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研究

时间:2024-06-19

陈广根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研究

陈广根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从教学内容、课程体例、方法理念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适应当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传统文化教育

0 引 言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是高职学生必不可缺的理论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源泉,它既独立于专业课,又补充了专业课程的不足与缺陷,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是高职教育中并行不悖的两类课程,二者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专业课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理念倾向——看重技能、轻视素质。一些高职院校受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曲解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实质理念,以学生能否入职为目标,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授,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出现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严重失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位,对学校而言,极有可能让高职教育沦为“快餐”式教育,矮化高职形象;对学生而言,直接导致许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文素养缺乏。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对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倾向淡化了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难以满足当前社会、行业和企业对综合型高职人才的需求,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教育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

1.1 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在面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时,国家层面是有清醒认识的,先后出台了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多部重要法规文件。

其中,《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一致认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3]。

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为高校,尤其是为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指明了方向。

1.2 现实层面的尴尬处境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理论界已形成共识,但实际状况令人担忧。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中重视程度不高(“思政”课除外)。有些高校曲解国家层面的教育方针,将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为选修课。不少高职院校根本不贯彻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政策,从不开设“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甚至将人文素质教育曲解为多开展些学生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起到应尽的监督职责,任凭这种现象蔓延,让原本还在坚守开设“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的高职院校开始动摇,试图压缩甚至取消“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课程。

笔者于2016年底对重庆近20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思政”课除外)开设情况展开实地调研,情况不容乐观。这些高职院校既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也有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既有公办高职院校,也有民办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必修课程调研发现,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的学校只有5所,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必修课的学校只有3所,大多数学校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课程,也有部分学校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供学生自选;部分学校文科学生开设“大学语文”,理工科学生开设“应用文写作”课;部分学校只有文科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课,理工科学生不开设。师资力量上,人文素质课程专任教师10人以上的只有1所高校,多数学校人文素质课程专任教师在3~7人之间,1所学校人文素质课程专任教师只有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偏低,师资力量总体偏弱。人事归属上,人文素质课程专任教师基本上都是归属于承担公共课教学任务的二级院系,如基础部、基础教育部、马克思主义与通识教育学院、通识学院、素质教学部、人文教育学院等,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二级院系下设立语文教研室,有1所学校归入思政教研室。课程归属上,人文素质必修课程由承担公共课教学任务的二级院系承担,选修课程大多数由承担公共课教学任务的二级院系承担,少数由教务处统一设置安排。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局面,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大难题,应引起高职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反思。

2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人文素质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拥有重要地位。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法理念和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适应当下高职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2.1 加快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步伐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某种具体的操作技能,是针对社会职场需求而设定课程内容。换言之,专业课教学是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寻找工作奠定基础的。这就说明,专业课教学是“片面”的,不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或终身发展着眼的。而培养学生终身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就落在了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上。人文素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尤其是学校领导层要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承担起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我们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为例,来探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问题。

从课程性质来看,作为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范本,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从《世说新语》、唐宋话本到明清四大名著等等。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文学大师们的风采,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为民请命、心怀天下的高贵品格所折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学语文”教学本质上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范畴,“大学语文”课程天然地就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它与 “中国文化概论”“思政”课构成了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的三驾马车。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综合素质、强化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将“大学语文”教材体例设置为哲思、理想、修为、史鉴、为政、家国、爱情、友情、生命等人文主题,每个人文主题有6~8篇经典文选,课堂讲授时努力发掘作家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努力挖掘经典文本中所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贯彻《纲要》《意见》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2.2 深化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质课程改革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理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纠正、克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全面提高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目标,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改变传统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创建以项目和活动为依托、以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内化式教学模式,将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贯穿其中,以无形的方式内化进学生的心理与认知,使教学过程既生动形象又负载着“传道”的使命,让学生在掌握实用技能的同时感悟到内在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同时,各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从师资引进、培养、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都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出一支业务精干、能力突出、梯度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师资队伍。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构建起合理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架构,包括以 “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思政”课等为代表的必修课版块和以文学、历史、哲学、社交礼仪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版块,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选修课版块,我们可以设置“哲学思辨”“生命关怀”“文化传承”“审美体验”“交际礼仪”“法律道德”“创业发展”等课程类别,每个课程类别有5门左右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如“哲学思辨”课程类别中有“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宗教”“逻辑学”等课程,“生命关怀”课程类别中有“人类生态学”“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医文化”“环境与人类”等课程,“文化传承”课程类别中有 “经典诵读”“演讲与口才”“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课程,“审美体验”课程类别中有 “音乐鉴赏”“摄影鉴赏”“大学艺术”等课程,“交际礼仪”课程类别中有“社交礼仪”“现代礼仪”“古代礼仪”“沟通技巧”等课程,“法律道德”课程类别中有“法律基础”“中国古代法律史”“民法”“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创业发展”等课程类别中有“求职与面试技巧”“社会职业”“创业与创新教育”等课程。

此外,我们还要整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推向深入。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9-14.

[2]佘丹清,张曦微.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12.

[3]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3).

责任编辑周斯韵

Fusion Study of Humanistic Quality Cours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Guanggen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humanities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All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teaching contents,curriculum system,methods and ways should be all-roundly reformed to adapt to the new need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umanistic quality courses;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G712

A

1674-5787(2017)01-0139-04

10.13887/j.cnki.jccee.2017(1).35

2016-12-13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ZJ-104)、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2062)和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632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广根(1980—),男,安徽无为人,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