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都话的比较句式研究

时间:2024-06-19

肖瑶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成都话的比较句式研究

肖瑶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成都话是西南官话最具代表性的分支之一。本文将成都话中的比较句式分为平比句、差比句、极比句三类,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逐一展开探讨,旨在充实成都话的语法研究,深化西南官话的语法研究,完善汉语方言的语法研究。

西南官话;成都话;比较句式

成都话属于西南官话,是指包括7区11县在内的大成都地区的方言。成都话是北方话的地方变体,它与北方话在语句组织和句型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结构方式,逐渐显示出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某些句子成分的特殊位序以及表达某些范畴语义的特殊句式等。本文就成都话的比较句式进行探析,以期加深人们对它的全面认识。

1 成都话的比较句概述

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不仅是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范畴,也是语言中的一种重要语义范畴。比较句是由相关的比较参项构成的表示比较关系的句子。从古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比较句展开过无数次热烈的探讨,成果数量繁多,浩如烟海,但绝大部分仅是以普通话为考察对象。随着方言研究日渐受到重视,比较句作为方言中一种使用频繁的特殊句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成都话中,表“比较”义的句式多种多样。从其构成来看,一般包含比较项、比较词、比较值三个部分。比较项是指参与比较的对象,包括主比项(用来比较的项目,又叫“比较主体”)和被比项(又叫“比较基准”),它们通常由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充当;比较词是指表示比较性质的关系词,成都话中的比较词主要有比、有、跟、没、莫、赶得倒、敌得倒、赶不上、不如等;比较值是指比较的结果,有时只是一种笼统值(即基本值),有时是一种量化的附加值。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根据语义关系把古代汉语的比较范畴分为三级:“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深浅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1]本文参照马氏的分类,将成都话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差比句和极比句三类。此外,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将采用如下代码:

A:主比项

B:被比项

W:比较值

Z:比较结果的量化值

2 成都话的比较句式研究

2.1 平比句

《马氏文通》对平比的定义是:“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等之之字,为‘如’‘若’‘犹’‘由’诸字,参诸所比两端以准其平。 ”[1]简言之,平比句表示的就是相比较的事物在某一方面相同或相近。成都话中表示平比的句式主要有:A+B+一样/差不多(+W)、A+跟+B+一样(+W)、A+有+B(+这么/那么)+W、A+敌/赶得倒+B几种。

2.1.1 A+B+一样/差不多(+W)

(1)这家店瓜子花生价钱差不多。

(2)你看,苹果梨儿个个儿个头差不多。

(3)走这边走那边都差不多(远)。

(4)吃这碗吃那碗都一样(难吃)。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A+B+一样/差不多(+ W)”句式中的比较项A、B主要由名词和动词性词组充当,而比较值W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出现时,“一样/差不多”是比较词;不出现时,“一样/差不多”既可看作是省略了比较值的比较词,也可以看作是比较结果,表示比较项A、B总体上相同或差别不大。在这层意思上,“一样”还可与“差不多”连用,如“这家店瓜子花生价钱差不多一样贵”。此外,在实际语境中,“A+B+一样/差不多(+ W)”句式还含有淡化比较结果的委婉语气。

2.1.2 A+跟+B+一样(+W)

(5)这根绳绳儿跟那根绳绳儿一样长。

(6)这张桌子的大小跟原来的那张一样。

(7)他大概跟这个少年一样大罢?

(8)他跟他哥哥一样跑得快。

成都话中的“A+跟+B+一样(+W)”句式既可表示比较,也可表示比拟。上述例(5)到例(8)均表示“比较”,即比较项A、B在某一方面具有客观等值性。此句式中,比较值W多由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充任。W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而它的隐现是有条件的,只有当语境表达的意思自足,不会影响听话人对句子的理解时,W可以不出现。此外,比较词“跟”可以换成“和”“同”“与”“像”等。

(9)大川北路不但与川东路一样,按站都有很宽绰、很大样的官寓。

(10)即如伍家之穷,也与其他穷人一样,在五月初二,就打起主意。

(11)他相信四川也有革命党,但他不相信四川的革命党就和广东、湖南两省的一样,也不相信就是孙文、黄兴的党徒。

(12)日本人和我们有同文、同种、同洲的关系,维新以前,国势阽危,人民疾苦,受欧风美雨的侵凌,和我们今天一样。

W不出现或是单音节形容词时,此句式的否定句是在“一样”前加否定词“不”,否定比较结果。而当比较项是指人名词时,否定词“不”还可加在比较词“跟”前面,表示说话人要求或建议比较项A不要像B一样,主观色彩强烈。

