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交往形态的变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格局

时间:2024-06-19

◇马其南*

交往形态的变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格局

◇马其南*

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形式和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在交往中生成、存在和发展,并随着交往形态的变革表现出新的形态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交往形态发生深刻的变革,表现出虚拟与现实共在的整体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也表现出虚拟与现实共在的整体形态,给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虚拟交往空间积聚的资源与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虚拟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对接,建构以实带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互动共进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形态;虚拟;现实

交往既是人们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社会化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社会生成和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伴随着交往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它在交往中生成、存在和发展,并随着交往形态的变革不断创新。以交往的视角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下存在的交往实践的形式和状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交往实践从内容到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并随之创设了与人类现实交往相对应的虚拟交往空间,出现了交往的虚拟形态。人们的交往实践也由此呈现出虚拟与现实共在的整体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也随着交往形态的变革在结构状态或组织形式上出现新的形态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交往式的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即交往。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知识、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才能得以继承、传递和发展。当交往的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便转化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教育来源于人类在劳动中建立的交往关系和特殊的交往活动。同时,教育与交往交织在一起。正如杜威所

言:“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2]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孕育在教育之中,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是在基于个体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交往中生存、发展和完善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借助语言、文字、符号等中介工具,基于对意识、情感、能力等意识对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解把握,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满足精神需求的互动对话活动[3]。其目的是塑造人格、促进人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从而促进人的普遍交往和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它属于精神交往,是一定阶级的精神生产和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精神交往是人所特有的交往形式。交往主体会将自己的精神需求诉诸与另一主体的思想交流中,通过交往过程实现主体之间情感的增进、思想的超越和人格的完善,最终达成主体间思想上的互动、理解和融合。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和人的心灵,触及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培养人的品质的精神生产过程。

二、交往形态的变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

交往与交往方式是一种与人类历史进程同步发展的现象[4]。科学与技术的进展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嬗递演进和社会生活样态的急剧变革,交往的形式和状态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出新的形态特征。当互联网既作为人类创造的工具、手段,也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和交往的重要中介融入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传统生存方式基础上和现实交往空间中就产生了新的交往形态——虚拟交往。这种交往形态进而成为人类交往实践的重要内容,这也使人类的交往实践呈现现实与虚拟共在的整体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形态就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交往形态,这种虚拟交往形态与现实交往形态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在结构状态或组织形式上的整体形态。

虚拟不同于现实,虚拟形态是相对于现实面对面的交往形态而言的。无论是交往的结构要素还是交往过程都具有虚拟的特征,包括主体身份、交往方式、交往空间、交往中介的虚拟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形态特征也在虚拟交往中呈现出来。虚拟交往的空间是一种基于现实交往空间建构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实践背景,是一个与现实世界互动的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虚拟认识和虚拟实践的技术,实现了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拓展和丰富。各种教育资源在虚拟空间得以交流和整合,各种教育互动实现了平等发展和相互博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虚拟,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人的生存发展过程中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在虚拟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受真实身份限制,可以“任性”地命名,突破了现实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等的限制和各种社会因素的束缚。多元差异性主体间实现了真正平等、自由交往,交往成为“人-机”、“人-人”相互交融的复杂的互为主体的状态。交流的媒介是信息平台的虚拟空间,交往的中介是数字化、符号化的话语体系,使主体感受到一种真实的自由与平等,人的主体性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革命性的发展。

此外,虚拟交往不受时间、地域、条件的限制,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获得交往覆盖面和交往层次的急剧扩大。特别是由于全球化交往和“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人们在虚拟交往互动中接受了海量的新信息和新观念,深刻感受到多样的文化和思想,不断获得精神世界的充实与丰富。主体间沟通理解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和方式方法都会产生新的发展特点。

