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邓晓辉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生态化视野下应用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
邓晓辉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以思想政治素养对于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以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为目标,结合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的路径建设问题,旨在以系统化、整体化的视角研究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涉及的内外要素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充分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应用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建设;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此类院校的毕业生要善于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而这种运用最终能否带来生产力的提高,能否促进社会的进步,能否将个人价值的完成融入到社会价值的实现中,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取决于受教育者是否具有崇高的道德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由此可见,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在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中居首位,对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统领和制约作用[1]。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格外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质量所起到的重要保障作用。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是否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是否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做到爱岗敬业、积极奉献,是否愿意把爱国之心化为爱国之行,都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负责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一支主要力量,历史责任尤其重大。
高校所开设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思想教育,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大学生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努力奋斗”[2]。为有效避免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学生一味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政治素养的提升而最终成为“歪才”“怪才”,必须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努力通过系统、科学、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提高政治修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去,确保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渠道
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于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强调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体现的也就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目前在本科院校中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随处可见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又比如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学生所接触到的“群众路线”“三个有利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理论都是宝贵的人文精神教育资源。
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精神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自身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经济、政治、思想、社会、法律、历史乃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大学生观察社会、体悟人生的素材之中,引导他们正确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访退伍老兵和行业模范人物,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情感逐渐内化为一种求真向善的良好习惯。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在方法论上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养进行指导
很多情况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体现在面临人生低谷时能否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在遭遇发展瓶颈时能否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攻克技术难关时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之所在……可见,科学的方法论对于应用型人才能力的提升和发挥起到了制约和统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就体现在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正确的方法论。这一品质同样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的梳理,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及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又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运用群众史观的基本立场与观点来讲解加强与完善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其优势在于利于教育者以动态眼光全面考察研究对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系统和环境系统的沟通与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系统论思想及教育生态学的出现和发展都为思政教育生态化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思政教育生态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实现 “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二者的协调统一。这一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同时指出这种共生不能脱离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而抽象考察,亦即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对自然的改造进程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的论调也频频出现。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多次强调要重视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关系,恩格斯认为:“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关心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由于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关系其实质都是通过实践这一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试图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冲突时,离不开在人与人之间构建和谐关系的努力,这两者之间必须同步前进,也就是说,在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途径和恰当方法向学生传播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引导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呈现主要集中在受教育者日后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是否符合时代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上。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核心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生态文明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演进三者之间的和谐完整、有机统一。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思政教育生态化的逻辑起点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形成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也就是说,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今天我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贡献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和考察基础。高校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生教育,学生通过教育经历可以有效实现自身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最优化是这一教育活动的价值目标,而要顺利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则必须以顺应学生们的本性要求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育内容的优化与丰富、教学手段与途径的多样化都要高度契合。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点”,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旨归”[5]。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中一方面个人价值被充分肯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价值尺度”[5];另一方面也强调指出个人的发展实则是与他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互为联系的。“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4]。这段话或许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始终坚持共产主义方向的不懈追求,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可以促进他人与社会的发展,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则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二者真正实现了和谐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生态化理念,就是为了营造“一切社会关系”的和谐,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生态化的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新的思维方式,把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联系的系统中对待,合理利用和有效整合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各影响要素,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在全社会范围通过“多线路”教学体系,促成教育合力,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即:“价值取向的行业性,课程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培养过程的时代性,人才评价的多元化。”[6]
3.1 树立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的新观念
众所周知,系统的、难度适中的理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同时要引起注意的是政治立场、道德品格、心理素质和合作精神等这些对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发挥具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要素,并不是单纯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获得的,只有充分利用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大学生“三下乡”等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才能在真实的社会体验中帮助学生们深刻地感悟理论,强化情感上的认同,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实践教学的开展而言,应用型院校具有一般院校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此类学校各个专业大多具有自己的实习基地,校方可以邀请企业中的实习导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学生们进行职业观、价值观、社会观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也可以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各系部的专业实习中去,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将部分理论知识的讲解现场搬到学生的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感悟,以实践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既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满堂灌”带给学生的枯燥感,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理论的生命力所在,又改善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偏低的现状,同时还实现了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3.2 改革成绩认定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整体素质
“课前查考勤、课后交作业、考试一张卷”的大众化成绩评价方式仍是目前很多高校的通行做法,但这一方式使得相当多的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当做了枯燥的任务来应付,这种反感情绪和被动态度无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的的实现都并无益处。如何在成绩认定环节体现出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注,对其日常学习情况的了解,以及是否做到“知行合一”的检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认定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既要反映学生的“智”,更要反映学生的“德”,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动态考核机制。例如:可以尝试将学生在每学期的学习生活中的日常表现由所在院系的学生管理部门给予记录并折算成相应比例的分数记入该学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中;也可以针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取得突出成绩或者因为高尚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如校团委、学生处或政府部门表彰的学生设立申请免试的制度,由他们对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分析,以答辩方式通过该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等。以上这些措施都会促使学生主动关注自身的日常言行,逐步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向先进榜样靠近,净化人文环境,达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3.3 构建多方联动的育人体系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中不断得到净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不能局限在学校内部,而应该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工厂企业,走进广阔社会,构建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合作办学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体系。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门在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同时,更要着手建立稳定的家校沟通机制,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双方建立融洽亲密的家庭关系,帮助学生明确家庭责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校企合作方式与内容,邀请合作单位骨干人员对学生进行关于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宣讲活动,促使学生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以踏实奋进、不畏艰辛的精神迎接未来的职业生涯。
在生态化视野下,探讨应用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既有利于把此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方面要素置于一个和谐共生的系统中,用整体的、动态的、联系的观点去考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水平及困境所在,同时也具有对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予以提升的功效,在“知行合一”中推动学生对“德行”的强化。
[1]刘新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6-48.
[2]梁中华,褚金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1(8):34-35.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0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73.
[5]白立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2):75-76.
[6]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责任编辑李 燕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DENG Xiaohui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Henan 455000,China)
Tak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n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as the goal and combi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ecology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Applied Higher Institutions mainly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aiming to study how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zation,fully demonstrating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arx Ecology;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h construction;teaching mode
G641
A
1674-5787(2017)01-0147-05
10.13887/j.cnki.jccee.2017(1).37
2016-11-30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QN—232)、2016年安阳工学院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究——基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项目编号:QJJ2016034)的研究成果之一。
邓晓辉(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