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邱云志
(乐山师范学院 旅游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乐山大佛寺本名凌云寺,因寺位于凌云山而得名,建于初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至今有近1400 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后因寺庙前建成了著名的乐山弥勒石刻大佛像,又名大佛寺,特别是普通民众更多的称其为大佛寺,从旅游的角度将寺庙所在的区域称为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寺寺庙与景区积累了丰富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乐山大佛寺的山门就是典型的一例。乐山大佛虽然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对其内部文化的研究还非常不足。以“乐山大佛”为关键词,通过维普期刊网检索获得744 条含有该词的各类文献,其中真正对乐山大佛景区开展学术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大佛景区的资源评价、景区规划开发建设等旅游方面的研究;第二,大佛佛像文化和保护研究。另外,非学术性的文学描写文献较多。另以“凌云寺”为关键词通过维普期刊网检索获得73 条文献,绝大部分是涉及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寺的,文献内容以对乐山大佛佛像本身,以及涉猎佛像的文献文学作品的考证研究为主。综合两项检索结果而言,所有文献中都没有研究整个大佛景区建筑体及其文化蕴含的,也没有单独研究大佛寺山门的成果。
门制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门。《现代汉语词典》对山门含义作了两条解释:一是指佛教寺院的大门,二是代指佛教[1]。有的研究认为山门有四项含义:第一,指墓地的墓门;第二,代指寺院;第三,佛寺的外门;第四,道观的外门。并且认为山门具有佛寺外门的含义大致开始于中唐时期。[2]从佛教发展的角度看,公元68 年东汉汉明帝敕令建成佛教东传中原第一座寺庙白马寺时,是按天竺佛寺式样建设的,并没有佛寺大门,有的研究认为白马寺的山门修建于明朝[3]。因此,山门成为佛教不可或缺的典型建筑形制之一,也可以视为佛教中国化的一项标志性物化证据,因为门在中国建筑中,既有连通里外的交通功能,也有标界和装饰的功能,并通过门的不同形式和装饰文化以表征该门所在的家庭、庙观或其他建筑体的等级,故而,我国历史上形成了重要的门第观念,因此,不同的门也寓意了不同的文化在其中。山门是佛寺正门的入口,是一寺之枢要。山门设置最直接的寓意是作为凡尘与佛界的分界区,更深的佛学寓意是代表三解脱的“三门”含义,因此,山门也称为“三门”。据《佛学大辞典》解释,三门是山门之制形如阙,开三门,故亦曰三门。又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盖标帜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之称也。《释氏要览》上曰:“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无相无作,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4]
乐山大佛寺山门的基本情况,以及后续阐述的意蕴内容可参看由作者拍摄的图1-图4 的四张照片。
图1 乐山大佛寺山门北面门全景图
乐山大佛寺山门位于进入寺庙的临江沿山步道(凌云栈道)的尽头与凌云寺寺庙区平台的结合部,即处于坡顶台边的地形衔接与转折处,东面紧挨凌云九峰之一的灵宝峰的岩壁,西面直逼岷江和大渡河汇流处的丹壁陡崖,可谓扼守咽喉要道,据险而建。
