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英“穿戴”动作及“服饰”的概念隐喻比较

时间:2024-06-19

罗正婷

(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237)

汉英“穿戴”动作及“服饰”的概念隐喻比较

罗正婷

(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237)

本文以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英汉与“穿戴”类动词和“服饰”类名词有关的隐喻作比较。利用英汉语料库资源搜索例句,阐释每一种概念隐喻。最后总结分析英汉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部分隐喻形成的原因,并从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隐喻;穿戴;服饰;英汉对比

一般说来,认知类隐喻是人类社会风俗传统和日常行为习惯在语言和思维上的投射。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始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最初人们着眼于“话语中的修辞手段”(figure of speech),对隐喻展开了语法和词汇层面的剖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跳出语言维度,成为了“思想的修辞手段”(figure of thought),人们对隐喻结构背后所映射的认知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普罗泰拉格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之所以不存在的尺度”[2],也就是说,人类对外界的认知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只要合乎认知主体自洽原则,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均可成为隐喻的手段和始源域。更确切地说,隐喻“处于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的中心部分,负责意义的产出、传送和加工”[3]。对于隐喻始源域的选择,中国人奉行“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原则,善于由自身的生活体验映射至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目标域中,从而“表述自己对特定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有的认知,表现出对特定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的心路历程”[4]。由此,笔者着眼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衣”,继而选定“服饰”类名词与“穿戴”类动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英汉语言中这类词汇的概念隐喻,比较两种语言在构建这一概念隐喻时的异同。到目前为止,基于汉英“服饰”类词汇隐喻的对比研究多数集中在名词这一单独的领域,如柴云云考察了该类词汇的隐喻和转喻。笔者通过前期材料收集发现,除了名词以外,一些表示“穿戴”的动词及其下义词同样具有隐喻功能,因此,本文将做一并研究。

1 概念隐喻

1.1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传统上认为是一种修辞格。《易经》中“象”的说法已经体现了中国古代学者对隐喻的初探。比如这一句,“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易经》中的卦象(“象”)能够象征世间万物(“像”),事物的状态和变化犹如“象”一样可感可拟。南北朝时期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阐释了比兴的定义、特征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认识到“比”和“兴”都属于形象思维,需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强调它们都要通过“物”这个中介才能表达出来,被认为是对譬喻运行机制的最早研究。

西方对隐喻比较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名称的转移,将一件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件事物,从而达到“以彼之名述我之事”,强调了隐喻的相似性。20世纪70年代,隐喻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热潮。概念隐喻理论来源于Reddy发表于1997年的The Conduit Metaphor一文中,他认为从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中可以看出我们善于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将经验转化为行为和语言的框架[5]。1980年,莱考夫与约翰逊合作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understand one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他们强调了概念隐喻时两个领域之间的互动这一重要特点,进一步用“source domain”和“target domain”来说明两个领域互动关系的方向性,并将其称为“mapping”(映射)[6]。莱考夫与约翰逊在1999年又指出,概念的形成来自于人的身体和大脑对世界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不仅是概念得以形成的基础,更是它被理解和固定的必由之路。体验(embodiment)的方式有很多种,二人认为感知和肌肉的运动占了绝大部分[7]。人类最初认识世界依靠的就是体验。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积累经验最原始的出发点就是自身,与我们的身体部位和身体直接接触的物体所产生的感受与认识构成了我们的体验,具象的体验进而发展成为抽象的概念,概念则是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语言中隐喻的重要来源。因此可以说,语言的结构是人类心智的产物,而心智则是经验的产物[7]。莱考夫用“记忆术(mnemonics)”来说明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目标域是源域+(TARGET DOMAIN IS SOURCEDOMAIN)或者+目标域作为源域+(TARGETDOMAINASSOURCEDOMAIN)[5]。

1.2 隐喻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隐喻映射的基础是相似性。王文斌归纳出隐喻的相似性大致有两种:一是物理相似性,二是心理相似性[2]。束定芳认为,相似性与文化传统有关,与信仰系统有关[8]。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也表达了隐喻概念文化一致性的观点,“一种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和这一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即隐喻结构相一致”[9]。人类在进行生存斗争、积累社会经验的过程中会获得一些相似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过程,因而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性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受中西两种文化价值体系、地理风貌、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使用上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比如,时间的概念隐喻,中国人认为“过去在前,未来在后”,西方人认为“未来在前,过去在后”,这都是受各自文化支配而形成的不同认知体验。考维塞斯就隐喻的差异性认为即使相同的身体体验使得隐喻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普遍性,不用的认知加工体系和社会文化经验也会导致隐喻结果趋向多样化和异质化。他通过大量例证说明,不同的语言文化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概念,其隐喻的表达方式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体现在阐述的程度(the degree of elaboration)、隐喻的范围(the scope ofmetaphor)和隐喻的具体性(the specificity ofmetaphor)等方面。

