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苏扬州:创新探索“五社联动”治理新模式

时间:2024-04-23

王艾平 周菲 余浚

近年来,扬州市民政局以实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五社联动”,通过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培育“五社”要素,在联动中增强“五社”黏性,搭建了人人参与建设的平台,畅通了协商治理的渠道,汇聚了人人应享尽享的福祉,从而有效促进“五社”各要素之间互补合作、互动协同和互联融合,精准实施一批品牌服务项目,有效激发基层推进“五社联动”的良好局面,推动形成扬州特色的“五引五发挥”基层社区治理模式。

一是党建领引,发挥社区平台主导优势。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社区统筹的作用,破解“五社”要素分散性和碎片化的难题,扬州各地以“五社”中最具优势的社区要素为“联动”引擎,串联“五社”要素。

社区党组织利用“区域化”整合各方资源,鼓励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内部建立功能性党组织,引导党员在“五社联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发挥居(村)民委员会的统筹作用,将自身打造为汇聚社区需求、提供公共空间、整合内外资源、协调多方关系的枢纽型平台,通过搭建“五社联动”协商平台,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资金、场地、信息等资源,让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二是项目牵引,发挥社会组织载体优势。社会组织是“五社联动”的重要力量,是连接社区、政府和市场的桥梁。在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多、发展好的社区,或有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的社区,以社区社会组织为启动要素,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的“五社联动”模式。

项目实施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组织、慈善组织各方借助社区平台,相互协作。通过寻找挖掘社区能人,将其培养成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借助实施社区微公益创投、治理服务创新等项目,促进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成长。

通过社会组织策划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培育一支较为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或志愿服务型社區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社工服务、志愿服务与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高效连接、有效衔接、无缝对接。

目前,扬州全市登记或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共8226家,市民政局连续12年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累计立项近900个,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项目涉及为老、助残、帮困等多个公益领域,有效推动了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专业指引,发挥社会工作者赋能优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优势使其成为“五社联动”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是“五社联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社工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专业思维,为社区物理层面以及社区居民心理层面的建设提供帮助,同时穿针引线、桥联多方,协助推进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盘活社区资源。

扬州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工作“一把手项目”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统筹推动专业社会工作者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代际传承机制和常态化培训机制,促进社会工作者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以“专职带兼职、兼职助专职”的方式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广陵区爱心捐赠者现场展示剪纸作品。

目前,扬州共有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人员7320人,建成4个“社会工作名师工作室”,5人入选江苏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通过加强社工站建设,统筹城乡社会工作资源,实施人才联培、机构联育和项目联建,实现服务优化、能力提升、资源共享,有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带动社工与社区良性互动、社工与慈善有机衔接、社工与志愿服务同频共振。

四是公益吸引,发挥社区志愿者聚力优势。社区志愿者是“五社联动”的核心力量,他们根植于社区,了解居民需求,具有数量多、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等优势。

扬州各地着力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机制,立足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聚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群体,提供亲情陪伴、生活照料、社会融入等关爱服务,构建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

通过公益创投、社工站重点项目扶持等方式,实施了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睦邻友邻、养老互助、慈善义仓等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受到社区居民认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通过长期“以服务换真心”的方式,使普通居民在接受志愿服务后“反哺”社区,从而激活社区自治力量。

目前,扬州全市登记注册的志愿者92.69万人,各类志愿组织5573个。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志愿服务站覆盖率达99%。

五是资源博引,发挥社区慈善保障优势。社区慈善资源是“五社联动”的保障者。扬州着力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慈善工作体系,结合“幸福家园”项目,开展慈善文化和理念宣传,及时收集掌握帮扶需求,深入挖掘社区慈善资源,积极组织爱心企业和热心居民,持续开展慈善募捐和帮扶工作,引导慈善资源下沉、项目落地,推进社区慈善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运用公益创投、公益洽谈、公益集市、公益众筹等方式,实施“为孤残独居老人助浴”“空巢老人加餐计划”“孤困必帮、同享阳光”等公益项目。开发、盘活和整合社区存量和增量资源,获得社区商户、爱心企业和共建单位的支持,充分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能,实现“微基金”撬动“大慈善”的目标。

目前,扬州全市共有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71家,慈善领域涉及乡村振兴、文化教育、卫生健康、见义勇为、扶弱助困等多个方面,全市慈善组织净资产达11.33亿元。其中,江都区慈善总会与仙女镇禹王宫社区、丁伙镇延庆村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探索建立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多元资金筹集模式,培育和激发居民慈善热情,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支持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健康发展。

江都区仙女镇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学促能。

扬州坚持“五引五发挥”,遵循“联中动”和“动中联”的总体思路,不断探索“五社联动”实践,着力通过项目牵引,叠加优势要素,推进“五社”要素从“少联少动”变为“互联互动”,让“五社”在“联”与“动”的基础上融合起来,将社区治理服务的其他要素逐步接入“五社联动”的朋友圈,最终实现“五社”要素的自主运转。

聚焦群众需求,强化协同融合。“五社联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行动,这一行动的愿景须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五社”各要素在工作的日常运作中产生联系并持续互动,在最大化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上,经由互联互通释放多方主体的协同效应,打造社区“需求共同体”、志愿者“爱心共同体”、社工专业服务“互助共同体”、社会组织项目互动“孵化共同体”、公益慈善资源“帮扶共同体”等,强化基层治理多元利益群体的互动,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聚焦问题导向,推动互联互通。“五社”各要素在行动前须广泛推进协商民主,发挥协商议事会(联席会)等平台作用,互通信息、集思广益,在目标共识、信息资源互通、权责共担、成果共享与利益互惠等方面形成共识,才能实现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最大化。可以通过社会工作服务站,积极采用现代数据手段,建立包括地理、人才、组织等资源在内的信息平台,鼓励引导基层实施包括慈善、助学、助老、扶贫等在内的公益项目,营造“小社大爱”良好生态。

聚焦治理效能,保障运转有序。“五社”各要素保持和谐稳定,就必须推动各方在聯动过程中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补、能力互补,实现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五社联动”过程中,当任何一个要素受到先天资源禀赋或现实条件制约时,其他要素尤其是优势要素应迅速填充、补上,要建立“培优补弱”机制,以项目为牵引,推动“社工与社区”良性互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相互协作、“社工与慈善”有机衔接、“社工与志愿服务”同频共振,推动形成丰厚的联动基础和丰富的联动模式,保证“五社联动”的有效循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积累经验。

扬州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人才和慈善资源丰富的优势,让“五社联动”各个要素实现良性协同发展,有效激发“五社”在联中动、动中联的链式效应,推动形成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全社会闭环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系,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增进民生福祉,贡献了扬州方案和扬州智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