个性化的性格,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引领、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1]措施综合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培育之中,运用于立德树人的育人机制之中,运用于高校文化建设与管理服务之中。以“融入”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业知识水平,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的[2]。

1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阐释

1.1 “融入”的理论缘起

“融入”理论来源于普通心理学的元理解这一概念。元理解是指在思维阅读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对认知主体的思维状态和调节机制的调适。具体包括:阅读元理解知识,阅读元理解体验和阅读元理解监控[3]。阅读元理解研究通过一系列干预实验,旨在提升学生阅读的元理解水平,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成绩。近些年来,元理解干预方式与学习计划逐渐趋于融合,形成了“融入”式干预的基本雏形。“融入”式干预更加侧重于对教学情境的预判,并以此为前提,充分发挥元认知与学习计划的作用,对可能的延展性做出适当的论证。“融入”式表现为对学习全程的干预与检视,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其研究价值所在。

1.2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运用心理学“融入”干预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创新。“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原则,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理念,坚持“覆盖全体,立足专业、重在实践、一以贯之”的工作原则。从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出发,始终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健康,力求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探索“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是对学科特色与专业实践的有益尝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包含着导向性、系统性、专业性、时代性的特征。

2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逻辑思路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融”,重点在“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力量,应用于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最佳效果。

2.1 以学生为中心,“融”全部教育力量

高校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此,高校职能部门必须把“硬管理”变为“软引导”,由注重教育过程转变为注重教育实效。班级辅导员既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与工作能力,还必须把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融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完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改变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遵循教学规律,探索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课程设计。其次,必须探索联合培养模式,改善师资力量;广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研究员等开展多维度的专题讲座,丰富理论视野,培养学生学术素养。最后,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参与、自我学习,支持学生组织、团体、社团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优势。

2.2 以专业为导向,“引”全部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意识形态宣传为根本任务。在坚持党的理论方针的前提下,正确引领成为“融入”的关键。第一,确立“学知识、开视野、增素养、长能力”的工作思路,教育活动和文娱活动都应切实遵循。第二,树立“修学、储能、崇德、尚志”的治学理念,围绕“品德为先、学业为本、能力为重”的育人路径进行教学管理。第三,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既要摸索多学科的交叉点,又要注意学科的延展性,确保育人方向的针对性、育人效果的高质量。第四,公开评优,公正评奖,公平竞争,打造优良的校园生态,淡薄名利,不慕虚荣,晓大义,明大理,走好青春求学之路。第五,建章立制,以制促管,完善育人体制,使学生养成制度思维,树立法制意识,体现专业使命感。突出专业特色是学科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实教育内容是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以“引”促“融”,以“融”助“入”,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3 以学制为基准,“入”全部教学过程

专业培养计划与基本学制构成专业设置的基础性指标。通常思想政治教育学制为四年,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确立 “定向—正向—多向—去向”的人才培养流程[4],旨在覆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全过程。第一学年开展定向教育,从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出发,引导学生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第二学年开展正向教育,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学年开展多向教育,重点做好“分层解析,分段培养,分类指导”,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第四学年开展去向教育,在原有定向的前提下,适时调整修订目标,做好求职与深造两手准备,主动适应“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3 构建“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本路径

“融入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全要素育人为途径,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目的。通过弘扬社会正气、培育人文情怀、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科技思维四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引导。

3.1 培育弘扬正气的校园文化,以校风带社风

青年阶段是人的性格、行为方式的形成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青年阶段的成长极为重要,他们既是充满朝气的活跃群体,又易于吸收形色各异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在西方价值观念、文化产品、生活方式广泛传播的今天,提高高校学生辨识能力,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势在必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从简单的爱校爱班做起;弘扬青春正能量,从学习身边的榜样做起;激发学生热情,从讲好青春故事做起;树立校园新风尚,从构建优秀班风做起。开展诸如身边的榜样评选、学习活动,举办“讲好身边的好故事”活动、“最佳班级班风”评选活动,以及发现“校园的美”摄影、摄像展等活动。于细微之处发挥校园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青春活力。以班风带校风,以校风促社风,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重塑社会道德风尚。