2 汉英“穿戴”动作及“服饰”隐喻比较

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之初,他们是赤身裸体的,看见彼此之后,感觉羞耻,两人赶快拿起无花果树叶编成裙子来遮身,这是现代服装最初的起源。可见,服装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一同存在的,与人类的进化发展同步,见证了文明的兴衰起落。然而服饰早已不仅仅充当着“遮羞布”的功能,它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每一次创新变革都是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审美心态、意识形态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在英汉语中,可以找到大量与“服饰”和“穿戴”有关的词汇和习语,它们用于隐喻表达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有些甚至因为太过常用人们已经意识不到它是一种隐喻说法,比如张冠李戴、佩服等等。在汉语中表示“穿”的动作的词有:穿、服、着、戴、带、披、盖、挂、脱、套、裹、佩、装、裁、系等,与“服饰”相关的名词则包括帽、冠、衣、包、丝、缕、裙、衫、履、鞋、袄、靴、领、袖等。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有:wear,puton,takeoff,dress,cover,cap,hat,coat,cloak,shoe,boot,jacket,gown,belt,tailor,pocket,girdle,sole,tie,veil等。

以下为一些英汉语中常见的以“服饰”和“穿戴”类动词作为源域映射至其他生活经验的例证。本文语料主要来自“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COCA)”“北大中文语料库”“柯林斯英语大词典”,以及“网络资源”。

2.1 “穿戴”类动词的汉英隐喻

2.1.1 +掩饰是披+DISGUISING ISCLOAKING

1)这两次革命都披着宗教的外衣。

2)反对者则打着“卡扎菲是披着羊皮的狼”之类的标语,对着一个旧麦克风发表演讲。

3)Absurdly,writers employing this gimmick often cloak themselves in realism.

4)The new approach has basically tried to cloak its religious background.

2.1.2 +超过/掩藏是盖+CONCEALING ISCOVERING/VEILING,“超过”项英语隐喻空缺

1)苏州一个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盖过了浙江全省。

2)车队周围的咸鱼气味,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3)Do not try to cover amistake.

4)Esade expects to unveila new undergraduate business curriculum for the fall of 2013.

2.1.3 +带有情绪是带/挂+HAVINGEXPRESSIONS ISWEARING

1)老奶奶坐在凳子上,脸上带着世事洞明的安详。

2)几分钟以后,脸上挂着泪痕的他带头拿起铁锹,带头投入抢险之中。

3)Thy rosy lips stillwear a smile.

2.1.4 +包围是裹+WRAPPING ISCOAT

1)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

2)The taste of bear still coated my tongue and teeth.

3)Everything seemed to be coated with a glisteningwetness.

2.1.5 +断绝关系/远离是脱+DEPARTING/REMOVING ISTAKINGOFF

1)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政府为开脱罪责,嫁祸于人。

2)中国人对于吃的态度,直到今天还是与孔夫子脱不了干系。

3)直至今日,我们还不敢说已经完全摆脱了种种神化教育的影响。

4)That’s all.It helps to take off some of the pressure.

5)Most crashes occur as planes take off and climb or as they approach and land atairports.

2.1.6 +接纳是包+此项英语隐喻空缺

1)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来与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展开交流的。

2)于是厉声喝道:“快闪开!谁阻挠谁就是包庇犯罪!”

3)原来很多披着科学外衣的论说其实都是包藏祸心的“当代迷信”。

2.1.7 +陷入/卷入是套+此项英语隐喻空缺

1)股价回升而使被套牢的人能将股票不赔本卖出。

2)人物的塑造铺出了一块广阔的天地,扑朔迷离的“连环套”式的情节链吸引着观众。

2.1.8 EXHAUSTED/FADING ISWEARING OUT此项汉语隐喻空缺

1)Clarice was moaning softly now,like a child worn out from toomuch crying.

2)So the ground will be worn out over here on the left side.

