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带一路”语境下传统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潮州“通花瓷”与产品设计融合探索的案例

时间:2024-06-19

刘丽莎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潮州是最早开发商埠的沿海地区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者。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文化宣传和藏品展览之外,还需要富有传统陶瓷工艺痕迹的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的消费予以深化。

在我们的设计案例中,已经成功推出通花瓷首饰产品系列,研发过程获得CCTV-7《乡土》栏目“老艺新生”系列节目的全程实况录播。根据上述案例展开理论总结:以通花瓷为例,探索传统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从非遗技艺的角度出发,对通花瓷传统技艺生产过程进行保护、对通花瓷技艺通过产品设计的形式振兴,在海内外市场、旅游文创等方面以文化输出的形式进行非遗传播,是本文探索的主要意义。

一、潮州通花瓷非遗技艺的基本概况

潮州通花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溪瓷烧制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花”又称镂空、镂花、透雕,是陶瓷镂雕中的一种技法,此类陶瓷器在广东潮州枫溪瓷区称为“通花”。潮州地处东南一隅,东南临海,是“海上丝绸之路”运输陶瓷外销的重要港口。自唐代至宋代,以及明、清各个年代,潮州府志一直有外销瓷的重要记录,陶瓷产品主要销往南洋地区(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潮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对外贸易促使文化融合,这种以通花及镂空艺术形式为主的生活美学,源自英国维多利亚英伦古典风尚,一开始是以织物的形式出现,后来连灯具、陶瓷摆件也采用镂空通花装饰的形式且备受崇尚。潮州枫溪是将通花瓷由原来一种装饰形式或少件产品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美术陈设瓷类的著名瓷区,通花瓷技艺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中独树一帜。①王龙才、丘陶亮:《潮州枫溪通花瓷》,书艺出版社,2010,第5页。“1978年潮州通花瓷被制作成国礼1.3米三层“友谊”通花瓶,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时,由邓小平同志送给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日成主席,后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还为此发行了纪念邮票。”②邱伟志:《“薪火相传 光耀南粤”(1959—2009)建所50周年纪念册》,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2010,第18页。这是潮州通花瓷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二、潮州通花瓷非遗技艺现状分析

通花瓷是以模具成型为主要方法,结合手工雕刻,手捏瓷花寄坯烧制,再以彩绘施金的方式进行装饰,制作流程繁复,多年来一直沿袭这样的制作方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潮州通花瓷在当地发展至顶峰时期,拥有几万名从业工人。通花瓷的生产过程需要八九道工序才能完成。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突飞猛进,依靠手工制作的通花瓷在潮州陶瓷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产品产量和市场占有量明显萎缩。通花瓷面临很大的发展危机,原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无法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节奏,按照手工制作模式,面临人工成本高、产量少的困境。第二,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消费水平也日渐提高,通花瓷行业缺乏新面貌,通花产品无法在市场体现时代审美的高价值效应。第三,随着熟练工人从业人数的骤减,缺少新生力量的支撑,作品面貌重复着几十年前的样式,导致活力下降。

三、传统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及方法

将通花瓷传统工艺以崭新的产品设计形式展示,在非遗工艺领域和首饰设计中都具有积极的应用意义。

(一)探索通花瓷文化符号的新表达

通过对“通花瓷”的深入研究探索,将潮州通花瓷归纳为以下几个非遗特征:

1.通花瓷是通过在瓷器形体表面施以连续纹样的镂空手法,使之形成有规律的陶瓷镂空装饰效果。

2.通花瓷以手捏瓷花与镂空装饰效果结合,或手捏瓷花直接寄烧在瓷器形体表面所形成的装饰效果,高温还原焰烧成瓷器作品。

3.通花瓷具有清雅精致的风格,构图审美具有中国画文化审美意蕴。

结合以上三个非遗特征,我们将手艺特征与产品设计的应用方法结合展开分析。以传统通花瓷《梅竹直筒瓶》为主要的对象元素,将经典的陈设瓷进行改造,选用35cm高的直筒瓶作为原型,压缩至1.8cm,形成带有强烈通花瓷语言的小件瓷器,结合银饰制作成具有“通花瓷”审美的陶瓷吊坠。将100年前的经典热销通花瓷花瓶改造为装饰语言更现代的首饰吊坠,以此为新的符号保存传统工艺,向市场传达非遗文化。

追根溯源,通花瓷器受到人们关注,是因为其“技艺精湛”。具有观赏性、形态精美、技艺精湛,是通花瓷展现的文化符号特征形态。潮州“通花瓷”制作过程工序繁复,在陶瓷产品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形式上使通花瓷的非遗文化符号获得保护、传承和展示,不仅能够提升陶瓷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为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产品的结合提供了“共生”的契机。这个思路帮助我们清晰地定位设计,必须在拓展产品的使用功能之外,使产品仍呈现原来精湛且精美的美学形态。

(二)探索通花瓷的材质与工艺

以通花瓷为例,进行学科实践性探索,提出传统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文创融合,将通花瓷制作工艺全程引入产品体验之中,并保留陶瓷材料釉面与镂空所带来的“感触”。“在文创产业中 ,设计师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从传统的工艺材料中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给人以人性化的感觉以及乐趣。”①高悦:《扬州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2017。我们的设计将以陶瓷作为载体,以陶瓷成型的产品被列入考虑范围,以人性化感受为依据,以审美文化需求为亮点。各方面的考量,促使我们决定以陶瓷首饰设计为载体,以工艺体现瓷质美感,在设计过程中深层考虑产品的成型方式、成型条件。

