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才”“就”的语义解释及其焦点关联特征

时间:2024-06-19

陈 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才”“就”的语义解释及其焦点关联特征

陈 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才”表示“只有,必须”的意思;而“就”的基本义中也含有“只要,既然”这类意思。这两个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副词在语义及语用方面存在很多对立性和相似性。文章重点探讨这两个副词在组合与聚合平面上的语义对应关系。

“才”;“就”;语义对应关系

一、“才”和“就”的语义内容

副词“才”和“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义类型:(1)表示数量,范围;(2)表示时间;(3)表示强调。[1]在表示数量少、范围小含义时,“才”和“就”具有相似的表义类型;而当强调时间晚、历时长的语境下,“才”和“就”在语义方面又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例如:

1a.我才看完第一章。

I only finished reading Chapter 1.

1b.我就看完第一章。

I only finished reading Chapter 1.

2a.我才写了草稿,还没改。

I only wrote the rough draft,I haven't revised it yet.

2b.我就写了草稿,还没改。

I only wrote the rough draft,I haven’t revised it yet.

在以上两组例句中,“就”表示确定范围,相当于“只”,说话人认为范围小;“才”也表示范围小。从下图可以看出,“才”和“就”只约束“第一章”左边的选项(见图1):

图1 “才”和“就”的限定范围

然而在下面两组句子中,虽然“就”可以表示“只,仅仅”之意,“才”表达语义则相对单一。

3a.我才看电视,不看报纸。×

3b.我就看电视,不看报纸。

I only watch TV,I don’t read newspaper.

4a.这个地方才产煤,不产别的矿物。×

4b.这个地方就产煤,不产别的矿物。

This place produces only coal but not other mining products.

通过以上例句的语义特征对比分析,笔者观察到“就”和“才”的意义和用法既有相似又存在区别。然而在与表示时间词语连用时,“才”和“就”具有明显的语义差别。例如:

5a.我才看完第一章。

I just(now)finished reading Chapter One.

5b.我就看完第一章了。

I am about to finish reading Chapter One.

6a.他才走。

He just(now)left.

6b.他就走。

He is just about to leave.

第5个句子特意选来与第1个句子作比较;除了第5句句首的小品词“了”,两个句子是完全一样的。

表示语气方面,“就”和“才”表示语气时都可以表示肯定、确定的语气。使用副词“就”时,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加强肯定语气;而使用副词“才”时,表示强调的语气,程度较高。例如:

7a.S1:我们明天去看这一部电影,好不好?

Let’s go to this movie tomorrow,OK?

S2:这一种电影我才不去看呢!

This kind of movie I never want to see!

7b.S1:我知道你不看西部片,但是今天没有一个人要去看这一部电影,你陪我去,好不好?

I know you don’t see Westerns.But there is nobody who wants to see this movie today.Will you go with me to see it?

S2:我不管,我就不去看。

I don’t care what happens.I just don’t want to!

表示强调语气时,“才”通常用于表示和句子中预设的隐含语义相对立的含义。例如,在上述例句7a中,S1的提议中预设了S2想去看这部电影;因而在答句中,回答者用“才”表达否定态度;相比之下,“就”所表达的意思流露出说话者在话语中暗含了其主观意图。例如,在例句7b中,说话者S1不喜欢看西部片,也不愿意去看这部电影是说话人S1和听话人S2共同清楚的信息。S2使用副词“就”表达强调语气。

通过对“就”和“才”的语义特征对比分析,笔者观察到“就”和“才”的意义和用法既有相似又有区别。而这两个副词在所有表义类型中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那么副词“才”和“就”共现的语义机制是什么?在共时平面上它们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这两个带有主观评价意义的副词结合后所表达的语义信息又是什么?本文将通过语义、语用两个平面对“才”和“就”两个副词进行语境分析,比较,来探讨相关问题。

二、“就”和“才”的焦点关联特征考察

(一)焦点关联现象

“焦点短语”这个概念是由Karttunen和Peters提出的。起初,生成语法学引入“焦点”概念,是用来指称句子层面上的韵律突显成分。后来,功能学派的一些学者把“焦点”概念用于语言信息结构的分析,如指出“焦点”反映的是新信息,从而使得焦点问题成为语言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并且关注的“热度”持续不减。