(13)今年的收成跟去年的毕竟还是不一样了。

(14)这跟绳绳儿跟那根绳绳儿不一样长。

(15)你到底是读过书的人,不跟他一样(你是读过书的人,不要跟他一样)。

(16)我们革命党人才不跟他们一样(我们革命党人,才不要跟他们一样)。

2.1.3 A+有+B(+这么/那么)+W

(17)你看嘛,今年的行情就有去年的那么翘。

(18)他的小儿子长得有桌子那么高了。

(19)考这个学校有考清华那么难嗦?

(20)他身上没有我穿得整洁。

“A+有+B(+这么/那么)+W”句式表达的是以被比项B为参照物来说明主比项A在某种性质上达到的量度。在听说双方的认知中,被比项B是熟知的,它的显著度大于主比项A,而且本着语言交际中的经济性原则,被比项B是可以省略的,但它的省略,必须有语境作支撑,如例(18)中的被比项“桌子”,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借助手势是可以省略的,“他的小儿子长得有那么高了”(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指着桌子),当被比项省略时,“这么/那么”的功能就由原来的指示程度转变为指代被比项B。此外,不同于其他比较句式,“A+有+B(+这么/那么)+W”句式中的W位置上接纳的主要是性质形容词。这类平比句的否定式是将表肯定的“有”换成表否定的“没有/没得”。

2.1.4 A+敌/赶得倒(上)+B

(21)这件衣服的质量赶得到商场头的衣服。

(22)尤先生夸奖得太过,我拿哪一点赶得上你!

(23)从这儿走到屋头敌得倒跑一小时步了。

这类平比句式中的比较项A、B多是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出现较少。“A+敌/赶得倒(上)+ B”句式的否定句是将表肯定的“敌/赶得倒(上)”换成表否定的“敌/赶不倒(上)”,否定句式的使用频率远大于肯定句式。

2.2 差比句

《马氏文通》对差比的定义是:“两端相较有差也。差之之字,概为‘于’字,‘于’‘乎’两字亦间用焉。”[1]换言之,差比句表示的是两个(或多个)比较对象在程度、数量或性状等方面有差别。差比句可以细分为:表“胜过”义的差比句式和表“不及”义的差比句式。成都话中表示“胜过”的句式主要有:A+比+B+W (+Z)、A+W+过+B、A+W+B+ Z、一M+比+一M(+Z);表示“不及”的句式主要有:A+赶不倒/比不过+B、A+敌不倒+B+W、A+没得+B+W(+Z)、一M+不如/赶不倒+一M(+Z)。

2.2.1 表“胜过”义的差比句

2.2.1.1 A+比+B+W(+Z)

(24)尤其是卖的各种白酒比镇上任何一家酒店、任何一家杂货铺所卖的都好。

(25)这出戏似乎比刚才一出还演得有劲,看热闹的竟不断地在哈哈大笑。

(26)这日子真好!真比过年过节,光是穿新衣裳,吃好东西,放泼地顽,放泼地闹,还快活些。

(27)我的年纪比你大些样。

(28)虽说是闲场可以晏晚点,但是也比平时晏多了。

这类句式中的比较主体A可以省略,比较基准B不能省;比较结果W前可以出现程度副词“还”,表示程度加深;差比量化值Z可以是具体的精确数,也可以是不定量“点儿、些、些样、好多、多(了)”。在比较词“比”前还能出现程度最高的一种模糊形式,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主比项A胜过B很多,如:

(29)他不晓得比你好到哪儿去了。

(30)张三的成绩不晓得比李四的好到哪儿去了。

2.2.1.2 A+W+过+B

(31)小明强过小龙。

(32)他早都高过他爸爸了。

此句式中的比较结果W一般都是表褒义的单音节形容词,如“大、好、高、强”等;不能是双音节或单音节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也不行。

2.2.1.3 A+W+B+Z

黄伯荣在《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中指出,四川话的比较句多用“二姐大我三岁”[2]这种句式。在成都话中,这种句式通常用来比较年龄、身材和体重等。量化值Z可以是数量词或形容词性成分,也可以是“点、点儿”;W的前面可以出现“很、稍微、还”等副词。如:

(33)他高我一头。

(34)他很重我几斤。

(35)小娟大我点儿。

(36)他还高我一年级。

2.2.1.4 一M+比+一M(+Z)

