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春林
河北美术学院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的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从本质上说,雕塑是人类认识世界并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其来自现实生活,是将主观感受转化为艺术化的表达。
雕塑艺术最大的特征是社会性,产生于社会实践,反映着人类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发展演变,满足了人类精神、审美需求,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传承人,有必要总结、学习雕塑发展史,从中汲取创作经验,丰富设计素材,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美感、更有深度,经得起时代检验。
在人类文明史上,雕塑历史悠久,体现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文化的重要承载物。雕塑艺术打开了一个迷人的领域,展现了人类文明历程中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感情,也反映出审美的发展,是可视、可触的一种造型艺术。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来自生产实践活动,呈现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创造美并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因此,雕塑在本质上是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技术等学科文化符号的艺术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雕塑的发展无法脱离时代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志,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都会对雕塑产生影响,雕塑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艺术评论的角度来看,雕塑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产物。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雕塑艺术与时俱进,反映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现象,是艺术家思想性、创造性的一种表达。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雕塑艺术的发展史是对社会形态的不断跟进、呈现,由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决定,渗透着个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感受。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雕塑艺术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了。
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其利用三维立体表现形式,综合雕、刻、塑等工艺,具体形式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在现代艺术中,进一步出现了四次元和五次元雕塑、动态雕塑、柔软雕塑等,表现形式不断丰富,运用更多的材料进行设计创作,表现出更加多样的艺术风格。但究其本质,雕塑依然是反映社会、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思维、理想追求、情感态度。可以说,雕塑艺术起源于人类对现实的认识,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雕塑艺术也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伴随着社会的变化,雕塑在艺术表现力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差异,记录着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的感受。因此,雕塑也是历史的记录者、反映者,记录了千百年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创造了大量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接反映。从广义上说,原始石器是雕塑艺术的雏形,石器是最早的雕塑作品。一是因为石器是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二是因为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简单的社会关系决定了这一艺术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的雕塑以较为粗糙的石雕为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成为雕塑的主要形式,青铜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商代的青铜雕塑(如图1)和希腊的雕塑艺术一样,都体现了贵族阶层对神灵的崇拜,也反映着神话、传说、巫术等。
图1 商代青铜羊尊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雕塑的种类、表现力也不断丰富。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雕塑没有随着商周的灭亡而灭亡,而是开始变得更加精巧、复杂,技法有很多新的发展变化,纹饰也越来越生动。在战国后期,封建制度开始形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治环境影响了雕塑艺术的风格,也推动更多雕塑形式出现。伴随着秦始皇陵等巨型陵墓的建设,对雕塑作品的规模、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秦始皇陵兵马俑便是当时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如图2)。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规模更大,更加重视配置,也更能反映社会生活。例如,秦始皇陵模仿秦都咸阳修建,分为内外两城,以兵马俑为代表的地宫雕塑艺术反映了当时秦国的经济繁荣与军事力量的强大。这些历史雕塑对帮助当代学者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发掘历史信息具有深远的意义。
图2 气势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到了汉代,雕塑迎来一个发展高峰,汉朝的石雕、砖雕等在考古中不断被发现,记录着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风貌。 汉代以后,古代雕塑艺术逐渐成熟。
以四川东北米仓山南麓的巴中石窟为例(如图3),巴中是古代南北交通要冲,唐宋时期经济繁荣,许多商人、官员和学者住在巴中,从巴中一路向北,不仅可以到达关中、中原地区,而且可以从汉中经过河西到达西域,向南则可以到达川东的广大地区以及江南。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这里留下了从南到北各种风格的人物石窟造像,拥有形形色色的匾额、题词,内容多样而丰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石像艺术珍品。水宁寺石窟位于巴中市东部的水宁寺镇,是巴蜀通往汉中的“米仓路”的必经之处,因为这里是南北交通的主要路线,所以也成为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这是中华文明融合、交流的成果,是由当时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极具研究价值。
图3 巴中石窟
雕塑创作者在设计作品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体现出时代背景、时代局限。雕塑艺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连,每一位艺术家都在生活中不断地提炼创作灵感,结合着实际进行实践创作。在文明传承的过程中,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审美观念不断变化,物质基础不断丰富,雕塑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进步。从雕塑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对历史文化本质的探索。
综上所述,雕塑艺术受到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直接表现,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特征、社会意识、审美风格。雕塑艺术与历史发展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成为文明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雕塑艺术也在不断发展,艺术性不断提高,反映、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雕塑艺术创作主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体现在表现手法中,这就是雕塑艺术的社会性。雕塑艺术最突出的属性是社会性,其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表现了个人感情与审美。
具体而言,雕塑既反映了社会中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审美意识,也会受到一个时代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此外,雕塑也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往往通过创作主体有意识地表现出来。
受以上因素影响,传统雕塑发展至今出现了许多新趋势、新变化。社会存在对雕塑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不仅影响其表现形式,还会影响其创作内容、价值取向。雕塑作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上存在的思潮及社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例如,中国现代雕塑本质上说是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社会存在不断融合的产物,在视觉上具备现代审美特征,是一种创造性活动。20世纪60年代以后,装置艺术、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兴起,渗透到雕塑领域,这是一种发展,当然也与西方为主导的文化输出存在一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艺术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特殊意识形态。艺术和其他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本质上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们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最终与经济基础相互影响。
艺术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和表现性。首先,雕塑艺术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有着或远或近、或简单或复杂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具体到雕塑,无论程度上还是方式上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发生关联,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与雕塑相关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和道德等都来自一定的经济基础,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只有国家经济基础稳定,艺术创作才能健康发展,对于雕塑艺术而言也是如此。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雕塑艺术繁荣的时期,必定是经济状况良好、社会稳定的时期。
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为了给当今的雕塑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参考。作为雕塑传承人,应当以史为鉴,结合时代精神,创作更有文化内涵的雕塑作品。
雕塑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而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生活现象。因此,作为雕塑家,应该具备敏锐的时代眼光,更好、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体现当代艺术创作活动的精神成果。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雕塑艺术常常与社会思想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受到不同时代哲学、宗教、价值观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雕塑艺术不仅要表现出当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同时还应该凝聚艺术家主观的审美思想和情感,用雕塑艺术反映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让雕塑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雕塑创作中,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体现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等积极元素,让雕塑成为时代精神的写照。
当今社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碰撞也日益激烈,雕塑家在创作中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文明层面传递更多正能量,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当今社会发展和谐做出贡献,同时也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声音。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因此,作为当代雕塑家,还应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索雕塑艺术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探索雕塑艺术的更多表现方式,促进雕塑技法的创新发展。雕塑艺术能反映客观社会生活,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而技术的进步会让这些变得更加便利、直接。
当今时代赋予雕塑人更加崇高的使命,我们要从自身出发,促进雕塑艺术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与时俱进,探索更多的艺术表达方式,让雕塑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