从焦点的性质来看,焦点和预设或者背景的确定是与语境相关的[2]。可见,“焦点”首先是语用性的概念。而且焦点还具有独特的语义性质,如E.Kiss就把对比焦点的语义特征概括为穷尽性(exhaustiveness)、排他性(exclusive-ness),并且焦点的表现形式即表现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徐烈炯先生[3]指出:“焦点可以通过句法、词法、语音等不同手段来表现。可以确定某一个句法位置,把表示焦点的词语放在这一位置上可以用某种标记来标注。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同一种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手段来表现不同类的焦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来表现不同类的焦点,甚至可以同时采用两种甚至三种手段表示同一个焦点。”[3]徐烈炯先生也说道:“如果焦点仅仅是一个语用概念,没有形式体现,大概没有那么多人会感兴趣。”[4]可见“焦点理论”对语言的观察采用的是一种“复合体”的包括音系、句法、语义、语用、“立体”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是全新的,而且也应该是更接近语言事实的,因为语言决不是单一平面的现象。

(二)三分结构

三分结构最早是由 Kamp[5]和 Heim[6]提出的,主要是为了处理量化和回指(anaphoric)词问题。后来被Partee[7]引入焦点关联理论之中,对焦点敏感现象进行解释。Partee[8]主张,句子中如果存在焦点敏感算子,这个句子就可以划分为焦点敏感算子、背景和焦点三个部分。背景部分映射(maps)到三分结构的限定部分(restrictor);焦点则映射到三分结构的核心部分(nuclear scope)。[9]这样,焦点位置的不同就会影响三分结构的组成,并形成不同的语义解释。例如(图 2):

图2 句8的三分结构

例句8的三分结构可表示如下:

才/就:算子;看见 X1:限定部分;第一个人:核心部分。

I saw only the first person.(I haven’t yet seen the others.)

为了方便讨论,这里笔者尝试着把上述例句的焦点语义值分解为三个元素,把所选择的对象称为参照项,把被排除的其他对象称为对比项,而把参照项、对比项加合构成的存在于一定的话语论域中的特定集合成为对比选项域,简称对比域。可图式如下(见图3):

图3 参照项,对比项目与对比选项域的关系

因此,例8可以表示如下(见图4):

例8:参照项=一个人;对比项=两个或更多人;对比域=[一个人,两个或更多人]。

同样,用三分结构分析,以下例句也可以表示如下结构特点:

图4 例8的三分结构分析

当然,上述例句用“预设命题——焦点命题”这样一个对子来表达也是可行的。即:

才/就三个人来参观画展。

Only three people came to visit the painting exhibit.

简言之,即预设了“x来参观画展”,而焦点意义是“x属于三个人”。那么除了名词短语外,动词短语是否可以按照三分结构来进行解释呢?我们来看例句10:

10.我才/就看见第一个人。

10.I only saw the first person.(I haven’t asked his name yet.)

例10的三分结构图示如下(见图5):

图5 例10的三分结构分析

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同样能按照三分结构进行解释。这里,笔者特意选择第10个句子来与第8个句子作比较。对比不难看出,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都具有充当焦点的可能,而焦点落在哪里在很多真实的语料中取决于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特别注意的重点信息或语言片段是哪些(即言外的会话含义或语气强调)。

三、“才”和“就”的语义描述

(一)句法性焦点强迫形式举例分析

除了语气强调以外,焦点还可以通过语序来表达。[10]一般而言,动词前面的部分表示特指。例如:

11a.人来了。

The person has come.

11b.来了人了。

Some people have come.

12a.猫吃了鱼。

The cat ate some fish.

12b.猫把鱼吃了。

The cat ate the fish.

12c.鱼,猫吃了。

As for the fish,the cat ate(it).

然而也有例外,例如:

13.汽车,房子,我都没有。

I have neither car nor house.

当然,笔者在这里提出,仅仅用“特指”或者“非特指”来划分所有的名词是否也不够准确呢?例如,在例句12c中,虽然说话者和听话者都很明确“鱼”是特指哪条鱼,然而听话人并不见得确定地知道“猫”是特指哪只猫。这种差异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又该如何纳入既有的焦点语义解释理论体系呢?因此,如何对“特指”的程度加以区分也是汉语焦点研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课题。

除了名词短语以外,时间和地点短语也体现出同样的差异性。表示时间点的短语通常位于动词之前,而表示时间段的短语则往往位于动词之后。例如:

14a.我三点钟睡。

I slept at 3 o’clock.

14b.我睡三点钟。

14c.我睡了三个钟头。

I slept for three hours.

14d.我三个钟头睡了。

在例句14a中,时间短语“三点钟”凸显“睡觉”这一动作的发生;而在例句14c中,“三个钟头”则强调“睡觉”这一动作持续的时间。同样,处所介词短语出现在动词前时,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而用在动词之后时,则表示事情过后参与者最终所到达的位置。例如:

15a.他在桌子上写字。

He wrote characters on the desk.(i.e.,the place where he engaged himself in writing characters was the desk.)