2.1.9 +定制是量+CUSTOMIZING ISTAILORING

1)这个陷阱是专为那些妄图不劳而获的人量身定做的。

2)He tailored his speech to suit a younger audience.

3)No wonder the vitamin aisle is so confusing, as manufacturers tailor products for different population segments.

2.1.10 PREPARING ISGIRD此项汉语隐喻空缺

1)You need to gird your loins and brace for impact.

2)Summon your faith and gird your loins.

2.2 “服饰”类名词的汉英隐喻

2.2.1 +顶端是冠+TOP ISCAP

1)李宁获得了职业生涯的第五座冠军奖杯。

2)兰花的香气清纯而优雅,冠绝群芳,令人心旷神怡。

3)A cap on deposit rates guarantees them hefty profits.

4)Gates in February outlined a plan to try to cap the world’s population at 8.3 billion people.

2.2.2 +身份/名称是冠/帽+IDENTITY ISCOLLAR

1)为了名正言顺地报销,惯用的办法是张冠李戴,冒名顶替。

2)但是与中东国家的国王们一比,他们又成为穷人,被冠以“职业政治家最穷”的帽子。

3)再说,就连男人最不能容忍的绿帽子,武大也戴得心安理得。

4)More people,both white collar and blue collar,are employed.

2.2.3 +地位最高是领+此项英语隐喻空缺

1)复古妆容再次引领今秋时尚风潮。

2)在乔布斯的领导下,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创造了新的辉煌。

2.2.4 +适宜/资本是鞋+APPROPRIATENESS/POSITION ISSHOES,“资本”一项英语隐喻空缺,“POSITION”一项汉语隐喻空缺。

1)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他俩的婚姻不需要别人来评判。

2)冯世杰说:“你不是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吗?要是到头来光脚的是他穿鞋的是咱,那可就闹笑话了。”

3)If you put yourself in his shoes,then perhaps you’ll stop complaining.

4)You want to fill your brother’s shoes?

原意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事情,此处可以理解为“适宜他人处境”的立场。

2.2.5 +经济状况是裤带+ECONOMIC STATUS ISBELT/SHIRT

1)为了筹集治污资金,每一个企业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2)Our colleges have tightened their belts and are giving fewer scholarships than before because of the fewer student resources.

3)Not long ago,he began gambling and now he has lost his shirt.

2.2.6 +紧密关系是裙/衣+此项英语隐喻空缺

1)为避免在机关人事上出现裙带关系,这个局1985年制定推行了《亲属回避政策》。

2)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2.2.7 PROTECTION ISBOOT此项汉语隐喻空缺

And perhaps make some black Pudding,to boot from the pig’s blood.

3 综合讨论

表1 “穿戴”类动词汉英隐喻简表

由表1看出,在本文选取的10个“穿戴”类动词和6个“服饰”类名词中,共得到概念隐喻关系20种,其中动词11种,名词9种。汉英共有的隐喻有10种,占50%。汉语独有的隐喻有6种,英语独有的隐喻有4种,总共也占50%。动词范畴中汉英共有隐喻占动词整体比率约为55%,名词范畴中该比率约为44%。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汉英两种语言中以“穿戴”类动词为源域来认知、阐释和理解抽象经验的共性大于个性,以“服饰”词汇作为源域来认知、阐释和理解抽象经验的个性大于共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穿戴”类动词所投射的隐喻共性之所以较大,是因为这和“穿戴”类动作给动作执行者带来的身体经验几乎是相同的,说明东西方人在“穿戴”方面获得的体验具备了普遍性,差异性较小,例如“披”“盖”“裹”“脱”等是大家共同的着装宽衣方式。但是,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的服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民族特色,这或许能够解释在“服饰”类词汇所投射的概念隐喻中,英汉语展现了个性大于共性的现象。

4 概念隐喻相同或相异的原因

1)动词:本义和隐喻义之间语义特征的相似性是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基础。披一件衣服的目的是为了挡住外部侵袭,保护内部安全,常见的有雨披、披风等服饰。因此,“披”这一动作自然引申为“掩藏”之意,英语cloak原意即“披风”,现多用于掩盖真相、埋藏秘密之意。同理,“盖”“裹”“包”“套”“脱”等一系列动作皆是将其动作特征、路径、结果嫁接至其它环境,产生与动词本意交相呼应的概念隐喻。“带/挂”和“wear”这一组则是将动作本身的宾语进行转移,使之由具体实物转向抽象情绪,也是构建隐喻的一种主要方式。

