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中南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辑要*

时间:2024-06-19

周媛媛 李中南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李中南主任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安徽省名中医,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研究30余年,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痛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李师采用中医整体和辨证施治的思维,坚持使用中医药改善临床症状、降糖、降低尿蛋白,疗效显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首要原因[1]。古代医籍中虽没有明确的病名,但在“消渴”“水肿”“关格”等论述中均有关于糖尿病肾病的描述[2]。如《圣济总录》云:“消肾,小便白浊如凝脂,形体羸弱”“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能为水肿”[3]。现代医家如南征[4]、田风胜[5]、吕仁和[6]等认为“消渴肾病”可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且最终于2010年收录至《中医药学名词》一书中。

李老师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特点,将该病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多见气阴两虚,中期多见脾肾亏虚,晚期多为脾肾亏虚兼痰浊内蕴、瘀血阻络,以此病机为中心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经验方法。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历来认为糖尿病肾病与禀赋不足、脏腑柔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密切相关。李师指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最明显的特点。其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或脾肾亏虚夹瘀血痰浊,常常交互为患,互为因果,使病情缠绵难愈。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养,肾失滋助;中焦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或胃热炽盛,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上灼肺胃,后期可致阴阳俱虚。对糖尿病肾病应注意病证结合,对病情、病势、预后及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用药才能得心应手。

本病早期,属于糖尿病肾病Ⅰ、Ⅱ期,多为气阴两虚型,肾脏损伤较轻,是逆转肾脏功能的最佳期,也是延缓病人发展至晚期的关键,故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李师强调防重于治的理念,要求用药同时配合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

中期,属于糖尿病肾病的Ⅲ、Ⅳ期,脾肾亏虚加重,寒热夹杂,虚实相间,机体阴阳失衡,蛋白尿增加,下肢浮肿,出现血瘀、湿毒等病理因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消渴病日久易发生多种病变,肾脏首当其冲,肾阴伤气耗,阴阳互根互用,阴损及阳,终致肾阴阳俱虚,《石室秘录》曾言“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三消也。”[7]明代赵献可在《消渴论》中说:“脾土浇灌四肢,与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纵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脾气虚证,脾主运化,运化失司,则血中之糖不能输布脏腑,营养四肢,使血糖蓄积,而蓄积过多的糖随小便排出体外,迁延日久致糖尿病肾病。由此可以看出脾肾亏虚在糖尿病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

晚期,属于糖尿病肾病的Ⅴ期,此期肾功能已严重损害,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明显升高,下肢浮肿更为明显,尿蛋白大量漏出。而尿蛋白是人之精微物质,大量蛋白漏出,日久则正气耗损,脾肾虚亏[8],“久病入络”“久病及肾”,阴虚内热,耗伤津液,血行不畅又致瘀阻肾络,气虚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亦可致瘀阻肾络。《太平圣惠方》形容肾消有云:“皆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热气留滞遂成斯疾也。”可见瘀血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因素之一[9]。且糖尿病患者多身体胖重,常伴有脂代谢紊乱[10],属脾失健运,痰湿内阻。随着病程的进展,糖尿病肾病患者常虚、瘀、湿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本虚标实的症状尤为突出,故益气健脾,利湿活血法也为常用方法。

2 辨治经验

2.1早期(糖尿病肾病的Ⅰ、Ⅱ期) 此期无明显蛋白尿,常见神疲乏力、口渴欲饮、自汗气短、舌淡边有齿痕或以手足心热、咽干口燥、渴喜冷饮、大便燥结、苔少脉沉细等阴虚燥热之症,临床多属气阴两虚,治法以健脾益气养阴为主。方药选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太子参30 g,黄精30 g,山茱萸20 g,熟地10 g,玄参15 g,乌梅15 g,苍术15 g,白术15 g,茯苓15 g,山药15 g,全方有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之功效;若胃火旺盛、便结难出者加火麻仁10 g,生大黄5~10 g;若口渴加知母10 g,石斛10 g,玉竹10 g;若肾阴虚加枸杞子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肾阳虚加菟丝子10 g,杜仲10 g。现代研究发现[11-12],参芪地黄汤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有效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提高疗效。

