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夏 敏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316021)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素、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挑战。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上。企业看重的并不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多强,而是其综合素质如何。作为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质量意识”,通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倡导全人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健康成才,为学生将来稳定就业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很多人往往把高等职业教育理解为技术教育,但是,专才教育的缺陷非常明显,片面强调技能的作用,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会使一些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带来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使命问题的质疑。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需要人文教育,应用型人才不但需要专业技能,而且也需要人文艺术、政治、经济、管理等知识,这是为学生成长奠定价值观、知识、信念和道德的坚实基础。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具有人文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教育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素养,这是任何学校都需要加强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使高等职业教育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专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人文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正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它不是简单的人文知识的灌输,而是包括了人的思想品德在内的文化修养、理想志趣、情操意志、心理品质、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诸多内容的培养和提高。人文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增设几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上,而应更多注重知识的内化、兴趣的激发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要将这方面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包括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和师德教风建设,同时在课堂之外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
随着技术变革步伐的加快,职业的变换和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以便为将来在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是承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任务,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
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急功近利,无视高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事实,只一味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略文化科学基础教育,这不但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学校良性发展。因此,无论是从人的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角度而言,高职院校都应从实际出发,本着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理念,为他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只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而发展迅猛的继续教育已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将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多层次化。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的参与,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现行的高等职业课程难以体现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和优势,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应在教育指导思想上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在课程安排上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把关心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结合起来。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是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而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这就需整合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使各种性质的课程内容达到多元互补。
加强文理渗透、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高职教育基础化主要表现在:加强国际交流需要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如外语和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地位;重视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因此,高职教育在课程选择时不应偏离其培养目标而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忽略普通教育,应使两类课程相互协调互补。专业课程应关注学生整体精神中的职业部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普通课程提供的是一种普遍的教育价值和全面的文化素养,旨在发展学生的共同特性和一般潜能,使他们在丰富多样的现代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
除此之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应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应满足一定比例的学生通过学术课程的补习升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的愿望。作为学习的基础,普通课程理应被予以充分重视。因此,专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相互融通与统一构建,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
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综合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结合,即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改善其理论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
在专业课程内部,也存在一种整合互补关系,体现在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上。实践课程作为学生获得专业操作技能的途径,一直得到重视,但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作为学习和发展多种相近专业的基础,专业理论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它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以及自身内部设置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应适当增大专业理论课程的比例,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
高职院校在推进人文素养建设中,应当按照服务社会的原则来重新阐释和设计人文内涵,界定全人发展理念,全面整合人文与科学、科研与教学、学术与应用的内在联系。同时,在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不断增加人文内涵,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
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要让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进入主课堂,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人文知识升华为人文精神,内化为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与技术知识教育的融合对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有重要意义,人文教育的渗入不仅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文理渗透,而且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在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一方面要对公共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改造;另一方面,实行专业设置的综合化,使自然科学课程中包含人文知识和精神,人文社会课程中包含科学精神的基础和内涵。人文教育与技术知识教育的融合还要突破文理科严格分科的界限,改变狭窄单一的专业人才模式,拓展专业口径,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文理交叉、人文与科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文教育将在完善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职业技术院校中也需要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超出专业的、广泛的知识素养,以使他们将来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通过人文素质渗透,可以构建一个融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于一体的高等职业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生活理性的培养,这是课程价值的一种全新表达。
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教育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大学的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这种环境是文化氛围、文化品位。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高职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的环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要重视物质文化即硬件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化即软件建设,建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通过增设文、史、哲、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人文素质课程和活动模块,可以主动培育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实现人文精神向各学科的渗透,发挥人文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潜移默化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高品位、整体性方向发展。
第三,利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认识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懂得奉献社会,关爱他人,懂得在社会职业活动和生活中承担责任与义务,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只有真正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与人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基础教育,才能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人格高尚、宽专多能、终身发展的高素养、高技艺的一代新人。
[1]郑南宁.大学人才培养使命的再思考[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9(5):6-8.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3]冯刚.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9(3-4):11-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