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六气“标本中气”学说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原则*

时间:2024-06-19

续海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六气“标本中气”学说源于《内经》,是中医气化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治病求本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自从2019年12月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来,中医也深度参与到了其防治之中,有从“寒湿疫”[1]论治的,有从“湿毒疫”[2]论治的,本人曾在一线指导中医诊治,有深刻的思考和体会,现从六气“标本中气”说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原则,敬请同道斧正。

1 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1.1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 六气“标本中气”学说源于《内经》,其分配规律是:少阳以火为本,以少阳为标,以厥阴为中气;阳明以燥为本,以阳明为标,以太阴为中气;太阳以寒为本,以太阳为标,以太阳为中气;厥阴以风木为本,以厥阴为标,以少阳为中气;少阴以热为本,以少阴为标,以太阳为中气;太阴以湿为本,以太阴为标,以阳明为中气。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所谓本,指风、寒、暑、湿、燥、火天地之六气;所谓标,指天地之三阴三阳,即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所谓中,也指三阴三阳,即少阳之中为厥阴,阳明之中为太阴,太阳之中为少阴,厥阴之中为少阳,少阴之中为太阳,太阴之中为阳明,即人体之三阴三阳。

六气“标本中气”的分配规律,体现了六气的正常化生在标本中气之间的相应关系。三阴三阳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间,标本不同,所以从化关系也不一致。其从化规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天地之三阴三阳六气能影响人体的三阴三阳,使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人体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在天地三阴三阳六气的变化中,又有着不同的差异,这就是标本中气的生理机制。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在人体正常的气化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类经图翼·经络》曰:“从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化者,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变,值其变则强弱为灾。”

1.2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的临床意义 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说明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三种情况:第一,标本同气,从本化;第二,标本异气,从本从标化;第三,阳明厥阴,则从乎中气化。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的临床意义在于指导医生治病要辨标本,明标本,求标本。治病之道,在于明乎标本,或治标或治本,而“中”则从乎标本。治病之法,在于求本,或求本气,或求标气,或求中气,皆是求本治本,本者,阴阳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标本病传论》说:“黄帝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由此可知,治病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在于明辨并遵循六气“标本中气”分配和从化规律,把握六气的标本阴阳变化,只有明白遵循六气的“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把握住六气的标本阴阳变化,才能抓住疾病的关键病机,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故《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这就是说,三阴三阳、风寒暑湿燥火,正治、反治,逆治、从治,是标本之道也。辨病从小到大,从少到多,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论治,或逆治,或从治,从少到多,从浅到博,言一而知各种变化。辨证则从浅到深,索近而知远,这些都是标本阴阳的变化。标本阴阳之理,虽简单,但是具体运用不易达到要求。故曰:“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标本阴阳之理,虽浅显,简易,但其运用甚为广泛且不易掌握,医生能够掌握阴阳标本逆从的规律,灵活运用标本缓急的原则,就能做到,“正行无问”“万举万当”。若不能掌握标本阴阳逆从的规律,“是谓妄行”。

2 从六气“标本中气”学说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

六气“标本中气”对应于人体来说,就是脏腑经络。《类经图翼·经络》曰:“脏腑经络之标本,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昌炳如[3]认为:“脏腑经络之标本,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说,其病变部位在肺,为本居里,肺属阳明燥金之脏,也就是说六气之本在阳明,其标是燥。因为太阴与阳明相表里,阳明之中气是太阴,因此会涉及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之脾经,所以临床上会表现为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症状。

2.1病在阳明,虚在太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位在阳明燥金之肺脏,涉及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其临床症状也以湿热证多见,也就是说其病变在阳明燥金肺脏,临床表现主要在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薛生白《湿热论》言:“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属太阴。”[4]《温热经纬》也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有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因此许多中医专家学者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寒湿疫”[1]或“湿毒疫”[2],病因为湿邪疫毒[5]。不管是“寒湿疫”还是“湿毒疫”都是以湿为主,湿是伤脾的,而燥是伤肺的,如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为主要病因病机的话,那为何病变主要是在阳明燥金肺脏呢?这也就像姜良铎教授所说:“中医温病学之‘湿温病’大多为中焦湿热病居多,古代文献中记载湿热犯肺者较少,这正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特殊之处,也是本病的难治之处。”[6]我认为这不仅是难治之处,也是难解之处,如果探讨解释清楚了,也就不难治疗了。平时所说之“太阴”虽多指足太阴脾,但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手太阴肺的称呼,不管是足太阴脾经,还是手太阴肺经,从六气“标本中气”角度看,都同属于太阴。太阴者,至阴也。所谓至阴,就是有输布津液的作用,即与津液输布代谢密切相关,而中医学认为与津液的输布代谢相关的脏腑主要是肺脾肾,因此,肺虽属阳明燥金,而经属手太阴,其脏则为阳中之少阴,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说:“肺为阳中之少阴。”《灵枢·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阳中之少阴。”脾属太阴湿土,为至阴之脏,而经属足太阴,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肾虽属足少阴经,而脏则为阴中之太阴,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说:“肾为阴中之太阴。”《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蜇,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太阴。”所以说,有关太阴湿土之病变,虽以脾为主,多涉及肺和肾。从运气气化学讲,就是“水就湿”“燥从湿化”,如《类经图翼·经络》所说:“五行之气,以木遇火,则从火化,以金遇土,则从湿化,总不离于水流湿,火就燥,同气相求之义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的病情较轻,起病较缓,症见低热,或身热不扬,舌苔多腻,大便多见溏泻,身体多困重乏力,表面看本病似可归为“湿疫”[4]。但从六气“标本中气”角度来看,太阴标本同气,从本则湿化,“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阳明之中,太阴也,阳明从中气也湿化,故可见太阴湿土之象,这就是“燥从湿化”的道理。从现代医学的传播途径和影像学来看,这符合温邪上受,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的规律,这个上受的温邪不应是湿邪而应是燥热之邪。在病变过程中,燥从湿化,可见湿热之证。