2.2中期(糖尿病肾病的Ⅲ、Ⅳ期) 此期出现蛋白尿,下肢不同程度水肿,伴有神疲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淡纳呆、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无力。中医辨证为脾肾亏虚,治法以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为主。方药用五苓散合二仙汤加减:黄芪30 g,仙灵脾10 g,仙茅10 g,苍术10 g,白术10 g,菟丝子10 g,杜仲10 g,肉苁蓉20 g,巴戟天10 g,当归10 g,茯苓15 g,桂枝10 g,丹参20 g,益母草20 g,全方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若阳虚不显,以气虚为主,湿瘀互结,全身浮肿者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加地龙化瘀通络;大量蛋白尿者加芡实15 g,补骨脂20 g,五味子10 g;脾虚湿盛者可合用参苓白术散以调补脾胃。现代研究表明[13-15],五苓散、二仙汤加味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水液代谢,消减尿蛋白,减轻水肿,控制血糖血脂。

2.3晚期(糖尿病肾病的Ⅴ期) 此期出现大量蛋白尿,水肿程度常更明显,同时常伴有严重高血压,此期既有神疲乏力、消瘦、倦怠、纳差、腰膝酸软等本虚之症,又有水肿、尿浊、关格、舌质紫暗、脉涩等标实之症。中医辨证为脾肾亏虚、痰浊内蕴、瘀血阻络,治法以补肾固本、健脾利湿、化瘀通络为主。方药以二仙汤合肾气丸加减:仙灵脾10 g,仙茅10 g,淫羊藿10 g,龟板10 g,生地10 g,熟地10 g,茯苓15 g,猪苓10 g,当归10 g,牛膝10 g,丹参20 g,水蛭3g,全方有温肾阳,补肾阴,活血利水之功效;若蛋白尿过多,可加用五味子10 g,芡实10 g,金樱子10 g;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湿重加泽泻15 g,玉米须30 g。现代研究显示[16-18],肾气丸可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和大鼠血糖、尿白蛋白排泄率,改善糖脂代谢,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进程。

3 病案举例

3.1案例1 患者刘某,男,60岁,2017年10月20日就诊。诉反复口渴多饮,多汗,伴头昏乏力2年余。患者已确诊2型糖尿病10年,目前予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尚可。近2年口渴多汗,消瘦,易饥,伴头昏乏力,大便干结,2天一次,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细。时测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2 mmol/L,尿常规PRO(+),中医诊断:肾消,早期,属气阴两虚型,予参芪地黄丸合生脉饮加减,方药如下:黄芪30 g,太子参15 g,山药20 g,天花粉10 g,葛根20 g,麦冬15 g,丹参20 g,五味子10 g,生地10 g,山茱萸20 g。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7年10月27日二诊:自诉口渴多饮、多汗明显减轻,乏力改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查尿常规PRO(+),原方加金樱子10 g,芡实10 g以滋肾固小便,苍术10 g以健脾燥湿。继服10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7年11月6日三诊: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头昏乏力等症完全消失,复查空腹血糖6.5 mmol/L、餐后2 h血糖8.9 mmol/L,尿常规PRO(-)。原方续服,嘱患者控制血糖,定期复诊,调整处方。

按语: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0年,近2年出现口渴多饮,多汗,消谷善饥,消瘦,伴头昏乏力等气阴两虚之症,遂以益气养阴之剂,方选参芪地黄丸合生脉饮加减,方中黄芪补气固表,麦冬养阴生津,山茱萸、五味子敛肺生津止汗,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山药,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润肺,葛根、天花粉生津止渴、清热泻火,生地滋阴清热,丹参清心除烦,“三补三泻”,补中寓泻,益气养阴又清热泻火。二诊化验结果提示尿蛋白漏出,故加金樱子、芡实以益肾固精,苍术健脾祛湿,三药合用可减少尿蛋白漏出,保护肾功能。三诊时患者气阴两虚之症已消,检查结果降至正常,药症相符,故疗效显著,嘱其继服中药14剂以巩固疗效,控制血糖,定期复查。

