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和田玉的审美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对于“美”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认识层面不同,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也会有不同的角度。一块玉石在不同的人面前,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个人的内在精神,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这里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來对美的认知,还与我们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紧密相联。因此,它已经不是简单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和我们民族精神息息相关的文化载体。在这里谨以一个从业者的虔诚与敬畏之心,从和田玉的地位、材质、工艺与意韵等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和田玉文化及审美的一些理解。
一、玉界之冠——和田拥趸史不绝
从殷商时代起,和田玉已经是王室用玉的主要材料。汉代是玉雕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和田玉自此便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尤其是和田玉中的籽料,深受藏家的拥护。儒家文化中对玉的各种阐释,基本都是来自对和田玉的理解,并把君子之德赋予它,从此和田玉不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可以与人进行精神交流的世间精灵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不仅把佩玉作为身份标志,更是在警醒自己,时刻注意学习美玉中所蕴含的君子之风。
“和田玉”家喻户晓,但是真正能读懂它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其原因在于,历代以来,皇家御用和贵族专享赋予了和田玉高贵的地位和神秘的面纱,一句“黄金有价玉无价”更是让懵懂者为之折服,故有“昆江一片玉,价足倍连城”之说。清代是玉雕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如作品《大禹治水》这样的大型玉山子,从采料运输到设计雕琢,再运回宫中,前后花十年之功,非盛世难为。
二、材质高贵——天生丽质惹人怜
和田玉的美,究竟美在哪里?这是讨论和田玉审美的一个根本问题。《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里所说的“材有美”,是主体对客观材料以美的原则进行的主观选择。和田玉料的颜色可以分为白、黄、青、墨、碧五个色系(另外还有传说中的红色,太罕见)。在颜色相同的情况下,一定是玉质缜密坚韧的更好,在质地相同的情况下,颜色饱和度、纯度高的更好。
(一)皮色天成
和田玉籽料的皮色,要分成“皮”与“色”两个部分来说。皮是籽料在形成过程中,经过河床搬运时砂石之间不断撞击,玉石表面自然形成的凸凹不平的肌理效果,行内称之为“毛孔”,毛孔越粗糙,玉质结构的颗粒就可能越粗,反之亦然。优质和田籽料的皮子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美感,通过长时间的把玩,还能产生温润莹泽的诱人效果。
和田玉的“色”专指和田玉籽料表皮的沁色。和田玉籽料在形成的过程中,因河床中不同的化学元素,自然沁入玉石表面相对较软的部分,又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反应,呈现出的不同颜色变化,主要有红、黄、褐、黑等色调。这些皮色在设计雕刻时,可以巧妙利用做成俏色巧雕,其独特性与唯一性增加了成品的附加值。在张扬个性的时代,这种作品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中。皮色本天成,自有其大美,但再好的皮色也要依附于玉质本身,玉质不好,皮色徒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玉,俏色雕刻者屈指可数。文化的演进总有变化与发展,对和田玉皮色的喜好应建立在对玉质正确的认识之上。《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玩玉者不要因皮色障目而忽视玉之根本。
(二)玉质为本
质地上好的和田玉经过多道工序的打磨抛光,所产生的光泽像是从内部散发出来,那种温润含蓄中流露出来的丝丝灵气,不管其体量大小,都能让人感觉到其气场,使人深深迷恋,即便是对玉石认识不深者,也能感受其美。下面从结构、净度、透明度和韧性等四个主要方面来讨论玉质优劣。
