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家富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2.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经济社会稳步运行。***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1]可见,疫情防控并没有结束,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工作。“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依然艰巨繁重,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善于把准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把疫情“战场”变为教育“课堂”,理直气壮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家发展形势,为最终战胜疫情作出积极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世所罕见、影响深远,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高校思政课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及时向大学生宣讲国内外形势,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是使命所在,对于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惜一切代价抗击疫情。随着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从长远看,疫情促使我国加快转型发展,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尤其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大踏步前进,更快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放眼世界,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我国疫情防控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全球治理需要中国参与,一定意义上加快我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高校思政课分析疫情带来的新形势,讲好疫情防控的基本问题和巨大成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开展疫情防控的重大价值,理解支持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主动配合党和国家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作用就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更加符合党和国家要求,更加认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同时,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涌现的生动感人事迹、展现的民族精神面貌,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高校思政课应以疫情防控为鲜活教材,运用大量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事实、案例、素材,从学理上透彻回答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引导大学生对疫情防控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必然。同时,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也能使大学生对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重大部署由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自觉调整学习和生活状态以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促进疫情防控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正处于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大学生思考社会发展和人生境遇的良好契机,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审视和历练成长。面对疫情,大学生总体上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然而,也有少数大学生对疫情防控存在认知偏误,出现法治观念淡薄、规则意识不强等问题。另外,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审视个人价值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强化责任担当,确立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今后的人生发展,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优秀青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思政课课程目标,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高校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要突出政治引导和价值塑造,精心选择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3]疫情发生不久,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当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正是由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发挥政治保证作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效能。高校思政课讲清讲好党的领导在疫情防控中的政治保证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向党组织靠拢,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远跟党走在时代前列。
***总书记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4]***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疫情防控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科学回答了疫情防控的价值立场、重大意义、战略策略、贯彻落实等基本问题,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本质上讲,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领域的具体运用,深化了党对加强重大风险挑战治理规律的认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下,疫情防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经济发展稳中求进,也为其他国家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疫情防控的成就再次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高校思政课要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背后的理论指引,能够为大学生解答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为什么“行”的问题,升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认同和信仰。
***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5]集中力量办大事源于民主集中制这一党和国家制度安排,历代党的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和善于运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法宝来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夺取了消灭血吸虫、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伟大胜利,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再次彰显。白衣天使“最美逆行”,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无数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在基层默默奉献,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居家隔离,汇聚起疫情防控的磅礴力量。高校思政课要讲好疫情防控彰显的制度优势,引导大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不仅对中国人民负责,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国际社会树立了大国担当的良好形象,展现了中国自信。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我国仍然主动担当国际责任。一方面,这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解决各种矛盾问题。疫情发生后,我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付出了最大努力和巨大代价,以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方式,快、准、稳地控制住疫情蔓延,才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大国担当是我国一贯的国际形象。中华民族有仁爱、和谐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6]70多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新时代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外交方略。概言之,疫情防控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得到世界称赞,有力证明了我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独特的制度体系及治理优势。而“中国担当”和“西方甩锅”的现实对比,也为世人上了很好的一课。高校要讲好疫情防控的国际比较,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必能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高校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其效果要通过大学生认同并参与疫情防控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和检验。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善内化外化运行机制,从课堂教育引导和课外实践养成来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目前,高校普遍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来加强大学生疫情防控教育。高校思政课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各门课程都有责任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大学生疫情防控教育涉及多方面内容,各门思政课要根据本课程特点,挖掘本课程资源,确定本课程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教学重点,协同推动形成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疫情防控教育课程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分析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生忘死、共克时艰”的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感受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和法治思维培养,引导大学生明白应对疫情必须“依法治理、依法防控”,自觉遵守国家和学校疫情防控的管理规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疫情防控,领会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取向,运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透视西方国家“甩锅”疫情、污名化疫情的本质。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我国变“危”为“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学生理性对待社会现实的思维和能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要用唯物史观解读近代以来我国应对疫情灾难的历史和经验,引导大学生了解疫情灾难史上的文化知识、经验教训和思想智慧。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疫情防控的现实基础,追问疫情防控背后的“中国之治”,坚定“四个自信”,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要系统讲授***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措施成效以及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疫情防控的时代价值和重大举措,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高校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教学讲道理、摆事实,要达到鞭辟入里、深刻透彻,才能感召和赢得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认同支持党中央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大学生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已经对疫情防控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讲授不深不透,容易让大学生感到平淡无味、重复啰嗦,这对讲好课程是一个挑战。教师要提升学识魅力,讲出疫情防控蕴含的学理性、生活性、思想性,把疫情防控讲深刻、讲彻底、讲鲜活。课堂讲授不是重复大学生已有知识,而是满足大学获取新知需要,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让大学生感到疫情防控思政课有盐有味、营养丰富。一是要加强学理阐释,增强“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讲授的学术性。***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7]高校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切忌重复大众传媒宣传的关于疫情防控的简单性知识,要把疫情防控上升到学术问题予以回答,加强疫情防控的深度学术研究,把疫情防控深层次的学理讲清楚、讲透彻,对大学生疑惑从学理深度做深入探索和有说服力解答,真正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有所启迪。二是注重联系实际,增强“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讲授的生动性。***总书记指出:“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办法变为管用办法。”[8]这一论述指明了理论教育要联系实际,鲜活接地气,否则容易让大学生觉得大而空,或者觉得晦涩难懂。理论来源于生活,必须在生动性上下功夫,不仅讲透彻疫情防控的大道理,而且讲得生动精彩,让大学生真心喜爱、乐于接受。要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从大学生关切的问题入手加强疫情防控教育,确保教育有的放矢。要选择疫情防控中大学生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事例和感人事迹来支撑学理阐释,讲得生动活泼、有情有理,让大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要实现话语转换,在吃透理论的前提下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表达风格阐释疫情防控,让大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三是突出价值引领,增强“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讲授的思想性。有研究者认为:“思政课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9]高校思政课不能停留于向大学生传授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识,必须坚守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注重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增强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立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书写人生华章。
高校思政课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高校讲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是否有效果及效果强弱,检验标准就是大学生能否自觉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疫斗争。因此,高校思政课讲授疫情防控要在实践养成环节做文章,“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0]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疫情大课,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疫情防控教育的实践环节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式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参观展览、听取报告、社会调查等方式,接触、了解、观察我国疫情防控情况,使课堂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加深理解课堂讲授内容,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二是参与式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宣讲政策、志愿服务等方式,亲身参与校内外的疫情防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向白衣天使、人民子弟兵、基层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人民群众等战“疫”先锋模范学习和交流,更容易感悟和认同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决策的是完全正确性,从身边、从小事、从细节等方面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疫情防控。当然,强化实践养成环节的基础是课堂教育,不能以实践教学之名淡化、甚至替代课堂教学,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强化教学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