科维塞斯提出,概念隐喻具有属层(generic level)和种层(specific level)的结构特点。他认为,一些概念隐喻即使在属层上表现出相似性,其在种层上依然会存在个性化的差异[10]。比如,“包围是裹”在两种语言中的体现是近似的,在属层上,“包围”都可以被隐喻为“裹”,但在“裹”的事物上汉英具有差异。英语中,wrap既可以裹住实物,也可以裹着抽象物质;而汉语中“裹”作为隐喻一般只用在具体物体上,不适用于抽象物质。此外,同一概念隐喻在隐喻范围和阐述程度的层面上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情绪是带/挂HAVING EXPRESSIONS ISWEARING”这一概念隐喻中,汉语动词“带”作为源域所映射的抽象概念为“带有情绪”,其目标域范围要比英语动词“wear”作为源域所映射的抽象概念“have expressions”的目标域范围更大些,也表现出由具象转为抽象的趋势。比如,汉语中可以有“带着…的劲头”“带着…的心情”等表达方式,而“wear”只能表示带有某种表情。

2)名词:“服饰”类名词的概念隐喻通常与该服饰的形状、功能和穿着位置相关。最典型的是汉语中的“冠/帽子”和英语的“cap”,帽子戴在头上,而头部位于人体的最高处,因此,“冠”和“cap”指代至高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而“冠”用来表示一种特定的身份则是汉语所独有的,这是由于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又有着“自上而下”的观察事物的顺序,看人时倾向于将最先看到的特征放大作为该对象的主要特点。因此,中国人会将事物“冠以”某名称,而西方人的抽象思维则善用“label”给事物加上标签。在“勒紧裤腰带”和“tighten the belt”这一组概念隐喻上汉英达到了惊人的一致,这是因为全世界穷到挨饿的人别无二致,都有着瘦削的身体和油水全无的肚皮。在交通工具极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出行几乎都靠双脚行走,所以一双“鞋子”舒适与否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久,作为源域映射到职位与资格的合适范畴。再比如,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关系社会”,古时官员会利用职务便利给自己的妻眷亲属谋取利益,“裙带”就象征着这些女眷,“裙带关系”一词遂成。西方社会讲求平等与法治,官员的亲眷不太可能随便获得相应的好处,因而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类似的概念隐喻。

5 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用“穿戴”动词和“服饰”名词作为源域来理解抽象概念的现象,而且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两种语言在将具体动作和实际生活经验以隐喻的方式转化为抽象概念这一认知阶段的进化上均表现出了成熟、稳定的文化特征。此外,本文语料详实,比较全面地囊括了英汉语言中目前仍在使用的概念隐喻。还总结概括了动作隐喻和名词隐喻的共性和个性,探究了部分概念隐喻形成的原因。同时,根据科维塞斯有关隐喻分层和目标域差异性的观点,进一步探讨了汉英“穿戴”类动作隐喻的深层差异所在,并从文化和思维的角度对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先前并无对英汉“穿戴”动词概念隐喻的系统性探讨,笔者以一人微薄之力搜集材料,难免有所遗漏;第二,笔者研究能力有限,对于英汉隐喻差异性的探讨仍然较为肤浅,希望在今后的隐喻研究中能不断填补空白,继续深挖。

[1]LAKOFF G.A figure of thought[J].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1986,3(1):215-225.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3]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

[4]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 2003b(4):18.

[5]王英雪.汉英“吃”的动作的概念隐喻比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

[6]林宝珠.隐喻的意识形态力[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4-26.

[7]LAKOFF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497.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

[9]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2.

[10]KOVECASES Z.Metaphor in culture:university and vari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151-152.

责任编辑 刘志明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nceptual Metaphor of Verbs of“Wearing”and Nouns of Garmen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UO Zhengt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237,China)

Taking the foundation upon the theories of metaphor by George Lakoff,this paperintend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etaphorical conceptions concerning verbs of“wearing”and nouns of garment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And basing on the examples in the corpus of both languages,it aims at indica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of metaphors in question in terms of how they coming into being and why they being adopted as commonmetaphors.

metaphor;wear;dress;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H314

A

1674-5787(2016)05-0074-06

2016-09-01

罗正婷(1992—),女,上海人,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