3.2 发掘植根于校园的人文情怀,以爱校促爱国

中华传统人文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滋养,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3]。发掘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应时代之所需,顺时事之所求。必须坚定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指引,将人文情怀融入生活、课堂、头脑。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合理规划大学生涯,科学设计益于青年进步的校园文娱活动。首先,做好两手准备。学生入学之初,依托军训,开展爱国主义国防教育;依托校史馆档案馆,开展校史教育;依托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开展地方史教育。学生毕业之时,依托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依托高校礼堂,办好毕业典礼与毕业晚会;依托校友会,积淀浓郁的母校情怀。其次,做好中期培养准备。开办“文化大讲堂”,提升素养,传播知识,规划人生;开展“最美宿舍”评比,优化生活空间,增进宿舍情谊,彰显生活魅力;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访民情,知社意,增素养,长能力。最后,做好末期提升准备。把握历史节点,开展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和教育活动;积极投身志愿活动,强化责任担当、使命担当;加强就业指导与规划,树立积极的从业意识;加强校企联合,拓宽就业实习基地;依托“挑战杯”大赛,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发掘红色遗迹,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3.3 激发潜在于自我的优势能力,以自强促国强

自我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两者都潜在于人的固有能力之中。发掘自我能力,必须同步推进协同提升,最终达到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自信心与自主性的目的。一方面从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着手,开展与之相应的行为训练。例如,微信“熊猫书院”的自主阅读平台,将书籍“碎片化”,将时间具体化,提高了获取知识的便捷程度。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开展的“我要为你读原著”活动,实现了课上课下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从提升自主思考能力着手,进行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锻炼。一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读书交流分享会、学生大讲堂等方式分享学习体会,通过专业实习经验交流会、专业成果汇报展等方式突出专业优势。二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了解社会,关注民生,通过专项调研、心理咨询体味生活,增益认知。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赖于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这既是增强“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又是当代大学生个人价值、自我能力得到充分展现与提升的必由之路。

3.4 树立适应时代所需的网络思维,以变革促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直接关乎教育体制改革中人文社科教育效果的成败。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树立“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维是发展之使然。从三大方面着手引导互联网的正确使用,是网络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关键。一是构建数字化校园。充分利用网络快速、便捷、实时的优势,改进校园网络管理服务平台,改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师生交流沟通平台。二是构建网络化课堂,推动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的整合跨越。做好网络信息筛选,使网络信息与教材内容相匹配;做好教学设备更新调试,使技术设备应用与教学手段相统一;做好网络任课教师技能培训,使教师网络应用水平与教学水平相协调。三是注重网络德育功能的发挥。做到网络德育教学内容上课上课下“虚实结合”,全时段育人;教学安排,线上线下“协调统一”,全过程育人;教学选择,校内校外“内外联动”,全方位育人。通过创设多样化、层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互联网有益于大学生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重要的结构性力量。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高校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管理服务提供了理论范式,对整合学科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2]黄海滨.大学生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5(2):62-63.

[3]徐富明,白学军,沈德立,等.融入式元理解教学干预促进大学生阅读理解和学科实习的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1):52-56.

[4]温一军.“融入”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5(6):93-96.

责任编辑周丁力

“Embedded Mode”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Li1,YI Dandan2
(1.School of Marxism;2.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9,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long-term and systematic work.It shoulders the double tasks of their ow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Exploring the“Embedded Mode”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strive to seek a breakthrough in the academic level and practice,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 the new connotation and method,and then ultimately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of morality education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fully mobilizing the power of education and applying it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embedded mode;model;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4-5787(2017)01-0088-04

10.13887/j.cnki.jccee.2017(1).22

2016-11-24

张立(1991—),男,山东枣庄人,辽宁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易丹丹(1991—),女,河北保定人,辽宁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党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