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路径*

时间:2024-06-19

董凌莉 马宇飞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团委,上海 201209)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发展,我国有机会、有实力、有平台承办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大型赛会活动。在大型赛会活动举办过程中,志愿者积极为参赛参会人员服务,成为赛会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得到各方面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大型赛会举办为高校提供了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实践育人平台,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路径。高校在大学生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关注志愿者的成长,重视志愿服务所带来的实践育人成效。当前,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志愿者类型多、服务保障任务重、参与程度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志愿者的选拔、要求、管理、运行、统筹等提出更高要求,为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作用的发挥情况,笔者开展了专项调研,力图摸清现状、分析原因,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在高校实践育人中发挥作用。

一、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育人中作用的发挥现状

笔者面向上海市20 所高校的1094 名大型赛会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志愿者和带队教师开展了个别访谈。调研高校包括部属高校、上海市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杉达学院等。受访者中男生324 人,占29.62%;女生770 人,占70.38%。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183 人,占16.73%;共青团员879 人,占80.34%。涉及专业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教育学等。调查显示,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锻炼平台,提升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同时,调研也反映出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高,学生从中受益良多

近年来,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受到了社会更多的关注,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为新时代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搭建了有效的实践育人平台。一是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是引导人的实践平台。青年大学生对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像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2018 年以来的进博会等,志愿者九成以上为高校大学生。大型赛会志愿活动的有效组织,更进一步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引导更多青年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学生在为赛会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更好地展示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受到了一致好评,青年大学生成为了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是塑造人的实践平台。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有着任务重、规格高、要求严等特殊性,需要大学生高质量地参加与配合,确保赛会顺利举行。如在上海进博会志愿服务期间,会展专业志愿者每天累计服务时长8小时以上的志愿者超过八成。虽然工作任务重、强度大、要求高,但大学生依然有意愿参与在志愿服务之中,对能够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具有强烈的自豪感。他们以专业水平展现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和城市形象,为广大海内外嘉宾客商提供热情、专业、高效的服务,为进博会成功举办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大学生在服务大型赛会的同时促进了专业提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走进实践舞台,更多更好地体会感知民情、社情、世情,激发了自身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三是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是教育人的实践平台。在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之前,大学生要经过笔试、面试等多个环节,从思想政治、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等多方面进行选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志愿者选拔机制和标准。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高校能够更好地加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标准化,不断促进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规范化,实现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常态化,推动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育人工作的长效发展。

(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丰富多样,促进实践育人走深走实

大型赛会一般周期较长,需要开展的志愿服务内容比较丰富,对志愿者的要求也较高。为了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工作,高校和举办单位在赛会开幕之前,要组织各种培训工作。同时,高校也往往会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在参加志愿服务期间,高校学生多以志愿者服务岗位为基本单位,组织师生成立志愿者临时党团组织,积极开展“主题学习”“党团活动”“分享会”等活动,在志愿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在调研中,大学生们都纷纷表示,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契机。大学生们结合所学专业,将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课堂,实现了良性互动。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让大学生们身体力行、走进社会、参与活动,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特别是一些国际化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也能使大学生更好地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过程中也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了自身身心健康发展。

(三)梳理志愿服务存在问题,促进实践育人成效不断增强

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短板,需要我们认真梳理,以更好地改善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育人效果。一是队伍不稳定。在调研中,34.83%的受访者认为队伍不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大学生流动性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志愿者队伍不够稳定的问题。为此,高校应重视志愿服务经验的积累,稳定带队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建设志愿服务的骨干梯队。二是志愿服务特色性不足。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时候志愿服务岗位内容繁琐、冗杂,具有仪式感和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活动不够,志愿者的工作生活不够丰富,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有待改进。39.9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35.83%受访者认为志愿服务管理不够规范,41.77%的受访者认为志愿管理服务的激励性措施不够,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质量。四是志愿者个人认知不够清晰。有的志愿者对参加赛会服务的意义认识不足,仅仅是当作对自己的历练,甚至是为了获得实践学分,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高校应从管理者、服务者、参与者不同角色,根据“00 后”大学生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实践育人成效的不断提高。

