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及其启示

时间:2024-06-19

●宋文翠 刘军豪

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及其启示

●宋文翠 刘军豪

台湾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是指导台湾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纲涵盖了总纲及教保活动的六大领域,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本文简要回顾了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出台的历史背景,概述了课程大纲的基本主张,从中归纳出大纲对大陆现代幼儿教育的有益启示。

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

台湾教育部于2012年8月颁布了 《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以下简称课程大纲),正式取代了1987年1月修订的第五版 《幼稚园课程标准》,成为指导台湾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本次课程大纲颁布前后历经近十年的调研、考证、拟订、实验与反复修整。大纲的颁布顺应了台湾幼教事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体现了台湾幼教界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积极探索和对幼教事业的高度重视。

一、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出台的历史背景

台湾地区的幼教事业早期仿效日本,后来深受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期间经历经济起飞、教育改革等环节,逐渐建立起本土体制与特色。[1]台湾最早的幼稚园可追溯到1897年创办于台南市的关帝庙幼稚园,但因未受到当地台湾人的认可,开设不久就变成了专收日本幼儿的幼稚园。[2]日治时期台湾幼稚园多沿用日本幼教的教材、师资、保育方式等。[3]

台湾幼稚园最早采用的课程标准是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29年8月颁发的 《幼稚园暂行课程标准》。这是当时中国幼稚教育有正式课程标准的开始。《幼稚园暂行课程标准》由陈鹤琴起草,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以及餐点七大项目,每一个课程范围均有目标、内容、方法及最低限制的评量。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该课程标准具有前瞻性,是国家实施幼教课程的基本参考标准。[4]为顺应台湾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幼稚园课程标准》又在1936年、1953年、1975年和1987年先后进行了四次修订。其中1987年修订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将课程范围划分为健康、游戏、音乐、工作、语文和常识六大领域,并将课程设计列入实施通则内,将1981~1985年推广科学教育实验的内容列入常识领域中。[5]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台湾政治更加追求民主化。台湾的社会与家庭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现象,尤其是家庭少子女现象备受大众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普及幼儿教育、提升幼教品质”的呼声成为大众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台湾幼教界也开展了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幼托整合的推进、《幼儿教育及照顾法》的颁布、五岁幼儿免学费计划的实施。为了达成《幼儿教育及照顾法》所定的目标,让幼儿能够通过幼儿园教保情境的安排接受教保服务,并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密切配合帮助幼儿健全发展,台湾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这也构成了课程大纲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的基本主张

课程大纲主要包括总纲和六大领域。总纲包括宗

旨、幼儿园教保服务的意义和范围、总目标、基本理念、课程大纲架构和实施通则六部分。六大领域包括:身体动作与健康、语文、认知、社会、情绪、美感。每一领域分别含有领域目标、领域内涵(领域能力和学习面向)、课程目标、学习指标及实施原则。课程大纲整体架构如下图:

图1 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整体架构图[6]

(一)总纲

相比于《幼稚园课程标准》仅包括教育目标、课程领域和实施通则三大部分的简单划分,新大纲在总纲部分进行了充分的整合与完善。共分为六大部分:

1.宗旨。大纲开宗明义,指出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的宗旨在于陶养幼儿具备“仁”的品性,承续孝悌仁爱文化,爱人爱己、关怀环境、面对挑战、践行文化的素养,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成为重沟通、讲道理、能思考、懂合作、有信心、会包容的健康的未来社会公民。[7]

2.幼儿园教保服务的意义和范围。大纲指出幼儿园教保服务的意义在于帮助幼儿健全发展。幼儿园教保服务的范围是,幼儿园提供幼儿群体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学习在社会文化情境中生活;幼儿园致力于经营良好的教保环境,支持或帮助幼儿成长;幼儿园主动与小学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沟通,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3.总目标。根据台湾《幼儿教育及照顾法》第十一条,幼儿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保服务的实施应与家庭及社区密切配合,达成以下目标:(1)维护幼儿身心健康;(2)养成幼儿良好习惯;(3)丰富幼儿生活经验;(4)增进幼儿伦理观念;(5)培育幼儿合群习性;(6)拓展幼儿美感经验;(7)发展幼儿创意思维;(8)建构幼儿文化认同;(9)启发幼儿关怀环境。[8]其中第6~9为本次课程大纲新增内容。

4.基本理念。大纲以幼儿个体与生活环境互动为基础,形塑幼儿心智能力为核心,兼顾幼儿全人发展及其所处文化环境的价值体系两个层面,规划幼儿学习的领域和能力。[9]基本理念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怎样看待幼儿;其二,怎样看待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其三,怎样看待教保活动课程;其四,怎样看待教保服务人员的角色。大纲对幼儿生命本质中蕴含的潜能,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教保活动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着重让幼儿有亲身参与、体验各式社区活动的机会,使幼儿能与他人一同生活、互动并能体验文化与创造文化。

