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影片名中的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时间:2024-06-19

蒲云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0 引 言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大融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电影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其独特的文化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电影是一门集合了文化和商业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画面、声音、字幕活灵活现地展示外来文化,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使之体会百味人生。电影片名则反映了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观众了解影片的第一窗口,一个好的片名能够使影片在异国文化氛围中发挥文化传播和商业宣传的作用。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尤为重要。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中外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电影片名翻译中用到的两种主要方法,适当地运用归化法或者异化法,甚至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传播异域文化,吸引观众眼球,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

1 电影片名的特点和功能

众所周知,电影片名是影片的灵魂,也是影片的第一形象和识别标志,对影片的成功发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任务在于:简洁凝练地概括电影的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观众的丰富联想。这就要求片名应该短小精炼,一目了然,引人入胜。电影片名主要有信息性、美学性、文化性和商业性四个特点。信息性表现在译名能凝练影片的主题、事件和类型;美学性体现在讲究音韵美和修辞的巧妙性;文化性则是原片名的文化特色,加深观众对其文化的理解;商业性是指影片译名能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电影片名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导视功能、导审功能和导唤功能。导视功能又称告知功能,是指在众多的宣传海报上,片名都位于十分醒目的位置,成为电影的名片,显示影片内容,为影片的上映造势。导审功能即审美功能,是用优美流畅、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观众去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导唤功能也称为呼唤功能,是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增加票房收入。

2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实际的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的翻译: 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民族社会文化的反映,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文化包含语言,并通过语言来表达传递。文化的发展能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此任何翻译实质上都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翻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1995年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两个翻译术语,他认为归化翻译即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本。异化翻译则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调。归化强调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异化强调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这两种翻译方法具体可以理解为,归化法是采用大量的目的语观众熟悉的语言表达结构,用连贯流畅简洁的语言来展现影片的主题内容,自然不做作,并力求抓住观众的眼球,获得观众认可。归化后的电影片名完全被本土化了,无丝毫不适之感。但在文化传真方面,归化法对宣传外来文化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异化法则完全不考虑译语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是要给目的语观众创设一个全新的甚至是陌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异国文化。异化后的电影片名会让观众一时难以理解,难以引起共鸣,但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进而充分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丰富本土语言、文化。因此,归化法和异化法是相互补充、辩证统一的,它们并存于每一次翻译实践中。

3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电影语言要求通俗化、口语化,使观众易于接受,还要尽可能地保留其文化特色,展现异国文化。电影片名是电影语言内容的精髓提炼,它不仅真实地传达影片信息,还新颖地展现其美感。纵观电影片名翻译历史不难发现,译者无不运用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并且是否恰当地运用这两种翻译方法,将最终决定影片票房的收入和观众的口碑。

3.1 归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

归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最重要的作用是迅速消除目的语观众认知上的差异障碍,以最贴近本土语言的形式展现电影主题,吸引观众。归化法是译者经常采用的翻译方法,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文化差异性也比较大,因此电影翻译的译名和原名之间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语义流失很多,观众如果对源语文化不够了解,就更难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于电影片名翻译的处理时,应适当地对源语作调整和归化。较为经典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有《出水芙蓉》《魂断蓝桥》《人鬼情未了》《风月俏佳人》《廊桥遗梦》《阿甘正传》等,它们的英文原名是Bathing Beauty,Waterloo Bridge,Ghost,Pretty Woman,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Forest Gump,这些作品的翻译都用到了归化翻译。例如,在《廊桥遗梦》中,影片的原名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译者考虑到中国受众市场的文化特色和观众的理解能力,把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翻译成“廊桥”,而非麦迪逊之桥,符合中国汉语文字的表达习惯和文化情结。因为“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认为是恋人之间相聚和别离的地方,而且也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桥上,对主人公的遭遇进行了提示。译者用“遗”和“梦” 字巧妙地说明了故事是关于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意味深长地揭示出了该片的中心主题,“廊桥遗梦” 四个字也激起了观众对该片故事的遐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性和心里期待。但如果用异化法翻译,即采用直译法,则为《麦迪逊之桥》,平淡而朴实,观众很难深入了解影片的思想主题,更不要说让人回味至今了。所以,恰当地运用归化法翻译电影片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异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

异化翻译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异国文化,洋腔洋调和不适宜性是它的最大特点。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异化法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处于相等对位的前提下,异化策略能让目的语观众感受到异国情调,开拓文化视野。异化法要求翻译者保持原文中的语言特征,并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让目的语观众对译文产生陌生感。但异化绝不是一字一句机械死板的翻译,而是要深入了解电影意象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成功的异化翻译将会引起观众的注意,既为电影宣传造势,促进市场的经济效益,又能传播独特的异国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例如人们熟悉的《泰坦尼克号》、《雨人》、《西雅图不眠夜》、《七年之痒》、《云中漫步》等,它们的原名为:Titanic,Rain Man,Sleepless in Seattle,The Seven Year Inch,A Walk in the Clouds,译者在翻译时,充分利用源语所特有的语言习惯翻译,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因为译名呈现出了一种异国风情,让观众自行领悟参详。译者也希望这样的翻译表达在多次重复出现后,逐渐渗透到目的语中,变为目的语组成的一部分,实现目的语自身的变革与更新。例如大家熟知的电影The Seven Year Inch,被译为《七年之痒》,讲述的是一个结婚7年的出版商汤姆,在妻儿外出度假时,有外遇的动机,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由于该影片在中国的影响,“七年之痒”就被用来描述一段浪漫的恋爱走进了渐渐平淡的婚姻生活,情感上的疲惫使婚姻生活陷入了困境,如果无法摆脱这一困境,婚姻就会破裂。随着《七年之痒》在观众中的广泛流传,“七年之痒” 这个词有了扩展的意义,即人们生活中有些事情当到了第7年可能会失控,不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一些问题。虽然这样的翻译——开始晦涩难懂,但加以时日,却逐步成为颇为流行的词汇,被目的语观众广泛接受流传,所以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刊登了诸如 《七年之痒成难关—职业顾问帮你挠》、《七年之痒——一个CIO 的成长故事》等文章。由此可见,异化翻译使源语成为目的语词汇中自然组成的一部分,能丰富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表现力,增强其现代感。

4 结 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没有一种固定的规律可言。片名具有艺术性和市场广告性双重功效,同时又具有审美性。翻译者在进行电影名的翻译中,应寻找一个既接近原片,又符合影片风格的片名,尽量做到在忠实源语的基础上又要求富有独特性;而且还要考虑到电影市场的反应情况,兼顾艺术和市场的效应,正确把握中西方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性,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审美情趣,灵活地采用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来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

[1]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2] 李荣华.刍议英文电影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电影文学,2013(3):152-153.

[3] 吴爽.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0):56-60.

[4] 张蓓.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电影文学,2011(2):133-1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