(三)探索通花瓷的文创历程

“传统文化作为用户的情感来源之一,在设计创造中将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无疑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方向。”②李雪媛、魏淼:《文化资源融入产品设计与创造的路径》,《工业设计》2017年第1期,第135—136页。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将非遗文化要素作为重要的精神内涵融入产品设计之中,在产品外观造型和产品说明上提示非遗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审美内涵,让用户对非遗手艺产生情感体验,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

1.技术原理

早期的通花瓷器,仅仅是在泥坯成型的时候提前设定镂空的纹样,将预留的纹样以手工逐个雕空以后进行烧制。在雕空的坯体晾干之后,与手捏的瓷花相结合,再同时进行烧制。高温还原焰烧成以后,根据浮雕的装饰效果进行彩绘、彩金的装饰,再低温烤烧。经过多道生产流程烧制出来的通花瓷器工艺精湛,镂空装饰效果典雅。根据首饰设计的专业特点,结合传统通花瓷的审美和技艺特点,决定制作“瓷花”和“通花”两个系列的首饰作品。其中在“通花瓷”这部分必须解决两项重要的技术难题:

(1)美术学上的难度,是将传统通花瓷的审美特点进行美学提炼,融入适合首饰的美学状态。

(2)陶瓷成型上的难度,首饰的面积体量非常小,将瓷器制作得如此小巧将会面临很大的成型和烧成技术难度。

根据通花瓷常规成型的技术方案,决定采用1320℃高温还原焰烧制,选取瓷花寄花、通体通雕的通花技术完成这项任务。瓷花寄花以团扇的艺术形式呈现;通体通雕则以20世纪30年代潮州产量最大的“梅竹通花筒瓶”作为设计基础元素进行提炼。在攻克瓷花寄花的技术难题上,克服了瓷花朵的制作难点——小至0.2cm的土花瓣捏塑成型。在攻克通体通雕的技术问题上,克服了两个难点:一个是小至1.8cm小件通花瓶的翻模难点;另一个是雕空难点。雕空非常考验瓷泥的韧性,在连续尝试了5种泥土的原材料以后,最终才选择泥土细度达到“450目”以上的泥土作为雕空成型的选用土,并最终获得成型成功。解决了以上美学难题和陶瓷成型、还原焰烧成各种难题之后,采用首饰的包镶常规手法进行银质金属黏合,形成具有通花瓷审美文化特点的当代文创饰品。

2.遵循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原则

遵循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原则,从开发系统上综合考虑产品旅游文创的创造性、先进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互动性、便携性。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工艺实践的技术针对设计方法深入挖掘通花瓷传统文化元素中有潜力的闪光点。

(1)文化的创造性表现:将团扇的美学意味转移到首饰表达上,并以通花瓷的瓷板寄花、釉下彩绘形式结合进行表达,融入集传统工艺文化识别、首饰识别、展现通花瓷美感优势三者于一体的创造性文化识别中。

(2)3D技术的先进性表现:将传统首饰与非遗文化结合,利用现代3D技术手段,将银饰包镶瓷器的部分用银质金属3D打印的形式进行表现,将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审美质感最大限度地保留,并与现代化的首饰打印产品技术融合,体现产品先进性。

(3)通花瓷纪念性表现:产生了仅0.2cm的微型瓷花,1.8cm高的小件通花瓶,在直径不到0.5cm的瓷质筒身上,雕空近百个通花孔。

(4)先进性表现:设计日用便携首饰纪念品,打破通花瓷多年来一直以“陈设”作为主要作用的文化现象,从这个概念上看,该设计方案具有先进性表现。

(5)艺术性表现:对通花瓷文化符号形态的新表达,在保护通花瓷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和人文意蕴的前提下,将通花瓷所代表的“陈设瓷”文化符号进行功能创新,结合通花瓷技艺的精湛特征,赋予通花瓷新的文化功能形态,使产品面貌延续呈现原来精湛、精美的艺术美学形态。

(6)互动性表现:借鉴通花的非遗材质特性,在材料的创新思考上使用全新的材料进行技术结合,这里对新材料的考虑,是指通花瓷文化形态上以前未曾出现的新材质。

(7)便携性体验:应该适应现代人对日用产品的消费方式,小件陶瓷产品随身佩戴,更是便携式的礼品形态。轻巧的造型,在重视非遗的手工艺特性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具有“非遗新造物”的便携式案例。

将通花瓷非遗文化植入日常用品中,这样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积极的传播信号,也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让产品的目标用户与非遗文创之间产生文化和鸣,让用户向往通花瓷非遗文化并被吸引,积极认同产品的文化价值,具有积极的文化传播意义。

四、结语

“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并期待形成代表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东方生活美学的创意产品与工艺设计体系。”①陈敬:《创新设计——工艺美术技艺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周刊》2018年第11期,第28-29页。探索通花瓷非遗文创产品——“通花瓷饰品系列”,是实践开发非遗新造物的过程,也是继续深入探索研究新时代东方生活美学的过程。将通花瓷非遗文化植入日常用品之中,这样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积极的传播信号。这项融合非遗文化特征和产品功能的饰品系列案例的成功落地,使我们更加有信心继续探索非遗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设计的应用。

在“一带一路”的语境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文化形态自然流露。探索传统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将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的产品设计之中,产生具有时代风貌的中国陶瓷文创产品。通花瓷源于维多利亚英伦风典风尚,经过几百年的文化交融之后,产生本土文化积淀并形成独特风格,在当代“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以更自信的文化形式输出和发扬,继续沿着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外,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一带一路”建设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完成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