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荣群 沈祥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伤寒论》是中医学本科教育期间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因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难以读懂,同时其内容复杂、课时有限,使得《伤寒论》成为中医经典教学课程中的难点课程[1-2]。因此,进行《伤寒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3]。本课题尝试应用“图表教学——结构化研讨”教学方法(后简称该方法)来解决目前中医学本科《伤寒论》教学中存在的困难[4]。
结构化研讨是指催化师按一定的章程,采用相关的学习工具,引导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进行多角度、分层次讨论的方法[5]。其以“横向思维”代替“纵向思维”,引导人们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使成员更好的吸收别人的观点、克服自己的局限,能够更全面的认识问题,之后对问题进行集体探讨[6]。目前结构化研讨更多应用在企业问题探讨方面[7],很少用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选取我校五年制2015级中医专业2个班级61人作为课改对象,任课老师采用该方法授课,在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后做调查问卷,收集信息,整理后分析数据,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对中医专业学生学习《伤寒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旨在了解中医专业学生对该方法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学生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习《伤寒论》的学习感受和认同程度[8]。本套问卷共设17个问题,以对课程的基本认识、能力是否提高等为线索排列问题。
1.2调查方法 于2018年10月发放问卷给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所有学生,发放的问卷共61份,收回有效答卷共61份,问卷测试有效率100%。
1.3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均已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医古文等中医基础课程,对中医理论框架已有基本的了解,具备了学习《伤寒论》的基础。
2.1“图表教学——结构化研讨”实施的具体方式 任课教师根据宋版《伤寒论》及李赛美主编的《图说伤寒论》作为蓝本,选取100条重点条文进行图表法教学,例如采用树状图、卡通图和列表等形式[9],并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前开展1次关于所学内容的结构化研讨,自由组队,每5~7人为一组,任课老师提前一周公布议题,不做解释说明。在研讨课上要求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并写出见解,之后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团队列名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各组学生对于本次议题的理解,用“建设性”的强制规定保证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依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观点不能重复,以此激发学生思考[10]。为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在收集看法过程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但不得当场对他人的看法做出评价,直到没有新看法产生[11]。各组归纳整理问题,对每条看法进行讨论,对不理解的部分可提出疑问[11-12]。讨论结束后,经小组讨论将认为理解最精确地三条意见整理汇总,作为集体意见,各小组之间进行汇报,通过汇报结果评定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2.2“图表教学——结构化研讨”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从本校开设《伤寒论》课程开始,其一直是中医经典教学课程中的难点课程,且整体教学质量的不高[13]。所以我们采用该方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分类授课学习,通过两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图表教学——结构化研讨”与传统教学的比较[n(%),n=61]
从表1可以看出,该方法在激发学生对《伤寒论》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都起到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作用。
该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案显著的不同在于授课方式上,《伤寒论》传统教学手段是固化老套的条文重现与讲解相结合,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难以领会[14]。因此在第一阶段图表教学中,教师参考《图表解伤寒论》《图说伤寒论》等相关内容,将《伤寒论》课程的主要内容采用相关软件整理为图表形式,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伤寒论》的教学中[15]。同时任课教师在讲授《伤寒论》时努力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15-16]。第二阶段,改变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问题的结构化研讨上来,“迫使”学生去思考,去表达,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这一阶段,教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为了顺利完成结构化研讨的任务,往往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如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等提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从而提高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17]。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使73%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习效果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得到了提高。
2.3对于提高各种综合学习能力的认识 该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图表的方式让学生对《伤寒论》经典条文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便于今后在临床中能够灵活应用,通过结构化研讨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吸收别人的观点、更全面的认识问题和克服自己考虑问题的局限[18]。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提高独立思考、思辨创新、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是否有帮助,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对于提高各种综合学习能力的认识[n(%),n=61]
从表2中可以看出,该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自我表能力方面的帮助得到了90%以上学生的认同;在提高思辨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也得到了75%以上学生的认同。
通过该教学方法授课,在《伤寒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辨创新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在第二阶段结构化研讨的过程中,用“建设性”的强制规定保证小组内每位成员积极参与讨论,促进思想碰撞[19]。同时该方法使得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摆脱讨论时受心理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而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激发学生开拓新的观念或创新性的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20],因此有75%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自己的思辨创新能力有帮助。在这一规则之下,学生纷纷开拓思路,就四逆散证这一条文,分别从少阴病篇,厥阴病篇,少阳病篇论证其证治机理[21]。在讨论四逆散证条文归属章节这一问题上,有学生提出四逆散条文当属少阳病篇,并引用胡希恕,刘渡舟等名家关于此条文的注解作为理论支撑,前期准备充分,内容详实,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强制要求每一位成员就自己的想法发言,96%的学生认为对总结归纳自己观点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除此之外,各讨论组要完成任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要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所以当完成结构化研讨课之后,86%的学生都认为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历练,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
3.1《伤寒论》教学发展的现状 徐笋晶等[22]探讨了案例式结合Sandwich教学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李赛美等[23]探讨了《伤寒论》结合多媒体视频案例教学;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方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均是为了解决目前《伤寒论》教学中存在的因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艰涩等问题造成的教学难点。通过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中或者能够结合相关案例学习《伤寒论》的经典条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且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的运用《伤寒论》[24]。
3.2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由于条件限制,该教学方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同时问卷中也询问了学生对该方法有哪些好的建议。任课教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由于《伤寒论》注解各家不一,学生希望在课堂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其他名家的注解,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部分同学认为结构化研讨是每个小组讨论相同的议题,最后汇报的结果相差不大,这样导致学习效率不够高且不能更好的拓宽视野,希望今后可以提供多个议题供大家讨论。除此之外,前期课件准备过程阶段将图表与各家观点归纳至一起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有些部分可能存在疏漏,学生也表示图表的制作一些仍有待改进。
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下,由于条件限制,仅能选取2个班级作为教学改革的试验班级,将考核分类分为课堂表现、结构化研讨及成果汇报、笔试成绩三部分,每部分占考核的比例分别为20%、20%、60%,但是如何制定出与此教学方案相适应的更细致、更合理的考核规则也成为关系到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环节[25],不少学生表示现有的考核方式与方法也是一个有待改进的问题,若此教学方法在高校得以推广实施,相应的考核机制也应有所改变。
综上所述,“图表教学——结构化研讨”教学方法在《伤寒论》中的实践可操作性强[26],运用此教学方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且教学效果显著。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而且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散性思维、思辨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虽存在一些不足,但仍然值得在其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