二、影响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育人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育人效果的因素很多,来自高校、社会、家庭及志愿者本人等方方面面。总体来看,思想认识、专业水平、组织建设和发展保障等四个要素在不同方面对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融入高校实践育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思想认识

对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意义的认识直接影响服务效果。大学生通过参与赛会服务,促进赛会活动的顺利举办,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在奉献中成长进步。志愿服务开展前,高校应该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志愿服务结束后,高校应继续注重思想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志愿服务的熏陶下,许多优秀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庄严的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主动结合志愿服务工作汇报思想,志愿服务中的学生党员也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志愿服务平台的锻炼,青年大学生们更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白了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通过实践身体力行更深层次地促进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和党的深刻认识,进一步形成了“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

(二)专业水平

大型赛会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对志愿服务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志愿服务中,专业教育地位突出。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做好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同时,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能更好地明确学习、学业、学风的重要性,把专业学习和实践服务相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志愿服务了解更多未知、创造更多可能和迎接更多挑战,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大学生爱岗敬业的品格,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强化精益求精的专业技能。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也能使学生加强学业学习,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深化服务内容,学与做互融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三)组织建设

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参与人员多,服务内容复杂,需要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来推动。在志愿服务期间,有的高校在校内成立志愿者的服务站,由学校党委牵头,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校内志愿者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在服务现场,各高校成立的临时党团组织和工作机构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真正做到有效关心、关照、关爱学生,为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保驾护航。广大党员团员以实际行动感染志愿者,做好志愿服务的榜样,宣传典型教育,为更好地落实实践育人工作成效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四)发展保障

随着大型赛会活动越来越多,赛会志愿服务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因此,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得到有力保障。高校应以志愿服务内容为立足点、以专业特色为杠杆,以志愿服务促专业学习,志愿者在服务中使专业知识实践化协同发展,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力求志愿服务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规范管理也非常重要,高校要不断完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高校还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指导教师队伍,聘请优秀教师长期担任志愿服务项目的指导教师,将志愿服务工作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此外,高校还应为志愿服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相应的条件支持,注重志愿服务常态发展,探索创新模式。

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融入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

通过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高校培养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新风貌。同时,这些工作开展也为志愿服务的深入推进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我们探索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融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加强思想引领,切实筑牢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在开展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时,高校要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真正发挥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树立和发扬爱国奉献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要深入学习***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通过思想理论学习和主题宣讲等形式,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要重视发挥党团组织和党团员、学生骨干的作用,成立志愿服务临时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团员的突击队作用,全面激发志愿服务活力。大学生要结合志愿服务经历,切实践行志愿服务初心和使命,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提高综合素质,大力激发学生实践主观能动性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了解自我定位、提升自身水平的重要手段。高校要通过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志愿服务内容,加强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在公益奉献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锻炼中增长知识才干。要结合赛会组织对志愿服务的要求,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促进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在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过程中,高校要引导学生真正自觉学习知识而非被动灌溉,帮助学生提升能力素养。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过程,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也很有帮助,高校要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健全联动机制,构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

高校要以搭建志愿平台、塑造校园文化、注重专业指导和建立实践基地为依托,加强工作联动,不断完善以志愿服务推动实践育人的工作体系。高校要通过选派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在参与过程中也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与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共同进步。同时,高校要以志愿服务平台为契机,不断建立、拓展此类校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落实联动机制,助力实践育人。

(四)深化优质服务,积极推进实践育人的长效发展

在开展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以高度饱满的热情,努力做到微笑服务;以高度强烈的责任意识,定岗定责肩负重任做贡献;以高度专业的志愿服务,做到专业理论与实践服务相结合;以高度密集的服务内容,不断克服困难,提供优质服务。这种“高热情、高责任、高专业、高密度服务”的四“高”优质服务,高校要持续巩固强化,营造积极向上的志愿文化氛围。要立足提供“四高”优质服务,创新载体形式,注重精品项目建设,不断形成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共同推动高校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