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婷婷,刘彧言,冯秦花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供给侧”下二本院校本科生就业竞争力调查与对策探微
——以重庆市七所高校为例
李婷婷,刘彧言,冯秦花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当前经济发展放缓,二本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实现二本院校人才的有效培养和供给,本课题以重庆二本院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收集数据、数理统计,摸清二本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困境,以“供给侧改革”原理为视角,从学生和学校两个维度挖掘和提升普通二本院校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架起社会人才需求与二本院校人才培养供给对接的桥梁,促进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供给侧;二本院校;就业竞争力;对策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当前学者对“供给侧”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从生产过程入手来解决产品供给问题,鲜有从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方面着手。当代大学生数量多、社会要求高,失去了其该有的文凭优势和就业竞争力。由于一本院校学生起点较高,而专科院校着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容易找到对口工作;普通二本院校学生介于两者之间,就业难问题相对突出。国内外学界对经济转型、提档升级、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相关论题,形成了一系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学界尚无对“普通二本院校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相关的专门研究。
自高校逐年扩招以来,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二本院校学生更是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调查选取了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以及四川美术学院七所学校,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主要从学生专业知识、考研意向、就业观、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去概述二本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1.1 多数学生专业知识较弱
专业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自己专业知识“学得一般”的占了61%,“比较好”的占22.1%,“非常好”的只占4.6%,“不太好”和“比较差”的共占12.3%。说明二本院校学生多数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七所学校毕业生大部分认为自己就业竞争力一般,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加之自身其他方面又没有核心优势,所以在同群之中无法脱颖而出。
1.2 多数学生考研意向突出
受访者中,70.8%的同学认为考研可以帮助自己更上一层,因此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来深造和提升自己,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考研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就业的踏板,但是,如果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则是不理智的。学历并不是求职中最重要的砝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学位-工作”的公式已不再成立,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并不仅仅是一个“求职者”,更应该是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
1.3 部分学生就业观扭曲
正确的就业观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理性地选择职业而形成的一种正确的主观意识。调查结果显示,七所学校中多数学生的就业观是比较正确的,而有些学生却好高骛远,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一味追求高薪、体面、福利待遇好的岗位,而忽视自身的素质,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当理想和现实落差较大时,往往难以接受,如果不及时加以疏通和矫正,一些自卑、颓废的心理问题也就日益暴露出来。
1.4 多数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不足。因此,将“供给侧”战略的新思维运用到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上,更需要多提供一些就业实地实践机会。部分高校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却很薄弱,无论是实地见习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本院校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就业竞争力现状和自身所处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就本课题所取得的研究资料来看,大多数学生来自普通家庭,以一己之力拼搏未来,在实践过程中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另外,由于大背景下没有政策向这一群体适度倾斜,致使他们最终不得不正视现实而放弃了种种飞跃的可能而随波逐流,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缺乏信心或一味无视。
2.1 学生自身
2.1.1 离开高压学习环境,降低对自身学习的要求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学生在家长、老师的驱动下努力学习。而大学是一种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强调自主探索式学习,学生突然从压迫式、驱赶式的学习环境中走进自由校园,面对种种诱惑,多数二本院校学生的主体自觉性随之消失,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降低自己的学习要求。
2.1.2 自身目标定位不准,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短兵相接,勇者胜;职场竞争,有规划者赢。”[2]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调查组发现许多学生对自身情况尚未完全认识清楚,对未来迷茫。最明显的是大一和大三的同学。大一学生由于刚踏入大学生活,一切都还在适应之中,对未来几乎是茫然的。而大三学生则是在就业与考研两者之间困惑,就业还是考研,成为二本院校多数大三学生的抉择难题。目标定位不清,奋斗方向不明,多数大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构尚无从谈起。
2.1.3 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思维实践不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型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在知识化时代背景下,全民素质普遍提高,企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型人才,更需要创新型人才。二本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略显不足,创造性思维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和发展。虽然二本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纵向相比有所增强,但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还不相吻合。
2.2 学校方面
2.2.1 专业课程设置欠妥
很多同学提出专业课程设置和讲授的不合理使得他们浑浑噩噩度日,因学而学,却不知为什么而学以及学了做什么,长此以往,学习成效得不到实现。但在学分和奖学金的驱动机制下,文科学生只好将“背”功发展到极致,临阵磨枪已是家常便饭,理科生的专业优势则得不到发挥。“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严重脱离社会需求,社会实践与实际工作经验脱离。”[3]师资优势的不明显、课程设置的无效性、学生求学的功利主义以及最终优质人才的稀缺,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环环相扣。专业课师资水准的提高,会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量变促成质变,由此引起其提升学位的冀求亦是水到渠成,大大减少了功利主义的学习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2.2.2 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性缺乏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很多是由辅导员临时担当,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授课内容无明确性、无指向性。他们只能提供给学生零散的信息,而不能构成一套适合社会需求的知识网络。另外,该课程只开大一和大四两学期,中途脱节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校园中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可以帮助那些不愿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一心求闯荡社会、凭借实力创业的学生实现愿景。知识和教育固然重要,实践和创新技能亦不可或缺。两股师资力量的优化,才会满足求学深造及创业就业学生的现实需求。