汉传佛教寺院最规范的建筑是采用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形制和院落式布局。院落布局一般坐北面南,并沿南北向的中轴线依次布设“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或藏经楼”等,东西两侧对称围建廊屋或楼阁。与这一规制相比,乐山大佛寺受地形制约,其“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主体建筑是坐东面西的,山门布置更是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建在与中轴线几乎垂直的东北方向,距离天王殿大门约30 米的地方,以“偏门”并以“位南面北”的形式建成,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中国园林建筑原则。若从佛学文化去理解,这种建筑布局也是“因缘而起”的。山门匾额原来集苏东坡的字而题写为“凌云禅院”,现为“乐山大佛”。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淩云寺”匾额现悬挂于天王殿门楣上,并因寺院处于三江汇流之地,取“淩”字代“凌”字,二者实际上为同一个字。
一般寺院的山门以四柱三开间的高大的牌坊门为主,但乐山大佛寺的山门却是一座门楼建筑。山门建筑以门楼为主体,门前配以一道三十三级的石梯步道(含门楼所在的平台一级),在石梯上部约三分之一处的两侧小平台上设置一对石狮扭头互望相守。从石梯起步地面经石狮至门楼总体呈三个小台阶布局,其中石狮位于第二个小台阶,这也不同于一般佛寺山门的石狮直接位于主门门柱前的布局方式,参见图1 和图2。
图2 乐山大佛寺山门北面门近观图
受地形和空间限制,乐山大佛寺山门的门楼为一座体量较小的两层重檐小屋。通过小屋的南北门相通进入凌云寺寺院区,构成门洞的景观特点。并可通过该门洞看到乐山大佛佛像的佛头。山门雕梁画栋,红墙灰瓦。北面墙直接以墙体镂雕红色牡丹花窗装饰,南面墙以黑色铁窗镶嵌黑色牡丹花窗装饰。南北门都为圆洞拱门形式。北门门框以二龙戏珠图为主图配以吉祥云纹图装饰,南门门框以双凤朝阳图为主图配以吉祥云纹图装饰。龙凤图案的装饰实际也暗含了门楼建筑的道家文化,即以龙图案代表正面进入的阳面北门,以凤图案代表背面出寺的阴面南门。山门建筑体量虽小,但山门以佛教寺院红色墙体建筑为主体并配饰具有中国最高文化寓意的龙凤牡丹图案,体现了凌云寺的寺庙、乐山大佛佛像具有最高的规格和地位,并通过山门前的台阶地形衬托而显得高大威严,参见图3。
图3 乐山大佛寺山门南面门与装饰
图4 浮玉亭处北望乐山大佛寺山门(南门)
乐山大佛寺山门的文化意蕴包括建筑意蕴、匾额门联文化意蕴乃至周围空间留白意蕴。
山门建筑意蕴除了前面叙述的佛教三解脱门的一般寓意,以及有关装饰图样的寓意外,还包括其前的三十三级石梯寓意,门洞小楼的宇宙观寓意,石狮寓意、门洞小楼与大佛佛像构成的组合寓意。
以三十三级台阶寓意忉利天。佛教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各天以须弥山为中心和高度起点确定位置,须弥山本身高8.4万由旬,也代表着大地世界。其中欲界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六层天。四天王天居于须弥山4.2 万由旬的山腰,忉利天居于须弥山顶,因它们尚未离开须弥山大地,故被称为地居天。而夜摩天以上为空居天,因为它们已经处于须弥山以上不同高度的空中,如夜摩天在地上16 万由旬,兜率天在地上32 万由旬。忉利天是梵文Trayastrimśa 的音译,以帝释天居中,东南西北四方各分布着其它八天,共计三十三天构成,故又称为三十三天。由于山门以内有居于兜率天的乐山弥勒大佛像,凌云寺内大雄宝殿又供奉着释迦摩尼三身像,代表着天居空间,因此,山门以内实际也代表着空居天。
登上三十三级台阶代表登上须弥山巅,山门是地居天和空居天的分界,由此而去可至兜率天等各层空居天,代表着修行的不断精进提升。
三十二台阶的寓意。如果不计算实际处于平台面的一级台阶,台阶梯步正好是三十二级。通过山门与门洞可见的乐山弥勒大佛佛像组合,则三十二级石阶也寓意弥勒菩萨三十二相,即暗示前去处就是山门匾额题写的“乐山大佛”,它是弥勒佛。《下生弥勒经》说弥勒菩萨从其母亲右胁出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5]梯步的构筑也代表着“发上升兜率净土的愿心”并通过持戒修行实现“往生兜率天”或“上生兜率天”境地。