5.六大基本能力。大纲强调通过统整各领域课程的实施,培养幼儿的六大能力:(1)觉知辨识能力:运用感官知觉自己及生活环境的信息,并理解信息及其间的关系。(2)表达沟通能力:运用各种符号表达个人的感受并倾听与分享不同的见解与信息。(3)关怀合作能力:愿意关心与接纳自己、他人、环境和文化并愿意与他们协商,建立共识,解决问题。(4)推理赏析能力:运用旧经验和既有知识,分析、整合及预测信息并以喜爱的心情欣赏自己和他人的表现。(5)想象创造能力:以创新的精神和多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环境中人及事物的感受。(6)自主管理能力:根据规范,觉察与调整自己的行动。[10]

6.实施通则。大纲实施通则共有十条,分为四类:课程规划与教学、社会文化、教学评量与幼儿学习评量、幼小衔接。

课程规划与教学主要包括四个条目:根据课程目标编拟教保活动课程计划,以统整方式实施;配合统整的教保活动课程计划,规划动态学习情境,开展多元学习活动;重视幼儿自由游戏及在游戏中学习的价值,让幼儿得以自主探索、操弄与学习;尝试建构学习社群,以分龄、混龄或融合教育的方式进行,在协同合作沟通中延展幼儿的学习。

社会文化也包括四个条目:依据幼儿发展状态与学习需求,选择适宜的教材,规划合宜的教保活动课程;教保服务人员应关照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包括区域弱势、经济弱势和特殊幼儿),提供合宜的教育方式;教保服务人员在课程进行中根据目标扮演多重角色并在课程规划前、课程进行中和课程进行后进行省思;建立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网络,经营三者间的伙伴关系。透过教保活动课程培养幼儿对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培养幼儿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与欣赏多元优秀文化。

教学评量与幼儿学习评量指幼儿的学习评量须在平常有计划而持续的收集资讯并定期进行整理与分析,了解幼儿的能力及学习状况并提供给教保服务

人员检讨教保活动课程与教学,进而规划后续的课程。

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的转变。幼儿园宜主动扮演衔接的角色,协助幼儿面对新情境的挑战。[11]

(二)六大领域的具体组成部分

1.领域目标:简要阐述了大纲要求幼儿在各领域所达到的目标。每一领域通常包括3~5条,涵盖幼儿知识、技能和情意等层面。

2.领域内涵:包括领域能力和学习面向两个维度。领域能力通常包括2~4项,以实现能力在各领域的落实培养。学习面向通常包括2~4个,为本领域学习指向的对象。

3.课程目标:以领域能力和学习面向为纵横坐标而形成的架构图。

4.学习指标:依据各领域的课程目标及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任务,每个领域在课程目标下分别依四个年龄段(2~3岁、3~4岁、4~5岁、5~6岁)规划分龄学习指标。

5.实施原则:提供教保服务人员在实施幼儿园活动课程时的具体指导,包括教学原则和评量原则两个层面。

三、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对大陆幼儿教育的启示

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的出台,是台湾幼教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对大陆当代幼儿教育有着有益的启示:

(一)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幼儿能力为目标

台湾课程大纲把教保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发展幼儿觉知辨识、表达沟通、关怀合作、推理赏析、想象创造、自主管理六大能力,这是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长远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目前大陆许多幼儿园把课程重点放在让幼儿接受幼儿园规定的课本知识,忽视或不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幼儿只能是配合教师的教学进行活动或回答问题,被动地接受知识或相关信息。台湾课程大纲的目标注重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在每一领域中都明确提出了领域内能力培养的目标,比如,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拥有主动探索的习惯,展现有系统思考的能力,乐于与他人沟通并共同合作解决问题。三个目标相对应的是三方面能力:自主探索新事物的能力、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启示我们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在各领域活动中要根据领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能力,如社会领域的课程可侧重幼儿表达沟通、关怀合作、自主管理等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创造适宜幼儿学习的情境,采用灵活适宜的方法,让幼儿自由探索、操弄,相互交流学习以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二)以统整的理念规划幼儿园课程,重视多元文化环境的创设

统整既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念,又是一种课程规划与实施的方式。统整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求“各班课程应采取统整不分科方式进行教学”。[12]统整取向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角色以及课程的主导性等方面都不同于分科教学。“统整取向课程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导向,以生活化为主题,提供幼儿主动探索与建构知识。学习过程运用多元的资源,课程是在讨论与合作中建构出来,而非单方面的教师主导性课程。”[13]目前大陆幼儿园课程设置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虽然大纲提倡整合其它领域内容的课程活动,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分科教学的弊端,许多情况下教师本身都搞不清楚课程活动目标到底是什么,而且在诸多幼儿园仍然是教师主导课程实施,剥夺或很少给幼儿充分体验、探索、交流的机会。因此,教师可借鉴台湾统整取向课程的理念实施幼儿园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生活化的主题、议题或问题为组织中心,使得课程成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活动”,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探索,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并能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学科专家的角色,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资源的协助者,指导幼儿的活动并协助幼儿主动地获得知识。