因此,从六气气化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病变虽在阳明,而主要表现在太阴之经,病变脏腑虽在肺,却涉及到脾肾,对于湿热证来说,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而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可以说是,病在阳明,虚在太阴。

2.2脾肺气虚,气阴两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位主要在手太阴肺[5],但也应该与脾、肾有关。肺居膈上属上焦,脾居膈下属中焦,肾居脊里属下焦。脾以升清为功,主运化水谷,肺以肃降为能,主通调水道,肾以封藏为用,主司化二便,只有肺脾肾三脏功能协调正常,太阴之气化才能正常。但三者太阴气化功能失调的病变特点有明显不同,阴中之太阴肾属寒水,故病则多因阳虚或寒邪侵袭;阴中之至阴脾属湿土,故病则多寒湿,热化则易入阳明;手太阴之肺经属阳明燥金,病则多温燥。《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热伤气,寒伤形。”燥热属阳邪则伤阴,寒湿属阴邪则伤阳,而湿热之邪则有伤阳伤阴之别。叶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先伤肺,因此,符合温热燥邪的性质。温热燥邪则易伤气伤阴,可以说,脾肺气虚、肺之气阴两伤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病理机转。

总的来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是温热燥邪伤肺,病在阳明,虚在太阴。太阴者,手太阴和足太阴脾肺之经也,阳明者,肺金也。病在阳明则属肺脏在里,虚在太阴则属经在表。而太阴脾肺气虚、肺之气阴两伤,不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理基础,也是其主要病理机转。

3 从六气“标本中气”学说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证治原则

新型冠状病毒是“疫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疫病”,虽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病情变化快,但其病因病机的变化也应该符合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其致病的轻重程度也符合《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规律,因此,其治疗原则也应该遵循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做到“扶正祛邪”、辨证施治。

3.1宜清化太阴之湿,不宜健脾燥湿渗湿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燥易伤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变是肺的功能受损,临床表现主要是困倦乏力,低热,干咳,舌苔偏厚腻,即本阳明燥金损,从太阴湿土化,治疗应以恢复肺的各种机能为主,治则宜清化太阴之湿,但不能因其湿邪而认错病本和病位。如果把病本和病位只指向中焦足太阴脾,则治疗原则和方向会有错误,脾肺虽都属太阴之经,但脾属土,肺属金,火能生土,而金则被火克,脾喜温,而肺则恶火,此太阴肺和太阴脾之最大区别。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乏力、四肢困重等症状,特别容易被误认为是湿邪困脾之证,最易辨为脾虚湿困证,而妄用治疗内科杂病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温脾健脾的方药去治疗,也容易被单单认为是寒湿证和湿热证而用燥湿之方药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和渗湿之方药如五苓散、三仁汤等去治疗,要知道本病之乏力、困重的表现,不仅仅是因脾虚湿困所致,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实际上也与肺功能受损,机体缺氧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受损,则会出现明显的乏力、困重的表现,且较湿邪困脾的症状更为严重。实际上,不仅湿邪困阻了足太阴脾经,而且湿燥相兼也困阻了手太阴肺经。因此治疗不宜以温化和燥湿为法,而应该以清化湿热为则,宜清化太阴之湿,不宜健脾燥湿渗湿,湿去热除,则肺燥则可清也。

