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四维思考*

时间:2024-06-19

周颜玲 袁 娜

(山东交通学院 党委宣传部,济南 250357)

***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是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梦”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文载道”“以文化成”的意识形态价值,蕴含着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精华和价值观念。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颇具现实意义。

一、现实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极具必要性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与渗透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观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不良政治用意,西方个别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在网络上的优势地位,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兜售、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变相的意识形态传播与渗透,力图抹杀大学生对祖国、民族、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动摇我们的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之基。这种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多样并存的复杂形势,加上西方敌对势力针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变相式意识形态传播与渗透,给大学生的政治观带来了一定影响和冲击,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不断涌现,使当下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这些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价值观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充满着新与旧、科学与愚昧、唯物论与唯心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和斗争,使得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从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下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淡薄,价值观趋向于个体化、功利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较大冲击。

(三)传统道德教育的弱化与缺失削弱了大学生的主流道德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影响着公民德性的基本养成和实践行为。高校道德教育理应发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精髓,培养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既有政治理论又具道德素质的时代新人。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内容相对不足,未能真正满足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导致道德教育和日常实际相分离,教育效果不很理想。这种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弱化与缺失,既没有契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又没有密切联系社会现实,使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责任感缺失、自我意识膨胀、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问题,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价值意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极具可行性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是大学生投身“中国梦”的思想基石

“以天下为己任”出自《南史·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由于“天下”在中国古代相对“国家”来说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和公共性,因此,古代爱国仁人志士乐道“天下”并常将个人的使命感与“天下”联系起来,历经几千年而璀璨不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凝结。作为一种对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依恋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思想意识,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始终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前仆后继、自强不息,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国家民族的激烈竞争中,为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色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以天下为己任投身“中国梦”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立德、立功、立言”的文化人格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理想目标

“立德、立功、立言”之说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为“三不朽”之说。“三不朽”之说明确划分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立德”是将道德价值作为人生核心价值,“立功”是以社会贡献体现人生价值,“立言”是著书立说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三者兼得才为人生至善至美之境界。“三不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逐渐浸润到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并演化成为一种文化人格,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也已成为新时代健全社会主义现代人格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赋予了“立德、立言、立功”崭新的时代内涵,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匹配,新时代大学生要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个人成长目标,以德才兼备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在担当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德性实践”的德育思想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德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德”与“性”两个字合成演变而来,较早出现于《礼记·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实践”强调德性伦理,注重道德品格,重视人的心性修养和伦理规范,注重实践层面“德性”的教化和养成,要求人要以实际行动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是“德性”和“德行”的辩证统一。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几千年来躬行践履的历史进程也正是中华民族践行“德性实践”思想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性实践”思想是民德培育的重要资源,对于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坚持立德树人,以“德性实践”思想为理论渊源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德性思想和发展现实德性思想、培育新时代思想道德观有机统一起来,开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天地。

(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大学生个体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中“天行健”意为“天体的运行刚健不已”,意指天体的运行其动力完全来自自身的生命力,而且这种生命力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自强不息”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才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并屹立于世界之林。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代代传承。为了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相适应,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新时代大学生需继续发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将其化为个体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其激励下不断增加自身的竞争实力,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三、系统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坚持正确导向,强化思想引领

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信仰、是信念。信仰是思想的强大支柱,信念是力量的根基源泉。对于高校而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是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高校自身教育功能协同化的问题。因此,坚持正确导向、强化思想引领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传统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以及企图以儒家思想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儒化中国”等思想,加上西方资本主义企图将“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打着“普世价值论”的旗号企图控制世界,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开展。因此,要坚持正确导向,时刻不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既要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和抵御“普世价值论”等西方意识形态,筑牢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思想阵地,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各种纷繁芜杂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在正确理性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基础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植根现实生活,加强“五个认同”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人的思想、行动的发展总是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植根大学生现实生活,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创新意识形态教育表达形式,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他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的,也是扎根现实世界的,其中所蕴含的“民惟邦本”“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尊师重道”的育人精神,“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等,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其影响下,人们追求的生命价值是指向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存在于大学生的心底。因此,要立足生活实践,浸润和根植于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心理定式和情感意向,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践行“五个认同”。

(三)树立共同目标,实现二者协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撑,二者相辅相依,不可分离。要有效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树立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协同。因此,高校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3],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天下国家为指向的个体修养方法、修身之道等话语内涵充实到意识形态教育中去,使大学生将眼光从微观的个体权利向更高层次上的社会担当和国家责任转移,将有限的个体能量汇聚成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成长为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三立”人才,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之中。

四、开拓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关注现实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

作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和传播主体的高校,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党和国家输送政治上合格、道德上高尚的未来人才是其根本使命和担当。因此,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社会实践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亲近感并形成价值共识,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首先,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破解理想与现实纠结的谜题,提升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其次,要深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结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实际,加强有关学科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相关课程和教材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再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依托传统文化类社团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坚持立德树人,把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又是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朴素的唯物辩证精神,能够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因此,在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中必须加重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分量,强化对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德性实践”的德育教育以及“立德、立功、立言”的人格教育等,推动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融入第一课堂教育,从学科建设、专业评估到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融入,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和践行正确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以“小活动、大教育”为目标推动第二课堂活动式教育,倡导培育道德自觉性,营造一种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激发师生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再次,要积极推进第一、第二课堂的意识形态合力教育,形成“一加二”教育合力,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抵制错误思潮和歪风邪气,创造美好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创新教育方式,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可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经世致用性,能够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日常化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要结合大学生主体特点,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可度。首先,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性,以我国国情及时代变化发展为出发点,讲学生能听懂的话,消除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学生话语体系的距离,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政治化向生活化转变。其次,具体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利用好我国传统节日和国家宪法日、国家公祭日等主题教育日,通过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抽象、宏观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让学生感觉到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化的教育形态,它就在身边。再次,建设好传播阵地,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微”媒体有效结合,制作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传播规律的意识形态教育、宣传作品,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四)树立正面典型,借力正能量传播传递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

塑造一个正面的典型人物,可以在大学生心里树立一个标杆,能够引导其做一名政治立场坚定、向上向善的时代新人。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树立正面典型,借力正能量传播传递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抵制不良信息的有效途径。首先,树立教化典范,挖掘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邀请献身祖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典型人物、全国或者省级道德模范人物走进学校,开展学习宣传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活动,激励大学生见贤思齐、成长成才。其次,接续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优秀传统,注重师德建设,挖掘优秀教师典型,展现优秀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爱岗敬业、主动担当、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师德风范,使他们成为大学生身边具有亲和力的榜样,推动师生做好“为人之道”和“为学之道”。再次,树立朋辈典型,积极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身边好人”“感动人物”等评选活动,树立“自强不息”“爱国敬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各类先进典型,带动更多青年大学生学先进、做典型,积极推动正能量的传递。

(五)整合各种力量,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汇聚意识形态工作合力

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高校各单位、各部门齐心协力,形成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合力。首先,高校各单位、部门领导干部要有高度的意识形态自觉,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高校发展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凝聚奋进合力。其次,注重意识形态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党政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进行全面整合及科学管理,形成队伍合力。再次,科学规划工作分工,在厘清高校党政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分工的基础上,打通队伍合作边界,鼓励支持一线教师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专业评估、学科建设全过程中,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足社区街道、工厂企业创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鼓励支持辅导员骨干结合本职工作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意识形态理论教学工作,建设夯实“覆盖一二课堂”“课上课下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意识形态阵地,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担负着指引和塑造大学生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方向的重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应全力开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新天地,坚持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不竭动力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