3.1 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3.1.1 深化专业知识,夯实理论基础
专业基础知识是用人单位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就必须重视本专业。浅尝辄止的学习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因此,二本院校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自身的专业知识抓起,夯实基础,打牢地基。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将每科、每个知识点分析透彻、深入理解、融会贯通,而且还应拓展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的深度与厚度。
3.1.2 了解市场导向,向市场需求靠近
“从人才市场角度看,经济社会是人才的需求、消费方;高校是人才的培养供给方。”[4]供给侧改革是由于供不应求,只是这种“求”不在“量”上而在“质”。因此,二本院校学生应把握市场需求,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结合,寻找市场突破点,培养自身素质,克服短板与缺陷,有效实现“供”与“需”的连接。
3.1.3 明确人生目标,作出合理抉择
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组了解到大部分二本院校鼓励学生考研,在动员学生考研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对于就业还是考研,学生应该有自己理性的思考,认清就业与考研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情况作出合理的抉择。考研有助于继续深造,但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能否在考研路上坚持下去,是否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是否适合这条道路。就业的同学则必须正确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到扬长避短。
3.1.4 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更新就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一定是在理性的判断和分析的基础上,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行业。”[5]正确评估自身能力,避免眼高手低,也要防止大材小用。平时应多关注相关市场情况,做到有备无患、知己知彼,只有充分把握市场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身水准的定位。高薪也好,兴趣也罢,最重要的是综合评估之后自己仍能接受,以免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中虚掷和抱憾。同时,也要警惕思维固化,认为某种行业有利无弊,市场是变化无常的,如以往的某些热门行业经历繁华之后呈现饱和状态,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前瞻意识。
3.2 校方加强师资建设
应当大力加强和提升高校的教师素养,努力提高其人格修养,让他们形成与手中学位相匹配的道德情操,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学校应当全力灌输给教师一种理念,那就是他们的任务是“塑人”,他们肩负的是对整整一代人的教导和孕育,所有课程的学习到最后都会回归到做人上,而能打动学生的只有真才实学。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再谈学习本身,当一门课程存在的价值被肯定了,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再者,对于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解铃还须系铃人”,校方的应急式态度本身就是个定位失败的大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高校学生就业率高低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和归宿也是使得学生人尽其才,找到适宜的工作,投身到合适的岗位。”[6]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途断层,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低,要想根治这一弊病,必须先从就业课程的定位入手。而今的大学校园并不全然是“一心只求圣贤书”的理想型学子,有些学生经历过社会纷争,有一批人已经决定走向社会,而且为数不少,对他们不能再进行“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教育。校方应该顺应时代和这一代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就业理论指导,同时打探和发布相关就业信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主就业,或者通过校友的关系进行就业合作和培训等。
二本院校学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群体之一,由于基数大、自身竞争优势不足,在就业中面临着较其他高校来说更为严峻的挑战。针对专业知识薄弱、考研主流趋势、就业观差异、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等现实问题,从供给角度出发,学生本身应该多角度多举措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业指导等。在主客体作用下共同致力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真正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就业率。
[1]徐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2]林学军,郑慧娟.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10-124.
[3]徐帅,徐宏.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32-34.
[4]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5):103-106.
[5]梁首昌.树立正确就业观[J].科技资讯,2015(31):212-213.
[6]陈景贤.构建高校就业指导“四全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21-22.
责任编辑闫桂萍
A Survey on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General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Supply Side”——Taking Seven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LI Tingting,LIU Yuyan,FENG Qinhua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Currently,the general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grim.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appeal of “Supply Side Reforms”and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training and talents supply in universities,this topic tak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ongq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field investigation,data collection and statistics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and takes the“Supply Side Reforms”principle as the angle of view,using the method of SPSS analysis,to explore and promot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from two dimensions of students and schools,setting up a bridge docking talents training and social demands,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supply side;normal universities;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countermeasures
G647.38
A
1674-5787(2017)01-0092-04
10.13887/j.cnki.jccee.2017(1).23
2016-12-08
本文系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校级课题“供给侧背景下普通二本院校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0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婷婷(1996—),女,重庆市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刘彧言(1996—),女,重庆市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冯秦花(1996—),女,重庆市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