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大学对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

时间:2024-06-19

● 侍建旻

作为传承知识、引领文化风尚的主阵地和辐射源,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过程中,其价值追求及主要功能均彰显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大学文化对地方社会文化的引领功能使得大学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大学必须主动参与并引领地方社会文化活动,汲取地方社会文化中的精华,以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一、大学功能的拓展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的内生需要

大学的功能历来都是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结合在一起的,纵观中外大学功能的演变史可见,每一次变革都经历了历史的积淀和应验,走过了曲折和艰难的过程。大学功能的拓展既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的内生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对大学办学理念变革的外在希望与内生需要相碰撞融合的结果。

(一)大学随着功能的拓展逐步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心

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最初的大学是以“传授知识、造就绅士”为目的,人才培养几乎是19世纪初之前所有大学的唯一功能。直到1810年,德国基于工业发展的需要,委任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为教育部长,并由其和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创立柏林大学之后,科学研究才正式开始与人才培养共同成为现代大学的两大功能。大学功能的拓展,使得科学研究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学也因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1]

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在吸纳了德国科学、民主的办学思想基础上,美国的大学更加重视科研的作用。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象牙塔”式的办学模式遭遇美国实用主义的挑战,因而美国的大学在营造德国式大学的学术氛围时,摆脱了欧洲传统古典大学的办学模式,将“务实精神”注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之中,走向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实用人才的道路,大学的功能由此拓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随着大学办学理念的不断变革,拓展后的大学功能从区域性向全球性发展,逐渐成为所有大学的功能,大学也随着功能的拓展从游离于社会之外到走进工业经济社会的边缘,进而逐步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心。

(二)文化引领使得大学功能再次得到拓展

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在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强,既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科学技术前进的动力源和政府决策的智库,文化引领的功能也日益凸显。教育与文化具有同根性,大学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推进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功能,引领文化的功能一直以隐性的方式蕴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中,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的变革逐渐脱颖出来。引领文化是大学自觉以进步的思想与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明的行为引领社会,使大学成为辐射周边地区,令社会向往的文化领地、科学摇篮和精神家园。[2]

由于大学具有博大精深的大学文化,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先进科学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型文化、传播先进外来文化等方面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以独特的大学文化引领地方社会文化,且有能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自现代意义的大学诞生后,大学一直就在践行文化引领的责任,通过文化教育与熏陶“大学人”是大学引领文化功能最直接的表现,以培养的大批人才去带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将具备大学文化素养的人输送到社会,并通过科学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直接的社会服务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的进程。[3]社会进步的外在希望与大学自身发展内生需要的双重作用,使得大学功能再次得到拓展,引领文化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成为当今大学的功能。

二、大学对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

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优秀文化长期积累的写照。社会的现实价值存在总是多元的,且具有短期性、易变性和功利性等特征,而大学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具有摆脱了短期、功利与狭隘性的特质,因此它可以借助于批判精神,制衡社会负价值的发展,能够担当起引领主流价值的形成和推广的责任。大学不仅要满足社会大众对各种文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该如何甄别与选择文化,成为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坚力量。

(一)大学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的融合

大学文化是大学维持自身核心价值体系及建立鲜明特色的基础,也是不同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如何在保持大学文化基本特性的前提下,构建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是每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都必须思考的命题。总结和凝炼本校办学历史及文化的特性,有选择的吸收地方社会文化中的精华作为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符合大学特质又具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对于地方大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知识经济使大学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融合成为可能

地方社会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民族的多元格局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而形成的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主要包括地方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地理特征、风俗习惯、工艺美术等。重视与研究地方社会文化,挖掘其深层内涵和最具价值的内容,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传承和弘扬。[4]知识经济使得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对大学有了更多的需求,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大学的“象牙塔”形象日趋淡化,其服务意识及功能亦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中担当着日益显著的重要角色。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为大学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的互补与融通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大学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大学必须与社会融合,在适应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获得社会的支持与促进,并汲取地方社会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

