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莉媛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网络化时代翻译技巧教学启示
——以抽象与具体表达法为例
刘莉媛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网络时代信息化优势明显,现代英语教与学亦受互联网的影响,现代翻译需充分利用机器与词典,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探究计算机对翻译技巧教学的影响极有必要。英汉对比是翻译的基础。英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为“抽象”与“具体”,本文以抽象与具体表达法为例,结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优势,探讨翻译技巧教学法,以期为翻译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抽象;具体;网络;翻译技巧;教学
任何事物的不同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正所谓有对比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见差异与个性,因此,比较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翻译是两种语言间表达的转换,语言对比是翻译的核心。英汉两种语言的内在构成和规律不同,因此,英汉对比是英汉互译的基础[1]。
翻译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板块。而多数高校使用的翻译教材重在传授翻译技巧,较少提及其理论基础,或与翻译技巧的讨论割裂开来。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在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前,先让其了解和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再授之各式具体的翻译法[2]。对比是“本”,技巧为“末”,此乃翻译教学的宏观策略。
英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为 “抽象”与“具体”,英语擅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具体表达法[3]。思维方式是人脑中的事物,是“虚”的,非具象的;再者,抽象与具体的表达方式因不带任何显性的词汇标记,如代词等,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最难识别的表达,又因其常见于各类英汉读物,二者的转换方式也成为英汉互译技巧的重要部分[4]。本文试以抽象与具体表达法为例,探讨翻译技巧教学法。
翻译教学就是将翻译理论和方法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再通过实践让其内化所学技巧与理论,尽力做到信、达、雅[5]。目前大学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教材多以传授翻译技巧为主,很少甚至忽视其理论根源——英汉语言个性特征与思维差异,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个甚至几个学期的翻译课结束后仅被灌输了大量的翻译技巧,且不能在翻译实践中熟练运用,难以翻译出令人满意的文本。翻译是实践性的活动,翻译技巧的掌握确实需要学生做大量的翻译练习,但在没有完全领会翻译技巧的理论基础下实操,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若不能识别源语区别于目的语的个性特征,就不能有意识地避免母语对翻译的负迁移作用,翻译出合乎目的语表达习惯的地道文本。因此,翻译教学应以英汉对比为始,技巧讲授为末,在实践中逐步理解理论,掌握翻译技巧[6]。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对比才有发现。比较法有助于学习者客观、深入地认识事物[7]。要认识某一事物必然离不开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特殊性是事物的根本特性。英汉对比分析主要是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系统的共时现象的对比寻求两种语言差异来揭示两种语言的发展规律[8]。英汉对比是促进外语学习与教学的不二法门[9-10]。
英汉互译是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11]。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英语是综合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讲究繁复,汉语讲究简短[12]。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差异,从而把握二者互译转换的规律、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由此,英汉对比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2.1 英语擅用抽象表达法的原因
英语擅用抽象表达法有以下原因:1)虚化词缀等构词手段为其使用抽象表达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2)在西方,英语的抽象表达是个人智慧与理性的外在表现;3)作者可运用抽象表达法表达模糊或含混自己的思想,让人摸不着头脑[13]。
2.2 英语抽象表达法的手段
1)用虚化词缀构词。前缀和后缀都可以使词义虚化,其中以后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14]。例如:前缀:pan-泛,panorama;inter-相互,interplay。后缀:-ness表示性质、状态、程度,oneness,disinterestedness;-tion表示动作、状态、结果,agitation,occupation。
2)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例如:I understand he’s in for a job in the company.我知道他在申请公司的一个职位。
3.1 汉语多用具体表达法的原因
英语中的虚化词缀为其善用抽象表达法提供了物理基础,而汉语缺乏此构词手段,因此,汉语常用具体表达法传递抽象的涵义[15]。
3.2 汉语具体表达法的手段
1)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例如: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N.Rigg)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惊异。
2)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例如:He was described as impressed by Deng’s flexibility.(Time)据说他对邓的灵活态度印象很深。
3)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例如:She wondered whether her outspokenness might be a liability to Franklin.(The Glory and Dream)她怀疑自己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成为富兰克林的包袱。
4)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例如:He was open now to charges of willful blindness.这时人们指责他装聋作哑。
因此,在英译汉时,我们采用“化虚为实”——“虚化”的翻译方法。例如:Was this the realization of an anticipated liability?你有没有预料到你必需做这件事?而汉译英时,我们多采用“化实为虚”——“实化”的翻译方法。例如:他这一阵心头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老是宁静不下来。(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His mind was in a turmoil these days and he was quite unable to think straight.
