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浅谈标志设计优化

时间:2024-06-19

李贝贝 陈友莲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得益于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崭新的表现形式和设计媒介不断涌现。这一方面能更好地辅助设计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设计的不足。因此,设计作品的品质与理念自然需要优化、深化,配合现代的技术手法,将高品质的作品更好地展现于公众面前。例如,一个高品质的标志,包括对立意的诠释、图形的表现、技术的把握、审美的感知等多个方面,尤其是立意,需要设计者触类旁通,再深入稽考而得。近年来,国内一些设计大师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标志设计有机联系起来,使标徽、标志的寓意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案例,值得广大设计者借鉴。

一、关于标志设计发展现状的反思

(一)国内标志设计的发展现状

纵观现在市场上的标志设计,无论是刚毕业学生设计的作品,还是有经验的设计者设计的作品,有多少作品能令我们过目不忘呢?一些标志设计,受现代快餐文化的影响,复制与抄袭现象比比皆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设计者往往急功近利,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再把真正象征企业内核的东西在标志中呈现出来。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无论是立意还是表现,如果从一开始就混入了克隆的基因,便很难成为优秀的传播案例。

在此环境下,院校里学习设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指引,也难以获得成长。他们完成一个标志,摆脱不了谜一般的以字体的变形作为标志的思维惯性,也走不出以企业经营项目或产品的形象作为标志的怪圈,加上阅历浅薄,其寓意找不到更多语言的支撑,作品自然是千篇一律、味同嚼蜡。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动态标志应运而生。一些作品借助新的技术呈现出奇幻效果,实现动态展现,但是展现内容却十分单薄。在新时代、新环境的发展需求下,设计者往往更加注重追求冰冷的技术与表现效果,而摒弃了设计的理念与内核,无视标志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一个象征印记,这使标志设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国内院校忽视美育

标志设计发展受到局限,是对艺术教育的一种警示。国内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没有把与其相关的学科纳入其中。事实上,各门学科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学习物理学需要掌握数学和化学,学习音乐需要和文学、哲学相融合,艺术设计则需要与历史、文学和哲学相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因学科性质较为独特,本应该将哲学、文化等一系列课程的美育理念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但是教师往往最容易忽视。其实“美育”的教育理念早在20世纪初便在艺术院校得到倡导,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成立时,蔡元培先生便提出“美育代宗教”,建立了当代的艺术教育体系。可惜这并未在全国得到有效的推广。现在的院校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美育。

图4 东方保险标志

笔者在十年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反思,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良好的指引;二是阅历不足。这些都会引发后期的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学生设计的标志缺乏内涵,对标志的制作“造工粗糙”,设计流程麻痹大意等,这些问题甚至还会引发用人单位的不满,影响企业对学校的评价。不论是设计水平问题,还是设计素养问题,学生只要得到正确的美育指引,他们的“心”便能指引其“手”。设计的产生,本是为美化、方便人的生活。做设计的人,应是持重、善于思索、细腻之人,秉持“工匠之心”;学设计的人,除了知识面广阔、专技能力扎实之外,还应该学习哲学与文化,具有更加重要的素质素养。大学教育是学生踏入社会体系的过渡,决定着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的意识形态。正因如此,美育对标志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个成熟设计者的气质,从来不是课本教的,而是在环境、生活中慢慢地养心、养眼,由文化积累而来。

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标志设计的优化作用

西塞罗曾称哲学是所有值得赞颂的学科的创造者和母亲。从西塞罗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与大部分学科都紧密联系,而哲学与设计的关系更是早有大量资料印证。

标志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各种神秘象征符号,中国最早的商标在北宋时期出现。国外方面,晚于北宋时期,15世纪左右意大利人创造了徽铭。一个徽铭一般包含一个图像与一句格言,格言表述了徽铭拥有者的意志与希望,或与高尚的品德、理念相联系。无论它是一个家族的标志,还是象征着一支军队,它都是一个群体浓缩概念的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一些具有类似恒久、诚恳、智慧等寓意的传统文化理念。这些理念恰恰是哲学的所属内容。现代标志本是由此演变而来,却慢慢淡忘了标志起源的真正意义。哲学本就与标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优化本国的标志设计,我们更应从本土哲学文化出发,积极地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行创造性的发扬。