15b.他写字在桌子上。

He wrote characters on the desk.(i.e.,the place where the characters wrote ended up was the desk.)

通过以上语料分析可以看出,时间短语和处所介词短语处于动词前后语义指向均有所差异。处于谓语动词前时,成为了凸显动作发生的场所或者背景;而用在谓语动词后时,则表示主语在经历了动作之后的结果。

除了时间短语和处所介词短语外,重动结构也具有相似的语义特点。所谓重动结构,即由相同的两个动词一前一后结合而成的小句。对于这类句子而言,VP1是背景信息,VP2是焦点信息。例如:

16a.老板看棒球赛看得很高兴。

The boss watches the baseball game happily.

16b.老板看棒球赛得很高兴。

17a.我骑马骑过三次。

I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of riding a horse three times.

17b.我骑马骑三次。

上述例句都是将前置动名词短语前景化(foreground)并加以强调,如例(16)凸显了“看棒球赛”这一状态;而例(17)则凸显了“骑马”这一动作行为。换言之,如果将重动句中第一个动名词短语视作“框架”,那么,后面的状语成分则可以被视作是这个框架里承载的内容。一个句子的表达就是把从外界获取的各种信息和知识导入并存放于这个框架之中的过程。(见图 6)

图6 框架—事件模型

接下来,笔者用上述搭建起来的框架—事件模型来解释“才”和“就”的凸显性。

(二)语义指向的排他性聚焦与一般性聚焦

副词“才”指向的焦点是命题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而在副词“就”辖域范围内的焦点则体现为句子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例如:

18a.张三去李四才去。

Only if Zhangsan goes will Lisi go.

18b.张三去李四就去。

If Zhangsan goes then Lisi will go.

在上文 中,笔者论述了“才”和“就”均可被视作焦点敏感算子,这里笔者进一步论证“才”的排他性核心意义和“就”的蕴含性语义含义。通俗地说,即“才”所凸显的焦点成分同时排除了使命题成立的其他可能性事件,即表示上文所说的条件是唯一的条件,排斥这个范围以外的事物。如上述例(18a)所示,说话者不仅仅表示张三去李四也会去,而且排斥了张三以外的某个人或所有人。如下图所示(见图7):

图7 例18a语义分析

然而在特定语境中,排他性则很有可能被违背。例如:

19.张三去李四才去,不过张三不去而王五去李四也回去。

Only if Zhangsan goes will Lisi go,but if Zhangsan does not go while Wangwu goes then Lisi will go as well.

语用含义毕竟是“语用的”,也就是可以违反的。上述例19句也许有点别扭,但是可能的。在真实的话语交流中,说话者可以否认自己话语的排他性,这就是“语用性”的干扰。

相比之下,与“才”相对应的副词“就”的语义功能是表示一般聚焦。即只要求肯定焦点成分,并不排斥与焦点对应的其他成分。例如:

张三去李四就去,不过张三不去而王五去李四也会去。

If Zhangsan goes then Li Si will go,but if Zhangsan does not go while Wangwu goes then

对于“李四去”而言,“张三去”是其充分不必要条件,比如在上述例句中,王五去同样能够达到一样的结果。

以上分析说明“才”和“就”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显示出很明显的差异,那么,作为焦点敏感算子,“才”和“就”还具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关联特征呢?我们下面试对其真值条件作考察,分析。

(三)“才”和“就”的规约含义

这里以上文例18中的两个句子来做说明。例18a和例18b的真值条件相同。假设将两句中共有前提“张三去”设为命题P,而将结果“李四去”设为命题Q,则两个句子的真值均可作如下分析(见图8):

图8 (例18a,例18b的真值分析)

从语义层面分析,例18a和例18b的意义互不相同。然而无论哪些成分担任句子焦点均不影响这一命题的真值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18 a1张三去李四才去。(王五或其他人去,李四都不去)

18 a2张三去李四才去。(强调张三一定要去)

18 a3张三去李四才去。(强调李四去,而不是别人)

例18 a1句中句子的焦点是张三,它引出一个选项集合{王五,小明,小李……}“张三”只是从中选出的一个选项,并且强调能让李四去的人只有张三,而至于“王五或其他人去不去”都不会影响到它的真值条件。例18 a2说的是张三要去(而不是留下)才能让李四去,而至于张三是否要留下或又决意不去,则不会影响它的真值条件。例18 a3则强调李四去,而不是王五或其他人去。至于“王五或其他人去不去”也都不会影响它的真值条件。