3.2宜补气以升清阳,不宜泻阳明之邪热 通腑泻阳明之实热,釜底抽薪为温热病的常用治法,对于腑气不通、中焦热盛者犹为适宜,故有温病下不厌早之说。但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属温病的范畴,却不宜用通腑泻下之法。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阳明腑实证可用下法。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病在阳明燥金之肺脏,而不是在阳明胃肠之腑,其虚不仅是在足太阴脾经,而且也在手太阴之肺经,此病是阳明燥金肺脏之虚损,而非阳明胃肠之实热,此太阴之虚,因清阳不升,太阴脾不运化,太阴肺不敷布,太阴肾不封藏,此病在阳明因其有邪热。因此治疗宜补气以升清阳,不宜泻阳明之邪热。本来就太阴脾肺两虚、肺之气阴两伤,如果再用苦寒通腑泻下之法以泻阳明之邪热,则不仅会损伤阳气,而且也会损伤津液,从而会导致脾肺之气更虚,甚至会出现气脱津亡,造成大气下陷之危症。古人早就认识到疫病虚证多,不宜用下法,如程芝田[7]认为:“凡病疫者,气血多虚。经云:‘邪之所凑,其其必虚。’间有体实之人而感者,邪受不深,不药亦可自愈。以正气素实,邪毒易于传化,精血素盛,津液不至燥干,故不药自可得汗而解。每见实症之始,被庸医误投麻、桂,亦不至于死者有之……余见此等损症,有被俗医误服硝、黄,其有不至于危者鲜矣。噫!实症误服麻、桂,得经妙手,尚可挽回;损症误服硝、黄,虽有明医,不可救药。”不宜用苦寒下法,并非说本病不能大黄,用大黄要小量,不取其苦味泻下,而取其寒性泄热祛毒也,临床运用要仔细斟酌,权衡利弊。

3.3宜轻清宣肺透邪,不宜重剂宣降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胸中大气由肺所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而谓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8]如前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机为太阴脾肺两虚,燥热伤肺,阳明受损。因此,其治疗的关键是要顾护胸中大气,不能使呼吸功能丧失。这就要求用药要清灵,特别是病变初期和后期,不可过用重剂,治疗用药宜轻清宣肺透邪,不宜重剂宣降肺气。古人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治温热病邪在上焦的治法,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也应适宜。“轻”不是说用药剂量要轻,而是说要用具有轻清上浮功能的药物,以透邪外出,不宜用峻猛的发汗宣肺和肃降平喘之剂,以免不但达不到祛邪之目的,反倒更加损伤脾肺之气和阳明肺金之津液。当然如果邪盛,正不甚虚,肺气郁闭,则非重剂不为功,若固守轻剂,则恐错失良机,要抓住时机以开宣肺气以祛邪,但也不可过用久用,以免损伤正气。如果病情危重,表现为大面积肺实变,氧合下降,全身缺氧明显,大气下陷,出现气不摄津,气虚津亡之重症或脱证,则要用大剂量补气药以固脱。姜良铎教授认为[5],在本病的治疗中应早用补气之品,人参、黄芪均可应用。黄芪补气较速,但易于化热,可按照张锡纯经验,少佐知母,知母可清肺热,对本病治疗亦对证。人参(生晒参、红参等)、西洋参亦宜早用,轻症用党参、北沙参,用生脉饮口服液亦可。气脱者尚需重用五味子、山萸肉等酸敛固脱。《伤寒论浅注》说:“凡汗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以太阳少阴为表里也,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以太阴阳明递相传也。所谓寒化,热化,由误治则变此者也。”[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也应注意,防止用药损阳伤阴,导致太阴寒化湿化和阳明热化燥化。

4 结语

治病求本是治病的原则,而辨明“标本中气”是治病求本之道。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说:“百病之起,多生于本。六气之用,则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张景岳说:“六气之太过不及,皆能为病,病之化生,必有所因,或从乎本,或从乎标,或从乎中气,知其所从,则治无险也。”病在本治标,病在标治本,为逆治。病在本治本,病在标治标,为从治。不管是治标或是治本,也不管是逆治或是从治,都是治病求本之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阳明燥金肺脏之病变,“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阳明之中太阴也,病在阳明,虚在太阴,因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在治疗阳明的基础上,求太阴中气之治,这是治病求本之道。阳明以燥为本,以阳明为标,故阳明病的特点是火旺水少,多表现为燥病,因此阳明病用药要注意配养阴清热药如知母、麦冬,但阳明中见太阴之湿土之气,因此会从太阴湿土而化,所以阳明病的病机和预后转归取决于太阴湿化,也即津液的多少,津液不损则从湿化,津液亏损则从燥化。太阴以湿为本,以太阴为标,以阳明为中见之气,从本湿化而其标则阴,提示太阴病的特征是水多火少,太阴病的预后转归取决于阳气的多少,标本同气从标,所以太阴无阳证,见阳证不是阳明病,就是李东垣所说的“阴火”证,此阴火也正是李东垣所指的“气虚生大热”。

总之,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六气“标本中气”学说角度来讲,要注意阳明与太阴的从化规律和病情的阴阳转化,遵循六气“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而治疗,以求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