(一)道家哲学思想对艺术精神的推动作用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艺术思想与美学智慧。《老子》中虽然提到“美”的内容不多,但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来将老子的美学思想发展到高峰的是庄子,庄子的思想对艺术影响更甚。庄子建立的“道”,推动着中国艺术精神的建立。首先,《庄子》一书中有一篇关于庖丁解牛的文章,讲述“技进乎道”的故事。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他的解牛,是他由自身技术的解放而得到的精神上无所束缚的满足,是一种艺术性享受。艺术,本来就包含技术,故事道出道与技的关系(道是技的递进一层),不正是我们今日设计创作时追求的精神——“熟能生巧”“炉火纯青”吗?其次,庄子的“心斋”“坐忘”精神是“道”的内核。在“坐忘”境界中,“忘知”尤为重要,“忘知”即是美的观照,是忘掉一切知识性、概念性的活动,以虚静之心,凭纯知觉去感受对象。受这样的思想启发,我们在设计时应放下实用的学问,如同庄子“心斋”一般与对象产生相互作用,探寻灵感。再次,“庄周梦蝶”中,老庄梦中物化成蝶,与对象不复有任何距离感,主客合一,所呈现出来的“一”,实即今天艺术与设计寻觅的“忘我”境界。有如创作山水画,不知不觉地化身成自然,无拘无束;又如设计创作,主体移情于对象,与其理念融为一体,得心应手。艺术与设计工作者所追寻的最高艺术精神,实乃庄子“道”的精神,是所有艺术与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设计素养的滋育作用

冯友兰先生曾说:“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可见哲学与人格素养的塑造也是密切联系的。学习哲学能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高素养的人。

孔圣人的儒家哲学中,有“正名”“仁”“义”“知命”等观点,这些观点都是为了使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素养,从而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儒家有把“仁”与“乐”并称融合的观点,仁是道德的善,乐(孔子这里所指之“乐”,是音乐,但也同属艺术的范畴)是艺术的美。以艺术去进行道德教化,艺术助长了道德(素养)教育的力量。这与西方哲学家菲奇诺的观点较为相似,菲奇诺同样以艺术为教育的工具,致力于把自己的道德观转译为图像的视觉语言。另外,儒家又认为乐是仁的流露,艺术的内容正是道德(素养)的展现。《礼记》中有“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不就是说明艺术作品,实即是作者的心(素养)之所发吗?个体的素养修炼体现于作品上,作者的层次,也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理念导向和品质呈现。

除了儒道两家,还有百家思想,如法家“人人平等”,墨家 “兼爱”等,这些精粹都能够内化设计者的心灵,加深其涵养,肃正其观念,指导其行为,都是使我们“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所以,学习中国传统哲学的过程,也是提高我们“心”(道德素养)的过程,“心”的高度,也是作品的高度。因此,想要优化标志作品,首先我们要以哲学修心。

(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标志立意的启示作用

标志,是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符号,不同于图案或者纹样,其形象是象征性的,内容是承托着其视觉图形的。在传播过程中,标志也不同于包装、广告等,它是视觉累积的,是要接受人反复目视的印记。多次顾盼,纵然加深了受众从解读图形的含义到信息反馈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属性,标志的隐喻内容是尤其需要设计者用心推敲的。那么什么样的内容值得被推敲呢?传统哲学思想就给了无限的启示。

如香港西武百货的标志(如图1),是使用共生的传统构成手法定格双鱼相互缠绕时的瞬间形象。鱼与余同音,表层意义是表达年年有余,吉祥美好;深层意义则来自“阴阳”的哲学思想,阴阳对立又互化,是万物生命发展的源动力,自然轮回,此起彼伏,渐长渐消,寓意着公司源源不断、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涵盖的哲学思想比作品本身更能打动人,这样美丽的作品,值得我们学习。

图1 “西武百货”标志

又如,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徽(如图2),整体是一朵花卉的形象,取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标徽的内涵构思源于道家《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运用抽象的现代设计审美形式,把三角、四边、五角、六棱的各类花型具象创新,构成一个富有传统韵致的“百花吉印”。标徽的作者是陈绍华,他的众多作品都秉承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延展“气韵”的理念(如图3),东方保险标志有“禅宗”的影子。这些出色的作品,给设计者打开了新的启示之门。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万物万象稽古振今的经验,博大精深的内容能延展标志的设计语言,在更深的层面上启示我们要雕琢标志的内涵。

图2 “西安世园会”标徽

图3 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

一个好的标志,内涵意义的铸造应远远超过其图形表现本身。附庸风雅往往是每个客户的心理需求,要诠释深刻的内涵,成就一件好的标志作品,需要设计者具有较高的精神素养与丰富的文化知识基础。让标志设计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这给标志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结语

在这个多种设计风潮流行交错的社会,设计者应回到传统,找到标志设计的突破口,使我们的作品不断优化,更有深度。学习中国传统哲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学习中国传统哲学,使我们反思生活和工作,提升个人素养;学习中国传统哲学,使我们在设计中回到本真,改变对事物的表象态度,放下固有观念去感受,在设计中展现最纯净、最内在的东西,从而以中国的方式去感动世界。

在繁华的现代生活中,很少遇见撼动心灵之作。偶然,我们也会停留于某件作品,可是让我们惊叹的并非是设计美和作者的心,而是新技术罢了。让我们回归传统,感受中国传统哲学之大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