18 b1张三去李四就去。(至少张三去,李四是会去的)

18 b2张三去李四就去。(张三如果留下,李四可能也会去)

18 b3张三去李四就去。(王五或其他人可能也会一起去)

例18 b1句说的是至少张三去,李四是会去的;而王五或其他人去李四是否也会去,不会影响它的真假。例18 b2强调的是张三一定要“去”而不是“留下”;至于张三是否最终留下也不会影响它的真假。例18 b3句说的是李四会去。而至于王五或其他人去不去也都不会影响它的真值条件。

(四)“才”和“就”的级差含义

通过分析可知,排他性是副词“才”最为重要的一个语义特征之一,这种排他性可以更进一步从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况和说话者主观预期的关系上来讨论。例如:

20.我吃三碗饭才饱。

I become full only after eating(as much as)three bowls of rice.

21.今天才开始上课。

Classes didn’t start until(as late as)today.

在例20中,听话者所预期的情况是说话人吃一碗或两碗饭就会饱,然而实际上说话人吃得比预期要多些,同样,在例21中,说话者预期上课时间早于今天,然而“上课”这一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是在今天,如下图所示(见图9):

图9 例句21语义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表征相同或相近语义关系的词语,在承载的信息量上往往有所差异;有些词语承载的信息量多,而另一些词语承载的信息量则相对较少。例如:

22.All of my friends came to the party.

23.Some of my friends came to the party.

如果句22为真,则句23必定为真;但反之无法成立,这就说明“all”的信息强度大于some。换言之,“all”蕴含“some”,那么在语言表达中使用“some”就意味着对“all”的否定。例如,说话者说“Some of my friends came to the party.”的言外之意就是:“Not all of my friends came to the party”,对于“all”“some”这一组词的级差如下:

同样,在例20中,“饱”的标准是“三碗饭”,那么“吃四碗饭”或者“五碗饭”同样隶属于“饱”这一结果。而“我吃三碗饭才饱。”同时意味着对“吃两碗饭”或者“一碗饭”的否定。如下所示(见图10):

图10 例句20语义分析

根据格赖斯合作原则中“把信息内容最大化的”原则[11],如果说话人知道强项,那么说话人就应该如此表达。即说出“p”隐含“最多为p”,如果说话人说出的是弱项“pi”,也就可以推断出说话人并不知道信息量更强的“pj”是否为真,也就是级差含义。

下面我们就在级差含义框架下再来分析例20这个句子,“我吃三碗饭才饱。”焦点是“三碗饭”,根据焦点的选项语义学理论,焦点会引出一个相关的选项集合{一碗饭,五碗饭,两碗饭,四碗饭,三碗饭……},这个集合不要求是有序集合。句子断言的是其中一个选项“三碗饭”。

以上是焦点“三碗饭”的语义解释,加上焦点敏感算子“才”以后,笔者发现句子增加了一些意义。比如增加了嫌“一碗饭”或“两碗饭”太少的主观小量义,这个意义显然是由“才”带来的。

那么,“才”是如何跟焦点的语义相结合并最终使焦点得到主观小量义的呢?我们把其中的语义运作过程描述如下:

“才”的第一个作用是使焦点引出的选项集合变成一个有序集合(即级差含义),假定是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则为{一碗饭,两碗饭,三碗饭,四碗饭,五碗饭……},“才”的第二个作用是肯定焦点以及焦点蕴含的选项,排斥焦点不蕴含的选项。从线性序列上来看,就是肯定焦点以及焦点左边的选项,排斥焦点右边的选项。也即排他性聚焦。跟预期选项相比,焦点及其蕴含选项都是比较小的,因此,“才”指向后面的数量成分时,会使其带上主观小量义。

简言之,“才”的语义功能是:(1)形成级差含义;(2)排斥焦点右边的选项。

然而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级差含义的程度和焦点都会根据语境在说话者和听话者直接转移[12],例如(见图 11,图 12):

图11 例句24a,24b语义分析

图12 例句24c语义分析

24a.卖家:这本书卖十块钱。

This book sells for 10 dollars.

24b.买家:太贵了,我五块钱才买。

It’s too expensive.I’ll only buy it for 5 dollars.

24c.卖家:卖五块钱我赚不了,七块才卖。

I won’t make any money if I sell it to you for five dollars.Only for seven dollars will I sell it.