2.大学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的融合的方式多样化

大学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双方融通的方式与平台亦呈多种多样。大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大学文化对地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以大学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常成为大学所在地的文化标识。大学在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的政产学研学合作中,通过决策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平台、联合攻关等方式,在科技合作的同时也将大学文化带入到相关部门与单位。大学与地方文化部门、社区联合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走进社区”等活动,在将优秀的地方文化渗透至校园的同时,大学文化也对地方社会文化产生了相应的影响。现今,大学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关注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已成为大学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许多大学都设置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5]大学教师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通过提案和议政方式,直接把大学文化带到“两会”并影响着地方政府的相关决策。在校大学生在参加“大学生进社区”、“大学生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通过社情民意调研、义务支教、结对帮扶等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既密切了大学与社区、农村的关系,又润物无声地把大学文化传播到基层。

(二)引导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方向

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文化可能以多种形态和层次并存,如:高雅与低俗文化、人文与自然文化、进步与陈腐文化等,大学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文化应该是该范围内文明程度最高的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比,大学文化更能彰显崇高的价值追求与执着的理想信念,象灯塔一般引导并启迪着人类进步、发展的方向。

1.大学理应成为地域范围内的文化中心

由于大学具有继承、创造、选择和传播知识的功能,大学的科学精神、人文品格、创新意识和学术氛围对社会都会产生着辐射和影响,因而大学文化理应是某地域范围内社会文明的标志。大学文化以其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影响着一个地方乃至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面貌,为地方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从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地方性大学通常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决定着其承担着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功能,所以地方大学文化常成为该地域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阵地。潘懋元先生曾说过:“大学引领文化从总体上来说,不只是几所著名大学在引领文化,地方大学也是地方文化中心,能引领地方文化。具体说来,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文化,中国一流大学引领中国文化,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6]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就是科技与文化精英的聚集地,其超然的地位使得大学人可以在国家及民族的高远利益视域下行事,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大学文化对地方社会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地方社会文化中拥有无可争辩的引领地位。

2.大学文化引导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大学服务于社会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大学文化引领地方社会文化应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能因为引领而丧失应有的主导方向,更不能混同于一般社会文化。[7]大学不仅要满足社会大众对各种文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告诉社会,什么是象征着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主流文化,应该如何甄别与选择文化。大学要成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坚力量,大学文化要引导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正如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大学虽然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应该以一定的理性分析和价值观念为基础,而不是仅仅依赖习惯去随波逐流。[8]担当社会道义是大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大学文化必须有更高的精神与价值追求,真正从精神层面起到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引领社会求实创新、民风淳厚、人们积极向上。文化的引领功能是润物无声的,大学以传承、传播与创新文化为己任,既要为社会输送具有积极人生态度与高品位生活方式的人才,还应在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尚和生活方式。

(三)凝炼地方社会文化特色

大学要发挥大学文化对地方社会文化的引领功能,必须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思想库,通过面向社会举办各种学术论坛、公益讲座、健康教育等辐射、传播先进的主流文化活动,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和宣传形象,从文化层面参与并引领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在有效地传播了优秀地方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使大学逐渐成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地方社会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结构复杂、成分多样的再生性资源,不仅需要大学从多视角、多层面认识与把握地方社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完整研究其历史成果和内在特质,而且应围绕地方历史、文化、江河景观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帮助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品位地凝炼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社会文化,制定地方文化发展战略,运用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方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氛围。

当今地方社会文化已呈现出原生性、技术性和经济性等多形态,其中许多内容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特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凝炼和广泛的弘扬,有些地方的文化开发与利用整体上品位不够高,造成文化资源的大量闲置甚至浪费。在建设大学文化的过程中,大学要正确认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地方社会文化为依托而形成大学的办学特色,突出思想传播、舆论宣传、文化辐射等文化引领作用,[9]将大学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既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可扩大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服务面,这种理念对于地方性大学来说尤为重要。

[1][8]汪明义.大学的第四功能:引领文化[J].宜宾学院,2009,(3):1-6.

[2]谢和平.弘扬大学文化 强化育人为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8):23-26.

[3]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6.

[4]蔡慧君,蔡明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0,(6):24-26.

[5]李静.论地方大学文化的科学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5-109.

[6]卢丽君.引领文化:大学功能研究的深化和升华——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教所的一次学术沙龙 [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14.

[7]廖小平.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2-148.

[9]孟方.大学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J].宿州学院学报,2009,(6):3-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