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晓明
从价值观形成机理看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张晓明
学生的价值观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价值观形成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主流意识的引导,以及传统文化、公众传媒和各类教育的影响。目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集中反映在政治观、事业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等四个方面,我们应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榜样和新媒体引导、社会实践等多方面活动,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选择和整合,以达到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价值观;形成机理;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之基、国之栋梁,其价值观积极与否,健康与否,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讲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然而在当今大学生和青年人中,“啃老族”、“拜金女”、“月光族”等社会现象依然存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对价值观形成机理的分析出发,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政治态度总体积极,但部分存在消极的倾向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他们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充满信心。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比较薄弱,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致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言语或行为比较偏激,个别的比较消极,沉湎于自己的世界里,不问政事,在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积极进取渴望创业,但也存在贪图安逸、患得患失的倾向
当代大学生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他们仍渴望凭借自身努力,通过公平竞争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己的个人理想,他们普遍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渴望创造财富,创造巨大的成功,并对个人的生存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在职业选择上,受当今社会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变得更加以自我需要为中心,更加追求眼前和现实利益,安逸、稳定、轻松的工作成为他们的首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使得他们缺乏创业的勇气和面对挑战的信心,使得人们对他们的能力产生某些怀疑。比如,“啃老族”现象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三)道德意识较高,但实践效果明显不足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拥有较高的公共道德意识,对我国传统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美德的认可度较高,拒绝在公共场所做出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认为道德修养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道德选择上往往有所迷失。比如,一部分学生曾经有过考试作弊行为,而且并没有对这种不好的行为进行过自我反省,反而认为这是可以容忍、理解的行为。在写作毕业论文时,许多同学选择拼凑和抄袭的方法,态度极不认真。表现在爱情观上,许多大学生逐渐抛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使爱情更多地粘上了铜臭味。
(四)重视社会利益,但自我意识日益强烈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从总体上来看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日益培养出自己的“成人”意识,开始独立面对困难,面对社会,在处理纷繁复杂事务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自我成熟。同时,伴随着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价值,拥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不愿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去获得国家和集体利益;他们虽然仍拥有伟大的理想,但却更多地考虑着自身置于其中的生活状况;他们将能否实现个人利益,作为帮助社会、他人的前提。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基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对好与不好或者对某类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根本看法,表示的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态度。个体价值观是在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价值观形成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主流意识的引导,以及传统文化、公众传媒和各类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主流意识的引导作用
社会主流意识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外在重要条件。社会主流意识就是在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一般是在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支配精神生产的集中体现,对一个社会的整体的价值观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总是在社会主流意识的引导和支持下形成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主流意识通过法律、教育等显性手段和文化、风俗等隐形手段共同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导,并使之与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相适应。
(二)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的延续深刻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对先人创造的物质条件的承继,精神人格的养成也与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通过世代继承和发展,深深融入到整个民族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中,塑造了该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文化性格,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时至今日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它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在注重个体物质利益满足的同时,应努力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三)公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公众传媒是社会主体了解国家、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由于其传播的快速性、便捷性和受众的广泛性,使其传播的信息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倾向能够有效影响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个体在接触这些信息时,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将这些信息中包含的价值信息进行筛选吸收,将它们不断地整合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总之,各种类型的公众传媒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使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已经由它们解释的信息,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各类教育的强化作用
从形式上来讲,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作用方法不同,但都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强化作用。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初之地,父母是个体接受教育的最早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学校是一个人得到正规教育的地方,学生获得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会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职业教育展开的。正是通过各种职业活动和各种实践,形成了职业发展所必须的基本价值观念。
总之,价值观是由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主流意识、传统文化、公众传媒和各类教育等多种外在因素都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价值观形成规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深化价值理解和认同、加强理想信念引导、实践价值整合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有效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同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广大学生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理解。要教会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社会现实问题,使这些重要理论不仅能进教材、进课堂,更能真正进到学生的头脑里。应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鼓励采用参观、座谈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乐于在课堂中及课堂外学习思想理论课程。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内化作用,深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无形中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有特色、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应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富有吸引力、形式新颖的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努力把学校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在无形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认识和价值标准。
(三)有效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正确导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同于过去时代的人们,当代大学生更大程度上依赖网络等新型工具获取信息。所以高校应充分重视网络等新型宣传工具,认识到这些工具的两面性,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要严格管理好校园上网环境,坚决杜绝学生利用网络浏览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型宣传工具所具备的传播快速性、便捷性及广泛性的特点,宣传积极、向上、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牢牢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整合
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向实践转化,高校应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检验和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逐步纠正自己价值取向中不切实际的部分,在不断的价值整合中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校内,可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使广大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有助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活动;而在校外,则可以通过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帮扶孤寡老人活动、“三下乡”活动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使广大学生得以真正接触社会,体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尽早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价值观。
[1]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文芳,刘慧珍,刘海兰.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归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2,(8).
[4]朱志明,朱百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学校教育因素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
[5]盛春辉.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看价值观教育[J].求索,2003,(4).
[6]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2007,(3).
(责任编辑:何言)
山东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机理及其教育路径研究”。
张晓明/山东政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