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4-06-19

王亚男

(1.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中央财经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北京 100875)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总书记强调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1]近年来,一些国内学者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情况做了文献梳理,但多以定性归纳为主。定量的科学计量分析有助于客观反映不同时期的研究状况。笔者借助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解读,以期多角度、直观化地呈现研究发展脉络,并据此预测未来研究方向。笔者借助中国知网数据检索平台,检索篇名或关键词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献,选择时间段为1979 年至2019年,共检索出9237条文献,在对检出数据进行筛选和清洗后,最终得到8257篇有效文献作为分析样本。笔者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定性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综合研究。

图1:年度发文量变化折线图

一、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总体发展趋势

从整体上看,研究论文刊发量呈增长态势。1994 年之前的文献相对较少,增长比较缓慢,之后文献开始显著增多,并在1995年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值,文献数量达到1022 篇。这与1994 年8月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密切相关。《纲要》的颁布为各地各系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理论研究在次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此后爱国主义教育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如图1所示。

(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机构特点

统计分析发现,8257 篇样本文献来自444 个发文机构,机构平均发文量约为18.6 篇。从发文量分布看,排名前10 位的机构共发文257 篇,机构平均发文量为25.7篇,与整体平均数相差较小。可见,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力量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核心的研究机构群。排名前10 位的机构中有9家为高校,其中,位居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发文量为40篇,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另外一家高产机构是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发文量排名第8,表明其不仅承担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工作,还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丰硕。

(三)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作者特征

文献计量学著名的普赖斯定律认为,同一研究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群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2]根据这一定律,发文量排名前91 位(总作者数8190 的平方根)的作者应产出约4129 篇文章。统计发现,发文量排名前91 位的作者共发文416 篇,仅占发文总量的5%,与普赖斯定律提出的50%的发文量存在明显差距。这说明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高产作者群还未形成。当然,这种离散性也同时说明,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学者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过研究,但该领域的合作网络结构还远未成形。

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分析

借助CiteSpace时区视图可以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演变过程。根据软件计算结果并回溯文献,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变化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1979—2019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演进时区视图

第一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兴起探索期(1978—199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和历史教育,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3]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4]这段时期研究成果总体较少,研究的问题也不够深入,实践和案例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学者大多围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探索,教育形式方面的热点词有历史教学、分科教学法、语文教学等,教育内容上强调民族自尊心、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对象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频次最高。

第二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期(1994—2012)。这一时期中国进入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阶段,在全方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要求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也焕发出新的活力。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对如何全面、系统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研究。这一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成果激增,但研究方向相对分散。显著的研究热点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使用等。教育对象方面,大学生取代中小学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第三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持续深入期(2013—2019)。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成果数量趋于平稳,研究热点不断聚焦,深度不断加强,较之前更注重科学性、学术性和创新性。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数据统计,这一阶段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占总量的6.2%,而前一阶段仅为4.1%,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出研究成果的质量在提升,基本理论研究已有一定基础。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展开,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也融合了大数据、自媒体、“互联网+”等时代元素。教育对象方面,最受关注的群体是青少年。

三、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对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对于挖掘研究热点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自动聚类并回溯文献做整理和提取归纳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聚焦在五个方面。

(一)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研究:统一领导,深化政治认同

***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5]在当下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从总体情况看,研究主要分为政策宣传和理论研究两类,且在成果数量上呈平分秋色之势。政策宣传类文章主要通过解读中央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政策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以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互相统一性。理论研究类文章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证和阐释。一方面,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维度,阐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坚强领导者和坚定践行者的地位,论证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这类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研究“爱国”与“爱党”相统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发展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另一方面,有学者对少数民族、宗教界和民主党派如何巩固政治共识,从指导思想、政治标准、舆论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增强和坚定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巩固爱国主义统一战线。

(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性研究:多维论证,夯实理论根基

学界普遍认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应坚持科学性。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如从哲学角度解读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涵,运用心理学原理论证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和实效性,利用教育学规律探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的科学性。此外,还有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多学科、多维度地搭建了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对危害爱国主义教育的错误思潮进行深入批判。如针对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最普遍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剖析其产生发展和表现形式,提出警惕其宗教煽动和盲目排外的危害,提倡在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研究方法方面,有学者提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历史研究应该坚持正确的民族性和人民性立场,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另外,思想领域的批判性研究有效抵制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狭隘化、虚无化、情绪化等不良倾向,有力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向理性化、科学化发展。