“多元文化教学理念的建构与实践不只是当代台湾地区幼教领域的新异教学议题,亦成为幼教人员的基本教育关怀与教育职能之重要参照”。[14]目前大陆许多幼儿园虽然表面上也提倡或重视多元文化教育,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存在忽视或严重缺失的问题,因而出现了幼儿熟悉许多国外经典音乐名曲而对祖国民族经典的优秀乐曲知之甚少,对外国节日世俗津津乐道却不明了自己国家的节日风尚与文化内涵的现象。对自己祖国文化的漠视或无知,从某种程度上说,等于失去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基和良知。因此,幼儿园课程设计首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适合幼儿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活动环境。要充分考虑幼儿学习、活动与环境的整合,为幼儿规划动态的

文化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培养幼儿感知环境、关怀环境,保持对环境文化的持续探索。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元的文化学习活动,并随着课程内容的变化持续调整相关的物质与文化素材,在各领域活动中渗透并加强对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既要渗透与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仁爱、孝悌、守信、礼仪、歌舞、动漫、饮食、服饰等内容,又要提供让幼儿了解世界文化的机会,如带领幼儿观看各种文化会展,旅游观光,提供世界优秀的文化产品,如优秀的或经典的图画故事书、动画片、音乐及美术作品等,让幼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感受本民族当地文化,体认、热爱、承继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让幼儿理解、尊重、悦纳世界优秀的多元文化。

(三)重视与加强幼儿的情绪与美感教育

台湾课程大纲的一大亮点是新增情绪与美感领域的设置,这既具有科学性又具开拓性。目前大陆幼儿园课程没有情绪和美感领域的独立设置,而幼儿的情绪学习和美感教育又十分重要,重视与加强对幼儿的情绪与美感教育,能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情绪是个体受到内外部刺激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层面的反应。幼儿在生活中经常受到大量来自内外部环境与信息的刺激,心理上经历着丰富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情绪益于幼儿心理健康与发展,不良情绪则易导致幼儿心理发展不健康,如自闭症、攻击性行为等,而幼儿对情绪的理解、表达、调控能力又较差,不良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疏通或调控往往会造成幼儿人格的扭曲。目前大陆比较好的幼儿园在幼儿刚入园时能够较好地关注幼儿情绪问题,但大多幼儿园老师面对幼儿的不良情绪不能进行有效的疏通和教育。幼儿园课程忽略或缺失对幼儿的情绪教育,导致教师在幼儿教育中不能充分关注幼儿的情绪表现,也不能采取合宜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情绪教育。台湾课程大纲把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提升到领域层面加以突出强调,这启示幼教工作者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反映,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合宜的情绪教育,及时疏通、化解幼儿出现的不良情绪,促进幼儿良好情绪能力的发展。通过情绪教育使幼儿能够觉察与辨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合宜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关怀及理解他人的情绪,理解自己及他人、他物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能以正向思考的形式及各种策略调节负向情绪或过度激动的情绪,最终使幼儿能运用合于文化规范的方式表达情感,获得优质的人际关系及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美感是个体内心深处主动建构的一种感知美好事物的体验,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对美的感悟、体验、赏识与表现的心理过程与经验积累。美感教育能培养幼儿感知、探索、欣赏、表现与创造美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后天美感经验的积累才能发展为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完善幼儿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陆许多幼儿教师把美感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且认为美感教育就是音乐、美术的教育,并把训练幼儿音乐、美术的技能技巧当成了美感教育,这是有失偏颇的。实质上美感领域涵纳了艺术、社会、自然、科学、日常生活诸领域的审美对象。美感教育不是培养未来艺术家的教育,而是陶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意以美的方式启迪幼儿以美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人、事、物,又要提供给幼儿充分接触、欣赏与创造美的学习情境,这不仅能呵护幼儿的爱美天性,更能丰富其审美感受,扩大审美经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因此,在幼儿美感教育中,课程目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幼儿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照顾幼儿审美趣味及审美接受能力,在各领域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探索与觉察力、回应与赏识力、表现与创造力,唤起幼儿丰富的审美想象与创造潜能,形成幼儿个体高雅的美感情趣、审美偏好,陶冶其美感素养,为幼儿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大纲对台湾地区幼儿园教育教学具有指导与规范作用,对大陆幼儿教育具有切实的借鉴与启示意义。但大纲也存在一定缺憾,比如总纲未明确界定保育工作的性质、目标及意义,在具体行文如身体动作与健康领域中未对保育工作给以足够的阐释、指导。另外,大纲与台湾某些幼儿园的现行课程如蒙台梭利与华德福课程的实践之间融合性不强,等等。

[1]段慧莹.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之议题与兴革[J].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编印,2011,105.

[2]翁丽芳.幼儿教育史[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3]洪福财.幼儿教育史:台湾观点[M].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

[4]简楚瑛.幼教课程模式:理论取向与实践经验[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1:13.

[5]台湾教育部.幼稚园课程标准[M].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编,1987.

[6][7][8][9][10][11]台湾教育部.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EB/ OL].http://www.doc88.com/p-1894306056049.html.

[12][13]蒋紫依.台湾幼托整合后学前教育之创新——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新课纲解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

[14]王萍、薛媛媛.台湾地区提高幼托教育质量的新举措——《幼儿园教保活动与课程大纲》的框架性内容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责任编辑:冯永刚)

宋文翠/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刘军豪/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