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晶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日本文部省校园暴力问题解决方案述评
李晶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在校园暴力现象严重的日本,其文部省推出了学生指导方案,包括规定指导学生的体系、指导方法、发现学生暴力倾向的方法、防范校园暴力升级的方法、建立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协作关系等内容,以期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虽然该方案内容详细,不仅规定了解决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则,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有助于学校、家长、社会等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但是日本民族的观念问题和日本的社会环境,却不利于方案的落实。
校园;暴力;指导;信息交流;协作
校园暴力,顾名思义,即在校园范围内发生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包括学生间的、师生间的、校内外人员间的、教师间的暴力行为。以学生为实施主体的暴力行为被称作“凌霸”或“欺负”。施行“凌霸”行为的学生,依仗自己身体强健或家族权势,对同年级或比自己年级低的学生,特别是同班同学实施语言暴力或身体伤害,有些学生甚至顶撞、辱骂和殴打自己不满意的教师。
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称作“体罚”,从简单的罚写、罚站到言语辱骂以及殴打等,都属于体罚的范畴。近年来,把教师无视学生对其造成的心理伤害也视为教师暴力行为。除此之外,教职工之间的无视、排挤、言语讥讽等被视为冷暴力,也成为日本近年校园内的一种暴力行为。
据2004年8月由日本文部省发表的《关于平成15年度学生问题行为等的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日本校园内发生暴力行为31 278件,较上一学年增加6.2%;学生在校园外发生暴力行为4 114件,减少4.6%;发生暴力行为的学校共5 885所,占总数的15.5%;在校外实施暴力行为的学生所属学校2 668所,占总数的7.0%。从暴力对象来看,对中小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最多,为17 827件,损坏器物和对教师及其他实施的暴力相对较少。“凌霸”事件发生23 351起,比上一学年增加5.2%。据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的《关于学生的问题行为在指导方面诸问题的调查》显示,在日本中小学校园内发生暴力行为大约61 000件,已成为历来之最;在日本小学校园发生暴力行为7 115件,比上一学年增加9.7%,令人侧目。从日本文部省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日本的校园暴力非常严重[1]。
以学生为实施主体的校园暴力已经发展到不可忽视的地步,日本文部省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希望通过社会、学校、家长、师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控制校园暴力蔓延的态势,以创造文明、纯净的校园环境。
2.1 制定防范和解决学生暴力的指导体系
日本文部省制定了防范和解决学生暴力的指导体系。首先,使教师对指导学生的方法形成统一认识。其次,制定完备的组织型应对政策,明确应对校园内暴力行为的方针,以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体系。再次,各学校要根据学校的体制、学生和学生家庭的状况、学校的地域特点等制定具体的指导策略。最后,教职工要深入了解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并在相关机构的协助下防范学生发生暴力行为,在校园发生暴力行为时,教职工要从大局出发,对加害学生坚决进行干预。指导体系有利于校园暴力的防范和解决,从而为学生营造容易适应的校园氛围。
2.2 校内指导体系的重点
指导体系的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校长为中心按期组织学生指导工作;二是把学生指导工作目标和方针以文件的形式传递给教职员工,以取得教职工的理解;三是信息公开化,建设一个开放型校园,促进学校、学生家长、地方政府等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协助学校解决学生暴力问题;四是创造机会,定期了解学生,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校在听取教职员工对学生的看法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自身、家长、地区居民和相关机构等外部人员的意见。
2.3 早期发现学生暴力行为的方法
虽然暴力事件多为突发事件,但是在发生前往往有一定的先兆,比如,学生出现旷课、迟到、早退、上课不听讲、成绩下降、精力不集中、不做作业、健忘、不遵守规定、服装发型脏乱、回家时间晚、突然换朋友、不合群、自暴自弃、对教师撒谎、无视他人、反抗等反常行为。另外有些学生还会出现一些非病理性的头痛、腹痛、发烧、拉肚、失眠、恶心等症状。如果学生出现这些行为或状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家庭环境、交友等情况,并与相关人员交换信息,定期指导学生,以阻止暴力行为发生。
2.4 不同问题学生的指导方法
对于因不同原因产生暴力行为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有发育障碍(LD、ADHD、自闭症等)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病因,与年级负责人、特殊教育机构和医疗专家等一起解决问题;对于因升学压力大导致身心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和各种“社会技能训练”,以缓解升学带来的压力;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的学生,指导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争取得到家长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2.5 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对防止学生暴力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发挥管理阶层的领导作用,充分重视学生暴力的问题;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积极面对出现的学生暴力问题;从多个角度建立学生指导体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制定校园行为规则,指导学生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邀请学生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充实教育、道德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年级管理。
2.6 防止校园暴力升级