虚拟根源于现实,从现实发展而来又存在于现实之中。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虚拟技术,拓展了人的虚拟交往空间,人们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向往在虚拟世界得以实现。虽然虚拟与现实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但在来源与结构上虚拟就是现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虚拟交往是现实的交往形态,现实交往中的各种现象,无论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都会反映在虚拟交往中;现实交往中的各种关系都会反映在虚拟交往中;现实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矛盾,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在虚拟交往中。互联网只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反照,它不是同这个现实社会相隔绝的,并不真是所谓的虚拟世界。互联网,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本身[5]。虚拟交往并非独立存在,其价值指向和发展趋向不是虚拟世界,而是现实的生活世界,虚拟交往也是现实交往的延伸。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虚拟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实,是对现实中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矛盾和问题的反映。虚拟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最终仍然要在现实世界得以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形态与现实形态是共存与互动的统一体,统一于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以交往形态存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出虚拟交往形态,教育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呈现出虚拟交往形态和现实交往形态共存的整体形态,存在于“网上网下”互动共在的交往空间中。虚拟形态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形态分支,而且是立足于虚拟与现实共在的实践基础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整体形态。虚拟形态与现实形态的共存与互动使人的思想具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发展内容和方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的思想品德发展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也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和内容体系,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普遍的本质联系必然也获得新的发展。同时,虚拟交往形态下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的淡化、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失范、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沉溺、人格异化等现象也对人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整、充实、创新与完善,以同步于实践的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形态下的实践新格局

互联网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引发教育理念、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全方位的变革和发展,给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提出了更全面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与现实共在的整体形态下,高校就是要充分利用虚拟交往空间积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虚拟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对接,建构以实带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互动共进的现代实践新格局。

以实带虚。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形态根植于现实形态,虽与现实形态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完满的精神世界,使其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规范其行为和思想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虚拟形态只是现实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形态的一般原则,拓展虚拟形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运行机制和规范体系,协调好虚实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能够融合虚实两界的价值判断体系的交往实践活动。因此,要充分考虑网络的虚拟特点,适时适度引进现实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让受教育者明确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在虚拟空间中的意义,明确虚拟交往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合理运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在多元的道德教育体系中自觉遵守相关的道德规范。要注重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以实实在在的教育力量回应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无序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高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之中,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园区、团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带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化虚为实。虚拟形态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互联网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主

体虚拟性、环境虚拟性、活动空间虚拟性等诸多特征,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把“虚”做“实”。在虚拟空间搭建一个消除教育者话语霸权、教育主体能够完全进行平等交流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受教育者能够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建立与教育者的坦诚交流。利用网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新途径,开设微课、慕课,把现实的课程教育引入虚拟交往空间,建立不受时间、方位限制的立体化的网络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的实时交流与引导,使理论课程教育双向互动、多元丰富、图文并茂,实现虚拟环境下的人性化教育,引导受教育者自发学习、自主选择。充分利用网络阵地,通过开设网络论坛、电子公告,创建微信平台等方式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辐射的广度和深度,传播网络正能量,形成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

虚实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形态共生了虚拟形态,虚拟的特征促进了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内容、方式的变革,也拓展了其发展的空间和领域,虚拟与现实相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优势产生了多样的教育方式,增添了教育的感知性和趣味性,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更愉悦、更自主,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网络内容包含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资源,更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内涵,有利于教育主体吸收新知识、掌握新资料,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格式化、单一化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形态变革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同等的身份和角色,使现实教育交往中交心谈心更加深入,能够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可见,虚拟教育形态与现实教育形态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利于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互动共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形态下的实践新格局是“网上网下”的互动共进。网络是虚拟与现实的对接口。教育者要注重把握虚拟形态下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指导作用,善于把握虚拟与现实的联系与互动,从虚拟与现实交往的联系与互动中分析问题,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有效沟通和反馈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育者要掌握好必要的网络技能,努力适应网上虚拟环境和网下现实环境共存的教育新环境,运用好网络话语这一沟通媒介,主导与受教育者的有效沟通,真正融入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教育者必须倡导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坚持以正面的思想观点去引导舆论、批判错误,充分利用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平台发挥教育者释疑解惑、明辨是非的作用。教育者更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让其充分表达思想观点,不能阻塞和压制言论,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从网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疏导言论化解矛盾;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开展具有针对性、超前性、可控性的教育工作。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9-41.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

[3]张晓灵.精神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4]王锐生,陈荷清.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9.

[5]张卫华.卡斯特访谈录[DB/OL].http://www.cc.org.cn/newcc/ browwenzhang.php?articleid=2468.

(责任编辑:孙大永 马加名)

G641

A

1674-9618(2016)05-0015-04

马其南,女,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大学生交往行为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ZS2013011)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