在实际翻译教学中,教师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翻译教材通常是将翻译技巧结合例句和译文,按照条目列出。教师的讲授也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逻辑进行的,再辅之以大量的翻译练习。这样的翻译技巧讲授方式只是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学生虽然也能掌握所学的技巧,但是在做综合翻译时却很难想到该用何种技巧[16]。翻译学家刘宓庆曾经指出:“翻译实践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只能依靠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水平相适应的理论指导。”[17]笔者在此尝试结合英语“抽象”与汉语“具体”的英汉对比法,提出一套翻译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步骤与必要性分析如下。
4.1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搜集能体现英语“抽象”与汉语“具体”的典型例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阅读大量的英汉语料,若要鉴别哪些语句属于“抽象”或者“具体”的表达,就必须提前预习教材,思考教材的定义依据,从理论上初步感知概念,为后续搜集与甄别有效语料打好基础。在此阶段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丰富语料,进行自主学习。课前准备的必要性有:
1)学生提前预习再进入课堂会比一无所知地去上课效果更佳。除此之外,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接受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先自主预习,初步感知定义,是整个技能掌握过程的第一步,是一个良性的开始,这比课前无准备、课上平铺直叙、学生无思考、无对比、直接灌输翻译技巧的效果要好。
2)再者,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看似容易理解,事实上,二者属于英汉思维方式对比的范畴。思维方式是人脑特有的,是隐性的,它客观存在,但只能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语言是现象,思维是本质,思维方式的对比乃语言对比的实质。课前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语料,寻找能体现英语“抽象”与汉语“具体”的例句,内在地说,这是一个先理解教材定义、再甄别语料的过程。学生经此过程要开动脑筋,消化概念,体会例句,自然就把握了英语与汉语的差异,也能感受到互译的技巧。
4.2 课上交流讨论,自主总结,教师补充
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自总结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取长补短。自主总结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英语“抽象”与汉语“具体”的涵义;二是例句在处理抽象与具体表达法时所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学生在向全班作口头总结时表述越详细越好,便于同学们透彻理解其中要义。课上自主总结的必要性如下:
1)互译的思维起点是识别源语表达的本质特征,因此,弄清楚英语“抽象”与汉语“具体”的内涵是翻译的第一步。学生要掌握的是怎样将抽象或具体的表达即“现象”转换成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也即“现象”。例如:源语是英语,在翻译过程中若没有发现源语的表达特征——抽象性,即使老师事前已教授过英译汉要采用“实化”的翻译技巧,在未能看出英语已使用抽象表达法的情况下,学生也不能成功地运用“实化”的翻译技巧。教师只能教授学生技巧“是什么”,至于在实际翻译中的理解、识别、运用和处理过程,全靠学生自己。因此,技能的内化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在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就要有意识地主动思考、自我总结、把握精髓。
2)通过例句总结翻译技巧是归纳法,也是显性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传统的翻译技巧教学是教师结合例句分析、总结翻译的方法,学生在台下只是作为“听众”被灌输各类技巧。翻译是思维过程且翻译技巧是经过分析与对比总结出来的,仅仅依赖老师的讲授,学生无法掌握翻译的方法,更不可能灵活运用。众所周知,掌握翻译技能的根本途径是翻译实践,而理解翻译技巧又是翻译教学的逻辑起点,因此,学生在学习翻译这门实践课时,应该主动思考和分析,摸索并总结翻译的具体方法。翻译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3)便于译文对比,促使学生对翻译法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再给出一些例句,每个例句都提供两种译文:一种是不用“实化”或“虚化”翻译技巧得出的译文;另一种是应用翻译技巧之后的译文,让学生对比两种译文,体会该翻译技巧的应用方法。以 “Was this the realization of an anticipated liability?”的中文翻译为例进行译文对比的必要性分析。
译文一:是这种事先有义务做事情的意识吗?(直译法)
译文二:你有没有预料到你必需做这件事?(“实化”法)
很明显,使用直译法的译文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一遍读后不能马上知晓句意,而使用“实化”翻译技巧得出的译文却容易理解,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如果按照传统的翻译技巧教学法,教师将原文和译文直接给学生,仅仅通过中英对照探求翻译的方法,学生很难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抓住译文的精华、译者的用心,即所谓的翻译方法或技巧。学生若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译文对比,可强化学生对翻译法的感知和理解。译文对比一方面可以提高翻译课的教学效率,学生能在课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翻译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接和透彻地领悟翻译的方法和窍门。译文对比简单可行,值得尝试。
4)结合理论进行翻译实践,便于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最后教师提供给学生一组练习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抽象与具体的相关理论进行翻译实践,学生可借用相关翻译软件翻译文本,将网络翻译与个人翻译结果进行对比甄选。学生通过实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化并掌握课堂所学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达到翻译教学的目的。
抽象与具体是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方式对比的一个方面,在以英汉对比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搜集例句—总结技巧—译文对比—翻译实践)中,学生通过搜集语料、小组讨论和总结方法,其自我分析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对翻译技巧的理解更为深刻。翻译理论与方法的教学环节相对枯燥,学生在自主学习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交流学习经验,使知识的输入量达到最大。最后再通过练习将技巧逐渐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达到对技巧自然而然地运用。
大学生自主学习在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乃至整个学科教学体系中呼声极高,本文所述的翻译教学法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与网络化优势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海量的可用资源。大学生作为未来以科技和信息为主导时代的领航者可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平台,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检索与获取量。如自主学习之语料搜集阶段,学生可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快速获取所需资料。而在翻译实践阶段,学生可利用网络翻译软件缩短选词用词总耗时。科技的高效优势与翻译专业性的有机结合为探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灵感,网络信息资源、计算机检索手段因其智能与高效性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必能释放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潜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下科技领跑未来、信息引领时代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挖掘资源、助力翻译、提升技能,不仅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形式的优化、翻译专业技能的加速提高,更使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与时代需求同步。
通过对比进行翻译教学,重在英汉对比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公开的信息资源平台,提升翻译教学质量,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翻译人才。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冯锦,杨平.英汉对比分析与翻译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72-75.
[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
[5]张春柏,陈舒.汉英对比的翻译教学方法[J].国外外语教学,2007(4):33-40.
[6]朱凌燕.英汉对比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3-214.
[7]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3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0]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73.
[11]巴尔胡达洛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2]陈治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1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8-146.
[14]王正良.基于英汉对比的翻译技巧教学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0(3):76-79.
[1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6]刘炜,吴国初.英汉对比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为例 [J].考试周刊,2011(30):95-97.
[1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责任编辑刘志明
H315.9
A
1674-5787(2017)01-0129-04
10.13887/j.cnki.jccee.2017(1).32
2016-12-29
本文系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广西理工类大学大学生外语素质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刘莉媛(1991—),女,湖北枝江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