3.2案例2 患者郑某,男,68岁,2016年11月8日初诊。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2年,双下肢浮肿,伴腰酸、乏力2年余。两年前反复出现双下肢浮肿,腰膝酸软,乏力自汗,泡沫尿,多次复查空腹血糖10~11 mmol/L,餐后2 h血糖13~14 mmol/L,血Cr130 μmol/L,尿常规PRO(+++),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自诉诊断为糖尿病肾病Ⅲ期,住院2周予以降糖、改善循环、护肾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此后反复出现上述症状,近一周劳累后再次出现双下肢浮肿、神疲乏力、泡沫尿,遂就诊于我院。刻下症:双下肢轻度浮肿,腰膝酸软,晨起尤甚,伴神疲乏力,口渴多饮,手足心热,耳鸣,纳可,眠差,尿频,尿中泡沫多,大便干,舌质红少苔,舌下静脉紫暗,脉细滑。当日查空腹血糖8.9 mmol/L,餐后血糖11.2 mmol/L,尿蛋白(+++)。中医诊断:肾消,中期,证属气阴两虚,湿瘀互结。予以益气养阴、祛湿活血之剂,方用五苓散合参芪地黄汤加减,方药如下:北沙参15 g,太子参15 g,黄芪30 g,生地10 g,山药20 g,山茱萸10 g,牡丹皮14 g,泽泻15 g,白术15 g,丹参20 g,猪苓15 g,茯苓15 g,桂枝10 g,地龙10 g,苍术10 g,当归10 g,川芎10 g。10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6年11月17日二诊:双下肢浮肿减轻,神疲乏力明显改善,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脉象细数。当日查空腹血糖8.0 mmol/L,餐后2 h血糖10.2 mmol/L。原方减当归,加大黄5 g,芡实15 g以增加解毒通便摄精之功。10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6年11月29日三诊:乏力,口干,双下肢不肿,大便通畅,舌红苔薄白,脉细。查血Cr 112 μmol/L,尿常规PRO(+)。予原方调整继服3个月,复查血Cr 97 μmol/L,尿常规PRO(-),嘱其定期复查,合理饮食,适当锻炼,防止复发。

按语:《古今录验方》指出“消渴,病有三: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痿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此肾消病也”。该患者消渴病十余年,近又出现神疲乏力,自汗,双下肢水肿,腰膝酸软,口渴多饮,手足心热,耳鸣,舌质红少苔,舌下静脉紫暗,脉细滑。属肾消范畴,多以气阴两虚为原由,阴虚则生内热,燥热内生易耗气伤阴,终致气阴二虚加血瘀痰湿。综合该患者特点,既有气阴两虚之本虚,又有湿毒、血瘀之标实,为虚实夹杂之症,故以益气养阴、祛湿活血之剂,方选参芪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减,方中黄芪补气固表,利水消肿,合太子参、北沙参益气健脾,养阴生津;生地入肾经,滋阴清热凉血;泽泻利水湿而泄肾浊,配合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山茱萸酸温收敛,有滋养肾精之意,牡丹皮凉血,可制山茱萸之温涩;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桂枝温化膀胱之气以利小便,合白术、茯苓取“苓桂术甘汤”之意,合用加强温阳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川芎、当归、地龙活血通经,行气利水;苍术为燥湿健脾之要药,治疗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凡湿邪为病,不论表里上下皆可配伍。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益气养阴,祛湿活血之效。患者服药10剂后,浮肿减轻,神疲乏力明显改善。二诊时患者大便偏干,在原方之基础上去当归,加大黄既泄热通便又逐瘀通经,芡实以益肾固精,减少蛋白尿。服药30剂后患者水肿已消,大便通畅,湿邪渐去,原方调整继服3月后,诸症皆消,血肌酐降至正常,尿蛋白消除,嘱其定期复查,合理饮食,适当锻炼,防止复发。

4 临证体会

李老师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机错综复杂,证候变化多端,往往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故为本虚标实之证。糖尿病肾病早期多气阴两虚,气虚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阴虚燥热煎熬营血,都可致血瘀;中、后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久病及肾,肾阳不足,气化温煦功能失常,亦可导致湿浊内停。阴虚与湿热相互交结,水湿与瘀血也相互影响,水阻则气不利,血不利则为水,水湿瘀三者互结进一步阻滞气机,损伤脏腑功能,破坏体内阴阳平衡,加重体内代谢的紊乱。故李老师指出糖尿病肾病多虚实夹杂,本虚以脾肾两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为主,阴虚、燥热、气虚、血瘀、痰湿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缠绵难愈,变证丛生。吕树泉等认为糖尿病肾病常肝肾气血阴阳俱虚,且瘀血这一病理因素贯穿本病始终,是引发蛋白尿迁延难愈的关键所在。故治疗时要明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清虚实正邪,轻重缓急,既要补肾健脾,又要活血化湿,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不碍祛邪。气阴复,湿浊祛,瘀毒通,则诸症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