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时间:2024-06-19

白炳贵

(温州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325000)

0 引言

国际上一直非常注重继续教育投资。在美国,许多企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继续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在1995—2005年,美国企业教育和培训经费开支平均每年递增了5.5%,不少大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大学,承担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职责[1]。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每年提供职工教育资金大约为2 100亿美元,远远高于同期政府投入普通教育的资金[2]。美国不仅建立了10 000多个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还建立了由40多所著名大学联合组建的国家技术大学。据Cooper&Lybrand统计,在美国快速成长的公司中,41%的公司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生产率比同类企业生产率的平均水平高5%。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的技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增值,许多日本中小企业打破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且与高校合作建立“中小企业大学校”。在我国教育部的领导和推动下,2012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百余所高校与百多家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继续教育大学与企业联盟,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衔接。

1 继续教育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继续教育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而且影响员工个人的工资水平、职业成就、工作稳定性等。Blakemore、Hoffman、Barron、Blaug、Mincer等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技术价值,对员工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并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

1.1 继续教育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Cohn and Geske运用集合数据和简单生产函数来估计生产率,估计结果表明,劳动者最初接受的正规教育有助于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成人教育和培训也有助于经济增长,即初始教育、继续教育和宏观经济呈相关关系[3]。布莱克摩和霍夫曼(Blakemore and Hoffman)以及毕晓普等人的研究显示,继续教育对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培训投资和产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培训投资增加10%,劳动生产率增长3%。培训能够提高工人生产率,它也能够对企业产出产生影响。有较高收入和赢利的企业比小企业更愿意为员工投入更多的资金培训[4]。

1.2 企业继续教育对员工个人回报的影响

布劳格(Blaug)和普萨卡罗普洛斯(Psacharopoulos)的研究表明,正规教育和个人收入之间最密切,受教育水平越高,达到顶点的年龄越高[5]。明瑟(Mincery)的研究表明,继续教育与员工个人收入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员工与缺乏培训的工人相比,接受过继续教育培训的工人的收入水平达到收入转折点时年龄更大。他根据美国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数据,每8年作为一个周期进行计算发现,所有男性工人的年培训回报率为23.5%,新工人的年回报率为26.5%,而老工人的年回报率为37.5%。如果培训投资回收期按照25年来计算发现,所有工人的培训投入年回报率为12.8%,新工人的回报率为16%,而老工人的年回报率高达26%[6]。图季曼(Tuijnman)运用历时15年的瑞典男性相关数据研究继续教育对个人收入产生的累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35岁时的回报率为6%,40岁时的回报率为11%,而52岁和56岁时的回报率均为26%[7]。

1.3 继续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3.1 继续教育与职业成就

毕晓普(Bishop)、图季曼(Tuijnman)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人年龄在30岁左右时,学校教育对个人职业地位产生的直接影响最大,之后产生的影响逐渐降低。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教育对个人职业生涯影响逐渐增加。当人的年龄在50岁以上时,继续教育对个人职业的影响超过了初始教育。

1.3.2 继续教育与失业

继续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个人接受继续教育越多,失业的可能性就越低。范·鲁文和德龙克尔斯(Van Leeuwen and Dronkers)在荷兰收集不同年龄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职业生涯中,失业机率与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8]。

1.3.3 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

明瑟(Mincery)认为,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普萨卡罗普洛斯和威尔兹 (Psacharopoulos and Velez)指出:学校教育可以提高生产率,并增加继续教育的价值,这也许是雇主更愿意培训专业人员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的原因。

2 我国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并明确规定“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鼓励个人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虽然近年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成绩显著,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合作。目前继续教育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要求。究其原因,开展继续教育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学校没有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企业实际。第二,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虽然国家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继续教育经费,且专款专用。但是,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继续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受到资金的限制,投入继续教育的经费较少。第三,没有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继续教育资源匮乏。虽然学校有大量的教育资源,但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了解企业需求的教师,导致真正满足继续教育的教师资源不足。企业有大量的有工作经验和了解企业需求的人才,但是他们并不熟悉教育规律,企业也缺乏其他的教育资源。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合作,导致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都存在缺乏教育资源的问题。

3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继续教育校企联盟

“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把企业作为服务对象,由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共同组建新型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继续教育平台,由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组成。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训过程、共同评价教学效果,构成继续教育联盟,如图1所示。

图1 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架构

在继续教育校企联盟中,政府是协调各方关系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三方合作;高校是教育的主体,整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的培训资源,转变办学形式和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师资队伍,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是接受教育服务的主体,企业把自己的需求反映给继续教育校企联盟以及政府机构和学校,让学校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企业的需要;行业协会是提供咨询服务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也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针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办法[9]。

4 继续教育校企联盟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构建继续教育校企联盟,能够很好地解决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能够有效地解决继续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继续教育校企联盟能够得到企业、政府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的需要,统一组织员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地节约培训经费。第二,解决企业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继续教育校企联盟能够有效地整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如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的教师资源可以相互补充和利用,也可以共享高校、企业的实验室、培训基地。第三,规范继续教育行为。继续教育联盟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评估继续教育,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法。

[1]肖胜春,肖晓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5):12-15.

[2]房建军.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4(8):74-77.

[3]Cohn E,Geske T G.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M].London:Pergamon Press,1990.

[4]Blakemore A,Hoffman D.Seniority rules and productivity:Anempiricaltest[J].Economica,1989(56):359—371.

[5]Blaug M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Penguin[M].London:Harmondsworth,1976.

[6]Mincery J.Human capital and the labour market,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J].Educ Research,1991,18(4):27-34.

[7]Tuijnman A C.Recurrent Education,Earnings,and Well-being:A 50 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Cohort of Swedish Men[M].New York:Almqvist and Wiksell Stockholm,1989.

[8]Leeuwen S van,Dronkers J.Effect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A study on adult education,Social inequality and labour market position in the Netherlands[J].Int.J.Educ.Res,1992,17(6):609-624.

[9]杨彬.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9):64-6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