石狮的寓意。佛教诞生于印度,并将古印度对狮子文化的崇拜融入了佛教文化中,加之二者传入中国后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融合,因此山门前的石狮配置成为了佛教寺院的标准建筑形制之一。如《大智度论》卷三、《五分律》卷十五等诸多佛教经典的记载说,释迦牟尼的祖父就是“狮子颊王”。据佛教经典,始祖释迦牟尼有多种称号,如“人中狮子”“人雄狮子”“大狮子王”等,都是把释迦牟尼佛祖比作狮子。另外,把与佛有关的东西以“狮子”冠名,如称佛的坐席为“狮子座”或“狮子床”等。[6]佛学认为佛陀因长劫修习善行而感德具足了三十二种殊胜容貌形相,即三十二相,其中的“上身如狮子相”和“狮子颊相”都与狮子有关。“上身如狮子相”形容佛上身广大如狮子王威容端庄,是代表佛广修净业,教人善法,离我慢而感得的好相。“狮子颊相”又称“面圆满相”,指是脸颊饱满如狮子颊,是佛见有德者,如实赞叹称扬其美德,同喜布施而感得的好相。佛教也将释迦牟尼佛说法比喻作“狮子吼”,以示法力巨大无边。归结而言,佛教中以狮子形象主要代表三方面的意思:第一,佛陀言法声如狮子吼,佛法威严威伏众恶;第二,以狮子的勇猛精神精进修行;第三,修行觉悟,获得三十二相中与狮子相关的德相。总之,二头石狮既代表了佛法,也融入了狮子文化引入中国后产生的镇守恶魔守护门宅的意蕴。
1.门额意蕴
正如前文所述,寺门原来的匾额是集苏东坡的字所题写的“凌云禅院”,后改为了“乐山大佛”。这一改即代表了乐山大佛寺就是凌云寺也是凌云禅院,同时增加了和更直观地告知了门洞所见就是乐山大佛弥勒石像,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至此可获得大行正觉,醒悟涅槃,因为佛的佛教文化含义就是大觉悟者,因此,此题字丰富了匾额的含义。
2.门联意蕴
意蕴一:自然地理与佛教文化事项的记写。山门的门联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这里的大江是指凌云山西侧的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三江在凌云山脚汇流后总称为岷江。在金沙江未发现之前,岷江被视为长江的源头,从松潘城北面的弓杠岭发源后,总体由北向南流经汶川、都江堰、成都、乐山至宜宾与金沙江汇合后汇入长江,之后的长江的总体流向是东西方向。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影响,我国境内的大江大河除青藏高原东南侧和横断山区的三江并流地区的河流,以及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外,基本上河流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流的。因此,寺门的上联巧妙的借用了苏东坡的诗句“大江东去”,书写于寺门的西边门框,既借用了文学词句也实写岷江水系东流归海的地理现象。提醒游客山门西面是三江汇流形成的大江景观,滚滚宏阔,并与寺门前的东坡载酒亭、寺内的东坡楼和苏园共同构成与苏轼相关的文化景点。寺门的下联为“佛法西来”,书写于寺门的东边门框,契合了佛教从我国西面的古印度传来,并扎根兴盛于东方中国的历史文化现象。
意蕴二:联句含藏“大佛”。即上联的第一字与下联的第一字合成“大佛”,采用了臧头诗的手法。大佛即告知寺院名称和门内的弥勒大佛石刻像,也暗含到大佛寺修行能获得觉行圆满,因为佛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也是佛教徒对修行觉满者的称呼,“大佛”也可理解为获得巨大的觉行圆满。
意蕴三:以“江水”寓意“佛法”,形成“一联含明暗联的双联”奇景。佛教常常以水比喻为佛法,称为法水。如《无量义经》说“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三法四果二道不一。水虽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来世雄于法自在。所说诸法亦复如是。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烦恼。而初非中。而中非后,初、中、后说,文辞虽一而义各异。”[7]《金光明经》载:“夏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凉法水,以灭是火。”《大智度论》说:“……诸菩萨如云。能雨法水。……”也因此,有的寺庙就取名为法水寺,如江西的宜黄县桃陂乡的法水寺,日本佛光山的法水寺等。在美国加州哈仙达岗有一座由星云大师主持修建的佛光山西来寺,其山门主柱的楹联为“东土佛光普照三千界;西来法水长流五大洲”,因此,大佛乃无上正觉。