其一,结构。质地细腻的玉石,其结构好比煮米粥时煮出来的细润油糯的汁液,结构越粗玉质越差。其二,净度。和田玉是多晶质集合体,颗粒分布不均,则会导致玉质不均匀,出现石花、石钉、米星点等瑕疵。其三,透明度。优质的和田玉呈现出的是似透非透、糯如凝脂的感觉,太透则显“轻浮”,不透则脂粉感变差。其四,韧性。这个特性只有玉雕师才能感受到,韧性高的玉料,可以进行非常细腻的雕刻,使线条流畅、细节到位,充分展现工艺之美,韧性不够好的玉料,雕刻时经常会崩边,线条很难处理的干净利落,直接影响雕刻效果。
三、工艺典雅——天人合一成大器
俗语云:玉不琢不成器。玉雕工艺之美,是和田玉审美的重要内容。玉雕工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工”由手造,是雕刻技术层面;“艺”由心生,是精神表达层面。工、艺与玉料的完美结合,是产生一件玉雕艺术品的必要条件。
(一)工尽其极
古人用玉,对工艺的要求也近乎苛刻,“工尽其极”是用玉者的期望,也是治玉者的追求。今天我们看到新石器时代玉器上雕刻工艺,很多都会让人觉得叹为观止,这是一种虔诚之心的体现。再看战国至汉代的古玉,更是让人热血沸腾,那些极具张力的图案和玉器造型、精致耐看的雕刻工艺,都成为后世玉雕工艺的标杆。从玩玉者角度来讲,一块天然玉璞,虽玉质弥坚,然鲜有无垢无瑕者,施之以工,使其愈加完美,并赋予其新的生命意义,治玉者也尽可能将工艺做到细节到位、精致美观,这已经是评判一件玉雕作品的基本条件。
(二)艺为玉魂
璞玉为天地精华,工艺乃人之杰作,天人合一之玉器,方能使人相信其所藴藏的神秘力量。玉质无论如何,皆属天成,施以工艺,则属人文。传统文化中对玉的要求是“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古玉器之设计无不意韵深远。古玉上的图形反映出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祈望,人们相信这些图形具有神秘力量。现在这些图形仍然有着神秘的色彩,难以尽释其意。
在当代语境下的和田玉雕刻,对治玉人的要求更加多样,对玉料的感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当代视觉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感知、对图形符号和玉雕语言的表达,而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是治玉人自身精神世界的体现。而这一切,最终都要通过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所以完美的工艺精神长驻。
四、意悠韵长——智巧兼优心手畅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深度表达,是诉说心灵深处的波动。把心里最原始的感受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艺术作品是一个媒介或载体,它传达了作者的心声,给观者带来独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变化的,因人、时、事而变。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智巧兼优,心手双畅。”虽是针对书法艺术而言,但可以借鉴到玉雕中来。“智”指尽可能用最佳创意使不同玉石达到最好的状态。“巧”是能使玉石的意与韵得到最佳表现的方式。“心手双畅”则是要做到雕刻时将情感融入玉石之中,赋予顽石以生命与情感,使玉雕作品成为创作者的精神外化的载体,成为观者可以与之共鸣甚至可以激发心性的有灵之物。
意韵之美是最容易被感受到,又最难说得清楚的一种感觉。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其中所流露出来的气息,其实也非常容易被观者捕捉到。玉雕属于视觉范畴,创作者把内心的感受外化成一种玉雕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感觉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认识与理解,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表现主要依赖创作者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视觉艺术规律和玉雕语言的理解。心中所想与手上的表达得到最佳结合,方能实现理想的艺术效果,呈现出玉雕作品的意韵之美。
儒家文化所赋予和田玉的内敛、含蓄等品德,是对材料本身的精神提升。其朴素的色调和精良的设计制作,呈现出来自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自足。这种低调不张扬的气质,正暗合了东方的审美特质。近年来,和田玉设计雕刻比起过去的粗制滥造、题材守旧有了很大的提升,新的观念逐渐融入到设计中,作品呈现出很多惊人的变化,很多简约设计风也在追逐着时尚的潮流。这是诸多玉雕师兢兢业业刻苦求变所带来的成果,更是消费者对和田玉审美水平的提高在倒逼创新。当玉雕技术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需要与之相符的是:对当代设计美学观念的理解,对和田玉审美特质的把握,对个体内在精神需求的高度满足。
陈学献
珠宝玉石设计师,雕刻师,深圳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作品多次在全国玉雕大赛中获金奖、银奖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