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时间:2024-06-19

◇操菊华 康存辉*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操菊华 康存辉*

“互联网+”强调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资源、信息的无缝连接、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尊重学生,更为开放有效。为此,要搭建有效平台,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在实践中实现融合创新发展,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体融合

“互联网+”把互联网理解为技术、思维、资源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无缝连接、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思维方式。新形势下,“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一、互联网到“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变化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总结为四个阶段:一是1 9 9 7年以前的信息时代;二是1997~2006年的纯互联网时代;三是2007~2013年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时代;四是2014年开始的“互联网+”时代[1]。纵观四个阶段的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信息时代,我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发送电子邮件和在线即时沟通等。但由于这个时期我国的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率很低,能够参与互联网沟通的大学生极其有限。可以说,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较为有限,但可作为通讯不发达时期师生沟通的一种补充。

在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开始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在互联网圈内被炒得热火朝天,但传统企业大都不太关注,高校也是如此。在这个时代,高校的网站功能较单一,只有部分高校开通了BBS论坛和在线互动。但对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来说,QQ等交流工具已经非常流行,各种社区论坛、贴吧等如火如荼。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工具还不够广泛,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

性。

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时代,各行各业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高校也提出要牢牢占领网络这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培养和引进一支政治素养、理论修养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009年《中国教育报》一篇题为《大学生主流思想出现转折性变化》的文章指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已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平台,相当多的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常常通过网络抒发心情,释放压力,寻找社会支持系统。”在面对自身发展或者社会重大事件时,常常在虚拟空间发表观点,畅谈体会,寻找网络特定群体的文化认同。这一时期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拥有强大的社会传播力,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与监管,使互联网成为社会主流声音的传播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与传播。在这一阶段,网络以其信息的丰富多彩和新奇新颖吸引着大学生,几乎每个大学生每天都与网络打交道,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密切;网上学习、生活、娱乐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深入全面,联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便捷。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络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渗透到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一阶段,高校在网络阵地大力宣传时代主旋律,主动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在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互联网思维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已经成为常态。2012年11月初举办的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首先提出“互联网+”概念,由此“互联网+”思维开始流行。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 “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跨界融合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与发展已成为新常态,高校应正确认识并主动适应新常态,探索建立“互联网+”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我们必须面对、学习、研究、思考、摸索,因势利导,有所准备,妥当应对,兴利除弊,争取主动[2]。对于“互联网+”的内涵理解,目前有官方版、马化腾版、阿里版、李彦宏版、雷军版等[3]。其共同点是都强调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并将互联网、无缝连接、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这些似乎不搭界的字眼凸显出来,让每个人都可以生发出,在“互联网+”环境中一切皆有可能的联想。“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强化“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实现真正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实质是一种关系,“互联网+”的实质是关系及其智能连接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分布式、零距离的特点,实现人的连接、信息的连接和一切相关关联的融合,构建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正如著名理论家李君如曾指出的,“互联网+”是今天无穷大的创业机会,是明天无穷大的发展希望。同样,“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和广阔的天地。

(一)“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问题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环境,在此环境下,民族、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同民族、国家及地域的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不断交融。对于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也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道德缺失和

行为失范。与此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会使部分学生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形成双重身份、双重人格,造成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长此以往,容易产生逃避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冷漠、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问题[4]。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原有的知识垄断和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面对良莠混杂的网络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洞察力,增强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增进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流,形成“亦师亦友”的人际关系,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在“无其不有、无所不包”的海量信息面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筛选能力,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能简单化,要用“互联网+”思维深入思考,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净化网络教育环境的措施和对策,并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常态化。

(二)“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融合轨道

当前,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竞争力的不可替代作用,沿袭固有的路径安排已经难以充分获得解放生产力的效能,才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思想。因此,“互联网+”是国家意志,更是全民意志,各行各业也要积极、主动接受“互联网+”思维,确保从中央到地方、从机构到个人,上下同心才不会跑偏,也才能形成合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样要遵守“互联网+”的规则,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开放、创新、协同、融合的氛围,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新的生态,与学生一起融入“互联网+”。正如***总书记所说: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5]。“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娱乐、社交、衣食住行,特别是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将影响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手段、措施等也要积极改变,以应对“互联网+”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各方作用,最终以“互联网+”为载体、形成融大学生、教师、高校、家庭、社会等为一体的生态圈。这种生态的形成就是一个融合、发展的过程,并且“互联网+”中的“+”本身就是一种跨界、一场变革和进一步开放,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融合。所以,“互联网+”环境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融合发展的轨道。