(三)爱国主义教育时代性研究:与时俱进,回应时代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时代性研究热点主要有两类。一是从技术发展视角看,涉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等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这类研究的共同点在于,都分析了技术发展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之策。研究侧重点应随着时代发展略有不同,如互联网时代的研究不仅涉及宏观层面的机制建构,还探索了微观层面的实现路径。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研究则侧重于新技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二是从时代背景视角看,不同时期研究有其侧重点。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时期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比研究、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相互关系;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树立国家观念和培养民族情感方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直接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性。

(四)爱国主义教育情感培育研究:明理共情,涵养爱国情怀

***总书记历次讲话中多次出现“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的表述,特别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这些重要论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理论内核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融会贯通。这一爱国主义话语表达的新变化,促使“爱国主义情怀”成为研究热点,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围绕“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论意蕴,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提出、内容、意义等进行阐释。二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有机结合,彰显民族底蕴,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凝聚中国精神力量。三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路径与方法探索,研究热点有英雄人物事迹、红色旅游、革命文化教育、历史教学等。

(五)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研究:丰富渠道,注重形式创新

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丰富多样,研究重点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校课堂两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偏重于实践经验总结,多为案例实证研究。发文机构以纪念馆、烈士陵园、档案馆等为主,研究热点经历了从基地建设、资源开发,到质量提升和资源整合,再到深化内涵发展、发挥综合效应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6]爱国主义课堂教育研究按照教育对象分为中小学和普通高校等不同层次,研究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在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形式、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中小学的爱国主义课堂教育研究主要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研究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涉及课堂教育的理念更新、教法改革等问题。

四、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大量的成果积累,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厚资源和良好基础。今后的研究可以围绕理论纵深化、活动实效性、机制协同性、比较视域精细化等几个方向开展。

(一)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纵深化,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规律

现有研究不仅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目的、对象、形式、内容、载体等基本理论要素进行了探索,而且从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进行了理论溯源和阐释。总体来看,学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源泉、文化根基、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实践基础、话语表达等多维度的论证,基本构建了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应该看到,现有成果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对规律的提炼和对理论的抽象还有很大的空间;研究成果存在条块化、碎片化、同质化现象;学科交互性不足,未形成学科间有机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理论研究应随时代发展及时跟进。这些都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持续纵深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厘清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厘清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的发展演变和规律,完善理论框架,构建完整、多维、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着力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反馈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是其功能发挥和价值体现的重要考量维度,提升实践有效性是理论研究的指向和归宿。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的主题、方法、载体、途径等具体环节,对于实践结果层面关注较少。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用于受教育者的认知与行为,本质上是一个主客体之间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提升实效性就要牢牢把握并优化知与行,的转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及时可信的教育效果反馈机制。因此,探索从自觉接受教育,到内化为自我认知,再到外化为自觉行为的有效路径,发现不同群体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的感受性和接受度的差异,探究提升实践有效性的策略,探索效果评价机制,构建顶层设计—活动实施—效果反馈—改进加强的良性闭环等,都是今后研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聚焦教育机制协同性研究,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综合体系

充分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过程各环节和各要素的功能,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机制,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量的长期工程和紧迫任务。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机制,就要加强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四领域”协同研究。加强“四领域”协同研究,就是要着眼于如何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依托作用,并整合四个教育领域的资源,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机制,要加强大学、中学、小学的“三阶段”协同研究。要关照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注重不同阶段的内容衔接,并重点研究如何既坚守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又保持内容形式的针对性和整体性,做到大中小阶段无缝链接、全程契合。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机制,应该扎实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两方面的协同研究。要坚持理论研究触角下潜,结合教育实际提高理论研究针对性;坚持实践教育向上提升,凝练最新理论成果,避免实践教育庸俗化。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思想引领作用与实践教育的情感感化作用。

(四)推动比较视域精细化研究,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际视野

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融合日趋紧密,国际地位和大国责任逐渐提升。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7]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植本土,放眼全球,拓展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应“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8]积极开展国外先进经验和中外比较研究。现有研究包括美国、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国家与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分析和经验借鉴,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研究视角和内容的精细化。可以从宏观视角就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制度规划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策设计逻辑和治理体系;也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微观维度,如载体、形式、对象、话语表达等方面进行多国对比研究,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