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袁 婷
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袁 婷
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重外来文化轻本土文化”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高校英语教育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受众、教育媒介以及教育效果五方面因势利导,有效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在网络时代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英语教育;传承;传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伟大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对世界文化的进步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步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熟悉和敬仰。在以网络传播为主的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风向标。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重外来文化轻本土文化”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客观审视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深入探究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要内容相契合,成为高校英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构成了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时时刻刻对语言产生影响。文化在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当前高校英语教育在讲授语言专业技能和传播外来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外传播方面尚有短板。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主要将着力点置于外国语语言的教育上,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少,甚至中国的本土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出现在大学课堂。这导致高校学生一度错误地认为洋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崇洋媚外的心理与行为在高校比比皆是。针对此种现象,有必要推行语言文化教学的本土化,这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但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远远不够。以笔者正在讲授的两门英语专业课程为例,第一门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精读课程,其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及意义是:“通过阅读题材、体裁广泛的英语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熟悉并深化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2]其中特别提到了深化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对汉语文化的态度则较为淡漠。《英语精读》教材四册共60余篇课文,大多数是取自于英文的原版文章,涵盖西方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文化习俗、建筑理念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内容,但却没有一篇文章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的。另一门课程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重点课程《高级英语笔译》,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国外翻译的简史和主要的翻译流派,理解翻译的各种术语表达、掌握国外主要翻译家及其代表性的翻译观点,了解并掌握国外各种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在翻译实践中。在其教学目标中,中国文化直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目前在为英语专业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其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教师也经常鼓励学生阅读原版的英语著作,欣
赏原版的英文电影。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使许多高校学生产生了英语比汉语更有优势的错觉,甚至会产生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更为优秀的错误思想,个别极端的学生更是产生了传统文化已经不再符合时代趋势的错误论断。
作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师生,在讲授和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应该担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重任。高校英语教育中,不仅应将有益的外来文化巧妙移植,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承和传播,勇于破除传统英语教学的桎梏,将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育,以积极的姿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纵向传承并推陈出新,横向传播至西方国家发扬光大,进而创建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世界文明接轨的全新教学模式和理念,彰显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的新特质。
(一)传承与传播的主体
随着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英语不再是一门单一的交流工具,还肩负着交流文化的使命。在以人民群众、教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学者、作家、企业员工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传播队伍中,教师无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切实提高教师文化底蕴是实现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前提,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要语言专业知识扎实,还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对中英语言的掌握应该谙熟于心,深刻理解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比如中西方文化对于“dragon”这个词的不同理解充分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在东方文化中,与“龙”有关的成语都与褒扬有关,比如“龙跃凤鸣”形容才气横溢,“龙马精神”比喻精力旺盛,“龙”在中国更是象征着神的力量,主宰万物生灵,其地位等同于西方万能的上帝。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通常被想像成一只巨大的蜥蜴,在基督教中,“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因而在绘画中匍匐于圣徒与殉教者足下,因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的都是邪恶。在课堂上将两种语词文化进行对比讲解,可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深入人心。
(二)传承与传播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涵盖诗词歌赋、国画书法、楹联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诸多方面。西方文化也包括伦理标准、价值观、风俗习惯、雕塑艺术等多重层面。中西两种文化在内容上有着巨大的区别。以中西伦理文化为例,“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具备浓重的宗族伦理观念,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特别注重人际关系中的亲疏长幼的关系”,[3]这点在汉语称谓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浩瀚广袤的汉语长河中,“仅称谓语便有九种: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姓名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一个恰当的称谓”。[4]在汉语中先生既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女性(比如宋庆龄先生),而在英语中就只有Mr.这一种指代方式。这跟西方文明有莫大的关系,因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因此衍生出来的称谓关系就没有中国文化那么广博深奥。在伦理道德方面,以《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九单元After Twenty Years为例,该篇的核心思想内容是由对友谊的态度延伸到西方伦理:“英语国家以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宗教鼓励人们为摆脱原罪而努力,最终形成自主、独立的个体,追求个人行为和思想自由”。讲述此篇课文时,可以同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文化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以及伦理思想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研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代表作,最大限度地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中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东西两种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三)传承与传播的媒介
高校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借助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影视媒介来实现。
第一,课堂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媒介,利用好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在大学必修课的讲解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课本这个直接的媒介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课文是学生手里的一手资料,也是最为直观的学习载体,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使学生在熟悉西方语言的同时,耳濡目染地研修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常识,极大的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宗教信仰方面,可借助于课堂这一媒介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精髓和基督教的教义精华做一对照研究,借此激发学生研究两种文化的兴趣,扩展知识储备。另外可以完善相关选修课程,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辐射中西文化差异对照,让学生在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熟悉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播与交际能力。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型网络媒介,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比如笔者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笔译课中,刻意选取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放置于网络教学平台,如《论语》中较为容易理解的章节,要求学生课下自行下载完成阅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研究给出相应的译文。学生为了完成译文,必须要仔细研读并透彻理解相关的中文章节,这是激发学生将两种文化融合为一体,撷取两种文化精华的一种更为直接的手段。
第三,鼓励学生通过影视媒介随时随地在英语学习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奥妙。可以通过播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影视节目切实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电影《刮痧》中,中西文化的对撞可见一斑;《富春山居图》中,中国人为了保护元代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跟恶势力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可以看出中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瑰宝的毅力和决心。借助于影视媒介组织学生观看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传承与传播的受众
在以教师为主要传播主体的关系中,学生无疑是接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受众体,他们肩负着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的重任,针对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之心。
第一,开发兴趣社团。如书法协会、棋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社团,让他们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自然感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第二,开展“传统文化月”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如游古迹、灯会猜谜、学术讲座、书画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典诗歌晨读等活动,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校园存在感,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
第三,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邀请在跨文化交际领域有经验的资深学者为学生量身定做许多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讲座,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
第四,采取多样化授课方式。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摒弃传统的英语课授课方式,即全英文讲解的方式,采取中英双语讲解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其中的兴趣,真正的融入这门学科的学习。
第五,丰富学生课外研修内容。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积极研读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卓绝贡献的作家作品,如赛珍珠,这位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大地》已在中国广为流传,并拍成了电影。浩瀚《诗章》的作者——美国著名诗人庞德,他倾其一生对中国儒家经典文化进行的解读在世界文学界掀起了巨大的反响。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传世之作来领会中西文化,从而引导英语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将中国文化的学习浸润到多种学习模式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卓有成效的加强学生文化交流的意识。
(五)传承与传播的效果考核
对于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传承与传播的效果,可以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阶段性考核,这种形式构成了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讲,可以采取课堂展示学习成果、文化调查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终结性考核即采取书面试卷考试的形式,内容除了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测试之外,还可以灵活采用调查问卷和知识竞赛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对中西文化进行横向的比较。
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英语这门语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维人才,同时也担负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从而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贸易服务和文化传输。高校文化教育不能只重视英汉两门语言的差距和作为目的语的英语语言的输入,而忽略了东西方文化的共通性、渗透性、适应性,以及两种文化的相互整合和同化。尤其是毕业之后从事贸易和翻译工作的学生,熟知中西两种文化是其顺利完成工作的利器和优势。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优势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本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到世界文化领域,使中国文明昂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35-48.
[2]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第一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88,260-261.
[3]王文伟.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J].2004,(6).
[4]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9-22.
(责任编辑:孙宽宁)
袁 婷/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国家高级翻译,国际注册翻译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