本处以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为上联,不仅是借句为联,而且关联着与苏东坡有关的另一典故,并以大江涛涛寓意佛言妙法不绝。这一典故就是苏轼与庐山东林寺常总禅师相互偈问之事,苏东坡回答常总禅师偈问而写了《赠常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其中借用了佛陀三十二德相的“广长舌”相。偈诗以庐山的山溪流水比喻佛之广长舌相,就如佛在滔滔不绝地讲法传法。庐山山溪如此,那乐山的“大江”自然是更大的“广长舌”,更是佛法不绝了。因此,从以水寓法的角度看,“佛法西来”的字面意思是描写佛教西来东传的历史文化现象,但又暗含了大渡河和青衣江之水由西向东滚滚流来直至凌云山和乐山大佛脚前的自然现象。“大江”和“佛法”通过相互的寓意代称形成了上下联的明面联中藏着隐含联的“一联双联”的奇特意蕴,形成了“大江东流”与“佛法西来”明联与隐含联的相互寓意代指。
意蕴四:联对与门楼形成“虚实”相彰的时空寓意。“佛法西来”的“来”是已至是已过去的时间,“大江东去”的“去”是前往是未来时间,那现在当下在哪里呢?在山门南北门形成的门洞这一实体空间。山门以南北门门洞贯通,构筑了更加“空”和“空灵”的感觉意境,因为它形成了纵深感和洞见洞彻的顿悟意境。
从旅游和泛佛教文化的角度看,山门是当今游客和居士进入大佛寺处的打卡拍照景点。当游客在门前站立于“乐山大佛”匾额下和门洞前照相或回望来时的凌云栈道时,构成的图景就是当下顿悟,大觉大悟,解脱也。东西南北中是空间,人在门洞居中,居于中心正位。来去是时间,人活当下顿觉当下,是一种禅悟。站立在乐山大佛匾额下,何为“乐山大佛”?就是你到乐山大佛了,到了乐山大佛当即顿悟大觉了,修正道居正位当下顿悟见己心性就是大佛,佛在心中菩提觉悟而德感。
在历史的流变中,山门几乎演化为对佛教寺院正门入口的专有称呼,除具有地理空间的标界外,还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但从右至今,许多宗教寺院除了是严格的宗教信徒的修行场所外,更是人们游览抒怀的风景胜地,早已超出了人们对宗教是否感兴趣的范畴,成为旅游审美对象和广义的社会文化现象,“天下名山僧占多”实际也说明佛教文化与风景胜地之间紧密关系。就山门而言,在唐宋就有大量的诗人从旅游和文学审美的角度予以赞美描写,如贾晓峰专门研究了佛寺山门在北宋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蕴[8]。甚至可以说,将大量有关山门的建筑和文学的资料研究汇集起来,足以构成独立的山门文化。因此,宗教信仰与宗教胜地旅游始终是基于两大类不同群体对象的,而且并行不悖的存在和发展,前者基于更加严格的宗教意义及其仪轨对宗教信徒而开展,后者基于广泛的宗教文化,以普通的敬香许愿、文化学习了解、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观览欣赏对普通的各类人员而开展,总体上发挥宗教文化及其场所的旅游教育和人文修养功能。
因此,乐山大佛寺山门文化意蕴的旅游开发实际是以佛教内涵为核心,从佛教文化角度向游客导览解读。解读使游客不仅能审美可见可感的山门景观,更能从内在的文化上去感悟审美,实现精神上的旅游,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生修养。在乐山大佛山门文化开发中,应做到:第一,进一步开展其意蕴文化的研究,并鼓励开展文学审美的诗词创作,为旅游开发提供成果支撑;第二,丰富完善导游解说词,培养导游解说员,使其讲解的内容更加深刻饱满。由于作者从事旅游专业教育研究,曾多次进入乐山大佛景区,并因此多次听导游为游客讲解该山门,但他们的讲解仅限于上下联明面意思的基本解说,许多内涵没有讲解。这是乐山大佛山门旅游开发的现状和不足。第三,基于本文的研究,可以引导游客在山门区开展佛教文化顿悟体验旅游,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深度,发挥佛教文化积极的社会功能。第四,改装门楼南面墙的装饰花窗。按理乐山大佛寺山门门楼的南北墙面的牡丹花窗的镂雕方式、材质、色彩、花纹应该完全对称一致,但正如在山门建筑构成部分的陈述那样,其南面墙的花窗是用的黑色铁窗和黑色牡丹花纹,且与墙体的一体性不如北门墙面花窗,不知何故出现了这一现象,应该改装成于北门墙面花窗一样。
乐山大佛寺的山门以偏门和楼房的独特方式建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中国建筑原则,也突破了传统寺院正规山门建筑的形制,配以独特的匾额和门联,实现人文与地理的高度融合,佛教文化与士文文化和世俗文化需求的切合,满足不同人群游览的精神需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