汪国胜称“一M+不如/赶不倒+一M(+Z)”句式为“递比句”,表示的不是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而是“多个事物的逐次比较,而程度逐次加深或减轻;从形式上看,比较的A项和B项都是‘一+量’短语”[3]。量词M主要是表示年、月、日等的时间词。

(37)但是顾天成偏不给他争气,硬因为吃了洋药,一天比一天地好了起来。

(38)自从中、东战后,不晓得咋个的,洋人一天比一天歪,越到近来,越歪得不成话。

(39)同时更察觉儿子对自己一天比一天冷淡,一天比一天不听话。

(40)现在针线活路,已经一年不如一年,光靠做细活路,又哪能够啊?

2.2.2 表“不及”义的差比句

成都话中表示“不及”的差比句式主要有“A+赶不倒 (上)+B、A+没得+B+W、一M+不如/赶不上+一M(+Z)”。

2.2.2.1 A+赶不倒(上)+B(+W)

(41)说老实话,有多少人还赶不上我们!

(42)据说是道士的元始庙子,虽然赶不上北门外昭觉寺,北门内文殊院。

这类句式是成都话中最常用的一种不及差比句,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的“不如、不及”,和“A+不如+B”是同义格式。比较词“赶不倒(上)”可以替换为“不及、不比、敌不住、比不上、胜不过、比不得”等。

(43)据说只有中国顶大了,有些国还敌不住我们一县大,人也不多。

(44)乡场上的场合,不比城内厅子是无明无夜的,顶晏(晚)在三更时分,就收了场。

(45)又三是我们郝家的人种,我不要他离开我,比不得他是有弟兄的。

(46)看来,女儿到底不及男娃子。

(47)不说比不上乡下,似乎连下莲池都不如!

(48)福地于她的好处实在胜不过于她的坏处。

2.2.2.2 A+没得+B+W和一M+不如/赶不上+一M(+Z)

“A+没得+B+W”句式是平比句“A+有+B+W”的否定形式,“一M+不如/赶不上+一M (+Z)”是胜过义差比句“一M+比+一M(+Z)”的否定形式,这里就不再一一详细说明了。

2.3 极比句

极比句是一种特殊的差比句。《马氏文通》认为:“极比者,言将所以比之象推至于其极也。”[1]成都话中表示极比的句式主要有:A(任指)+都/也/ +没得/赶不倒/不如+B(+W)、没得+A(任指)+比/有+B+W、A+比+B(任指)+都+W。

2.3.1 A(任指)+都/也/+没得/赶不倒/不如+B(+W)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没得”前面的“都”和“也”可以任意换用;主比项A表示任指或遍指,前面有时会出现关联词“不管、随便、再”等。当比较词是“没得”时,一定要带结论项;比较词是“赶不倒、不如”时,结论项可隐可现。如:

(49)随便哪种水果都没得西瓜解渴。

(50)随便哪个都赶不倒他。

(51)以前那个时候,养啥子都不如养猪赚钱。

2.3.2 没得+A(任指)+比/有+B+W

这种句式表示没有哪一个能胜过B,“没得”从否定方面加强A的任指义。此句式在使用时,主观色彩强,略带夸张意味。如:

(52)没得哪个有他这么善良。

(53)没得哪种蛋糕比这个贵。

2.3.3 A+比+B(任指)+都+W

“A+比+B(任指)+都+W”句式中B表示任指或遍指,在比较值前要加范围副词“都”。如:

(54)食疗比哪样保健品都好。

(55)给他钱比啥子都管用。

(56)他比谁都喜欢围棋。

3 结语

施其生在《浚县方言语法研究》序中指出,方言语法的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可以提供一本完整的语法教材,以便别人来学习这种方言的语法,而是因为它可以为整个汉语语法的研究,为汉语语法发展史的研究,为全人类语言在语法方面的理论研究做出特有的贡献。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它蕴藏着语言发展演变的印迹和规律,对方言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汉语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成都话是西南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都话比较句式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推进西南官话的语法研究,还能完善和补充汉语方言的语法研究,同时也可以为语序类型学提供更多可靠的资料。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5,138,140.

[2]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6:680.

[3]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比较句[J].方言,2000(3):211-221.

责任编辑闫桂萍

H172.3

A

1674-5787(2017)01-0108-04

10.13887/j.cnki.jccee.2017(1).27

2016-12-24

肖瑶(1991—),女,四川安岳人,重庆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