(三)“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尊重人性

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文化繁荣、道德提升的重要力量,而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特征。可以说,互联网除却冷冰冰的技术,其力量之强大最根本的来源是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用户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新性的重视[6]。对人性的尊重也正契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尊重学生的人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以每个学生的人性为连接的最小单元,把对每个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作为连接的归宿和融合的起点,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构建交流平台,强化基于人性思考、开发、设计、管理、创新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建设,增进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亲密度大大提高,形成无缝对接,友好沟通、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彰显大学生的人性优点并尊重其人性,有效发挥互联网对人性的尊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性的尊重。

(四)“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开放有效

世界本就是开放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互联网也同样如此,开放性的生态是“互联网+”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要依赖“互联网+”进行创新、创意,实现跨界融合,形成协同一致的生态环境,我们就必须要将“互联网+”的开放性生态属性发挥到极致,激活各行业的创造性,使创造力不断增强、创意不断孕育、技术成果不断转化,不断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搞好了,国家实力就会倍增,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不断提升。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开放决定命运,开放度决定出路[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以开放性的思维开展工作。如果我们还固步自封,沉浸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与时代脱节,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将变得极其困难,也就很难解决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更不能认识他们内心世界的诉求。就如马云所说,阿里巴巴不愿做一个“帝国”,而更希望打造一个生态系统。的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把大学生圈起来,而是要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建设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还必须是开放的、包容的、可连接的。如果我们在“互联网+”环境里做一些孤立化的事情或动作,将会给自己挖一道与世隔绝的鸿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将陷入被动的局面,寸步难行。因此,只有相信开放才能融合、开放才能发展的道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才能将教育的主体置于这个开放生态系统的核心,也才能实现跨界并同外界其他要素之间寻求到契合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从原有的内部生态圈延伸出去,主动与外部的生态系统进行协同、交互、融合、跨界,最终也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不断完善并不断创新,把“互联网+”的开放生态属性真正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三、搭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

“互联网+”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要主动搭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供有力保障。

(一)政府搭台,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从宏观上搭建平台,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强调紧扣时代精神,强化思想引领,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8]。《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必将成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纲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由不成熟趋向成熟,逐步走向稳定,正处于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这一共同时代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既仰望星空,坚定理想信念;又脚踏实地,勤学苦练,用真才实学报效祖国,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中央从宏观上进行决策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基于“互联网+”的思维,从国家层面部署应牢牢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主阵地。这就需要在“互联网+”环境建设方面进行大投入,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好、利用好,确保国家意志力的执行。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也要进行配套“互联网+”环境建设,大力宣传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党委政府在创建“互联网+”环境的主导地位,从而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支撑和理论支持。

(二)学校搭台,形成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要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顶层设计和操作层面尝试创新,敢于突破固有的范式与条条框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措施上,高校要以生为本,大胆创新,改变一刀切、一勺烩的传统做法,实施分类教育,对不同学生群体在教育内容、载体、措施和方法上有所区分,有所侧重,开展差异化、分众化、多样化、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还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改变空洞、虚化、不接地气的做法,回归到生活世界。从源头抓起,透过现象研究本质,探寻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深层根源,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有针对性地化解大学生中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压力。为此,高校要在国家“互联网+”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好自己的“互联网+”环境,推进媒体融合,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技术、手段完美融合,如建立学校的主网、各二级单位的网站、微信、微博、QQ等沟通交流平台,以及智能手机的APP应用等等。单纯说教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并借助互联网这条线,形成“互联网+”环境,才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与大学生的沟通才会变得真正畅通,也才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紧紧把握住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互联网+”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时尚的话语,争相用之,唯恐跟不上时代。然而,我们需抛开热闹的表象,把握这一概念的内在与根本。“互联网+”实则是一种开放、跨界、融合的思维,在强大的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将原本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有效对接,并且最大程度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融合发展,创新转化,创造出新的更大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的环节和外围环境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能游离、徘徊在“互联网+”的范式之外,而是要积极融入网络,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全新的网络生态链中,将传统的方式方法经过创新转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

[1]曹磊,陈灿,郭勤贵,等.互联网+:跨界与整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5.

[2]阿里研究院.互联网+:未来空间无限[M].人民出版社,2015.

[3]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4-39.

[4]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51-52.

[5]朱千波.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N].新华日报,2015-4-17.

[6]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50-53.

[7]薛金福,李忠玉.互联网+:大融合与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70-72.

[8]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Z1):6-8.

(责任编辑:王海宁 张 菲)

G641

A

1674-9618(2016)05-0024-05

操菊华,女,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康存辉,男,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媒体融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YJC710004)、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媒体融合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GB054)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