在例24中,买家和卖家在讨价还价,在两个人的话语中都用到了“才”。然而,当视角从买家转向卖家时,级差含义也在相应地发生改变。在24b在语境中可以形成一个级差序列,按数额大小顺序依次为{1元,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9元,10元……}。在这个句子中,10元是预期价格,从买方的立场来看,5元在等级序列中处于焦点成分的位置,“才”在例24b中的语义功能是约束焦点成分5元,而否定预期成分10元。而句子例24c则是从卖方的视角来理解,同样,卖方也会把自己的预期施加于焦点之上。在卖方看来,合适的预期是7元,而买方认定的焦点5元则无法得到卖方的认同和肯定。

例24的三个句子说明,语用因素,特别是语用的主体“人”在焦点和选项集合的确立上仍然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相比而言,“就”的语义功能有两个,其中之一与“才”相同,例如:

25.我吃三碗饭就饱。

焦点仍然是“三碗饭”,引出一个选项集合{一碗饭,五碗饭,两碗饭,四碗饭,三碗饭……},这个集合不要求是有序集合。句子断言其中一个选项“三碗饭”。

“就”的作用是首先使焦点引出的选项集合变成一个有序集合,如{一碗饭,两碗饭,三碗饭,四碗饭,五碗饭……},其次,“就”肯定焦点以及焦点蕴含的选项,排斥焦点不蕴含的选项。从线性序列上来看,就是肯定焦点以及焦点左边的选项,排斥焦点右边的选项。焦点选项比预期小,因此,“就”也会使焦点选项带上主观小量义。

“就”的第二个语义功能与“只”基本相同,即从选项中选取其一,排斥其他。以例4b.“这个地方就产煤,不产别的矿物。”(This place produces only coal but not other mining products.)为例,这里的“就”相当于“只”。焦点是“煤”,引出选项集合{铝,金,铁,银,锡,煤,铜,……},这个集合是个无序集合。“就”的作用是断言其中的焦点“煤”,否定其他所有选项。事实上这里的“就”也有排他性,但是与第一种语义功能所排除的对象不一样。前者排除焦点右边的选项,后者排除焦点之外的所有选项。图示如下:

“就”的功能一:{X1,X2,X3,X4,X5,X6,…},

“就”的功能二:{X1,X2,X3,X4,X5,X6,…}。

四、结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才”和“就”这两个很特殊的焦点敏感算子的语义机制。从语义描写以及对语料的考察不难看出,“才”的语义与“就”一样,都极其复杂,它们虽有不同,但又有某些相似之处。通过三分结构的解释,笔者在选项语义学理论框架下对“才”和“就”的语义特征进行了描述。具体地说,“才”的语义功能为:(1)把焦点引出的选项集合变成等级序列;(2)肯定焦点及其蕴含选项,否定其他选项。 而“就”按照语义功能可以分成两个:“就”的第一种语义功能和“才”相同,“就”的第二种语义功能跟“只”相同,肯定焦点,否定其他选项。

[1]HEIM I R.The semantics of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Noun Phrases.PHD dissertation[J].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1982.

[2]KAMP H.A theory of truth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J].Reprinted in Truth,Interpretation and Information,ed.by J.Groenendijk T.M.V.Janssen.1981.

[3]PARTEE B H.Topic,focus and quantification[J].In Proceedings from SALT I,ed.by S.Moore and A.Wyner.179.CornellUniversity.1991.

[4]陈小荷. 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M]. 世界汉语教学,1994(4).

[5]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高明乐.试谈汉语“都”的定义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3).

[7]郭春贵.时间副词“己经”和“都”的异同[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8]蒋静.“都”总括全量手段的演变及其分类[J].汉语学习,2003(4).

[9]蒋严.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1998(11).

[10]蒋勇.虚指的通指义和极向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11]韩玉国.“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1).

[12]黄瓒辉.焦点、焦点结构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J].现代外语,2003(4).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Focus Correlation of the Focus Markers“Cai”(有),“Jiu”(就)in Modern Chinese

CHEN Chen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Guanghan Sichuan 618307,China)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Cai”means“only”and“must”;and the basic meaning of“jiu”also contains“as long as”and“since”.These two adverbs,which are frequent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hav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emantic correspondence of combination and aggregation between the two adverbs.

“Cai”(才);“Jiu”(就);Semantic Correspondence

H146

A

1009-8666(2017)10-0055-09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0.009

2017-03-24

国家语委科研项目“中西语言战略比较与国家认同研究”(YB125-167);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基于‘互联网+’视域下PBL教学策略研究——以《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为例”(CJF17026);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校级课题“‘时间是空间’隐喻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认知分析”(XM2954)

陈辰(1989—),女,四川绵阳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