学校应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事件,防止暴力升级。首先,要确定暴力事件的性质,要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发生的暴力事件是个体学生还是群体的行为,以此决定指导部门。其次,不能一味地指责施暴学生,要与他们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在把握事件的事实及发生原因和背景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方法。再次,在一致性的指导原则下,果断地对施暴学生和其家长进行指导。不仅要斥责施暴学生的行为,还要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校方要明确保护和安抚受到暴力行为伤害的学生和家长,对施暴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于多次施暴同学的学生,由教育委员会下达停止他们继续上学的命令。通过这些措施,以取得全体学生及其家长,特别是受害学生及其家长的信任。最后,当学校解决这些问题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求助于相关机构或专家,获得相应的支援。
2.7 培养学生规范行为的意识
学校必须放眼社会,制定与时俱进的校园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规范行为的意识。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生活习惯,还要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学习,防止学生因“听不懂课”放弃学习,并导致暴力行为发生。其次,要重视道德教育,根据每个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8 建立协作关系
学校建立完善的协作关系,共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第一,学校争取与学生家长建立协作关系,共同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来解决学生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第二,日本的地方教育水平低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学校与社会应共同承担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学生的责任。第三,加强学校教职工之间交流,互相协助,学校教职工共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第四,各级学校之间应互惠互利,不仅是同级别学校之间,而且不同级别的小学、中学之间都应该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五,学校与教育指导机构教育委员会可加强协作,学校如实地向教育委员会汇报学生情况,教育委员给予学校支持,共同解决学生暴力问题[2]。
3.1 日本校园暴力问题解决方案的优点
日本校园暴力问题解决方案内容全面,不仅包括指导学生的原则,而且包括了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防止暴力发生的指导体系和防止暴力升级的具体方法。在方案中,特别强调教育机构与社会、家庭之间互通信息,以及共同合作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将施暴学生“问题化”的理念,而是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状况等方面寻找学生产生施暴行为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方案中,改变了只是由班主任教师“单兵作战”指导学生的方式,要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协作的学生指导体系,指导效果更加明显。
3.2 日本校园暴力问题解决方案的缺点
日本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于我国,日本每所中小学都要设立一个以学生家长为主要人员的“家长会”(PTA),家长会既有义务协助学校开展活动,同时也有权利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或意见。学校制定任何与学生相关的政策,都要顾及家长会的反应。虽然这种措施有利于民主治校,加强了社会对学校的监督,但同时也会妨碍学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学校要治理校园暴力,必然要采取一定的举措惩戒施暴学生,学校与家长会的立场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存在矛盾冲突,势必影响学校处理暴力问题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再有,在当今媒体形式多样化和信息传播广泛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日本的一些电影、电视剧、漫画等作品美化暴力行为,宣扬死亡文化,潜移默化地给青少年“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的心理暗示。由于青少年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社会氛围不仅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误入歧途。
在日本学业成绩代表一切的教育氛围导致部分学生心理扭曲。在日本校园暴力问题解决方案中,多次强调学校要与家长、地方、教育委员会、心理咨询援助机构相互合作,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等,这确实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抑制校园暴力行为。但是,毕竟校园暴力有损学校的形象和声誉,这对于视声誉为生命的日本人来说,不愿意让校园暴力事件新闻传到社会上去。否则将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在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甚至影响学生家长把自己的小孩送到这个学校读书的意愿。因此,绝大多数学校会自己解决一些不严重的暴力事件,不愿意与校外的机构或个人合作解决校园暴力事件。
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日本单亲家庭、离婚家庭、再婚家庭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可以说这也是导致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一般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由于父亲大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只能由母亲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日本人存在“沉默是金”的意识,导致了日本人不擅长或不愿意倾诉,子女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父母难以把握子女的心理状态。这些日本的社会现实,必然要影响日本校园暴力问题解决方案的落实,方案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3]。
[1]师艳荣.日本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原因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0(7).
[2]李万豫,舒丹丹.浅析日本校园暴力成因[J].黑河学刊,2011(6).
[3]许明玲.日本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1(7).
责任编辑 周斯韵
G641
A
1674-5787(2016)05-0055-03
2016-08-05
李晶(1978—),女,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