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提升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研究*

时间:2024-06-19

●苏 琪 宫淑瑰 王 辉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适应即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互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顺应、调控和改造环境,达成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即根据社会需要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之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适应教育,使之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和未来适应等方面获得内源性的成长力,有能力自主达成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和社会稳定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在校园或社会上伤人、自伤的事件不计其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主要归因是学生本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现代大学校园里有“52.78%的人能适应或基本适应,30.56%的人在特殊条件下不能适应,16.67%的人很难适应”[1];“有20.9%的大学生感到社会变革快,难以适应;65.9%的大学生感到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有48.9%的大学生感觉目前的心态压抑;有45%的大学生感到空虚;有34.3%的大学生感到烦躁”[2];“大学生总体的社会适应中等偏好,……其中仍有小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而中等偏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与社会所期望的适应良好状态还有相当的差距”[3]。而对已就业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对所从事工作满意度在一般及以下的人数有61.64%;自认为与同事关系一般及以下者为24.12%;对恋爱婚姻生活满意度在一般及以下者为41.41%;对自己政治生活的满意度一般及以下者为57.19%[4]。本研究者在教学与研究实践中也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地适应高校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对学习缺少热情和信心,自主、自律能力欠缺;很多学生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多数学生对考试和毕业、就业等问题的焦虑。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社会适应问题,学者们分别从大学教育的课程优化、改变大学教育管理与教学,以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的策略。现有研究多数以外归因的方式讨论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但多数只停留在对问题的揭示层面,对于问题解决的操作性研究还很少。

本研究者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发现,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关键是其自我结构不和谐,内在力量不足。当代大学生中的多数人都有自我意识模糊、自我分化的矛盾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大学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化过程的适应,而且影响到了其人生目标的合理建构。自我意识模糊、自我结构不和谐以及自我确认与自我定位方面的偏差导致了当代大学生重自我、重享受、重功利、重知性分析、轻感性体验、轻行动实践等;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其对未来职业和婚姻生活的理解、追求与适应。相关实验研究证明了本研究的假设:“自我调控能够显著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5];“除投射调控外,自我调控各维度与社会适应显著相关,这说明自我调控与社会适应间关系密切。其中,认同调控、整合调控与除满意度之外的社会适应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且能正向预测社会适应。”[6];“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相关,具体表现为:自我概念中除了自我批评维度,其余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与亲社会行为中除了公开维度之外的其余的维度及总分相互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除了自我批评外,自我概念的其余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与社会适应的各个维度及总分相互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7];“大学生自我概念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除了外貌自我外,自我概念的各个因子与社会适应的各个因子都有显著相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总体上呈较高的正相关。”[8]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自我意识教育和相应的人生发展目标教育。基于上述假设,本研究提出了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采用发展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与手段对大学生进行以提升自我意识和目标管理能力为核心的社会适应教育的观点与研究思路。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山东财经大学2011-2012 第一学期选修“艺术治疗”课的学生,选课学生共有101人。其中有16人到课率低于60%,实验数据被剔除,其余85人到课率在90%以上,样本有效率为90.24%。其中男生28人,女生57人,年龄19-24 岁,平均年龄21.21±1.13 岁,大一学生9人,大二学生51人,大三学生25人。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为“社会适应量表(郑日昌编制)”、“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自画像。

(三)课程方案

本实验课程主要包括10个主题(见表1)。共计11 周课,每周1 次,每次时间150 分钟。

表1 课程方案

(四)实验结果

1.实验教学前。本研究于实验教学前使用社会适应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和自画像采集了实验班学生的相关数据。

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与发展中的必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实验教学前考察了实验对象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85名学生中适应良好以上(分数在29 以上)的人数比例为4.71%;能够基本适应环境的人数比例为20%;适应水平较差的人数比例为36.47%;社会适应水平很差的人数比例为38.82%。也就是说,已经度过了一年入学适应的大学生中,能够基本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学生只有(分数在17 分以上)24.71%,更多的学生依然被大学环境中的种种适应问题所困扰,这一结果与李悦辉等人的已有研究基本相同。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考察个体社会适应状况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概念发展良好时,其人格发展比较健全,社会适应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受到阻抑,不仅会影响到其人格的发展,更会因此而导致其在社会生存中的行为偏差,并因此而对本人、亲友乃至社会造成危害。本研究于实验教学前考察了实验对象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自我概念各因子上的得分比较高,总的说来他们在观念层面的自我评价比较积极。

自画像。由于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所获得的信息主要是受测者观念化的自我评价,而且具有文字测验所难以监控的防御性、伪饰性和练习效应等不利因素,所获得的关于受测者自我意识的信息不尽完整、深刻。为了弥补文字测验的不足,本研究又以自画像测验的途径考察了学生意象化自我的发展状况。从自画像中可以获得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本研究根据需要,考察了自画像的结构、大小、在画纸上的位置、头发、遮掩、肩膀、肢体的对称、独立性等八个指标。结果表明:人像结构不完整(3 分及以下)或比例严重失调的自画像比例为47.06%;人像太小的自画像比例为63.53%;有情绪方面的困扰的自画像比例为82.35%;画像中对身体有遮掩或忽略的比例为88%;自卑、有无力感、缺少承担意识的比例为57.65%。此外,在情绪情感发展的均衡性和应对现实与理想之矛盾的合理性之间有待于调整的自画像比例为34.25%。自画像的测试结果表明,尽管学生们在田纳西自我概念测验中表现出了较高自我评价的认知倾向,但其在心理深层的自我心像是模糊的。自我心像的模糊是影响其自信心、力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更为深层的关键因素。从实验教学前的测验结果看,多数学生自我心像不清晰,情绪情感发展的均衡性与对现实与理想之矛盾的理性应对意识和能力偏低,自我接纳和对外界影响的开放程度不够,缺少承担的力量感,想得多,实践的行动力却明显不足,生活与学习中具有相当强的受动性和依赖性。

2.实验教学后。实施实验教学后,使用与前测相同的测量工具对接受实验教学的学生进行了后测,结果如下:

社会适应。实验教学后测验结果表明,实验教学后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有了极显著的提高,总体水平由实验前的7.21 分(标准差为10.39)提高到实验后的20.6 分(标准差为7.17),适应力很差(5 分以下)的人由原来的33人将至1人,适应良好(4 分以上)的人数由原来的4人上升14人,前测与后测的T 检验为差异极显著(t=-10.681 P<0.001)。

自我概念。实验教学后测验结果表明,实验教学后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由实验前的247.271 分(标准差为22.635)提高到了283.141 分(标准差为14.524),T 检验结果为差异极其显著(t=-6.757,P<0.001)。学生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其自我概念的外在参照中,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等因子以及总分的前后差异极显著。这表明,实验教学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有效的。自我批评的前后测差异显著,但两次测验的分数总体上都不高(低于40分),说明学生对量表中有关自我批评的陈述持有防御态度,或者说,他们对自我批评持有抵触态度。实验教学后,自我批评的因子分降低了,其中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有霍桑效应的成分,对此,我们将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道德自我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两次测验的分数都在40~60 之间,说明学生对自我的道德行为倾向于满意,理想的道德观和现实的道德观之间没有显见的冲突。

自画像。后测结果表明,实验教学后学生自画像的各维度分数都有显著提高,其各维度在4 与5 分数段的人数明显增多。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教学后学生在人像的大小、人像在画纸上的位置、头发的浓乱程度、对身体的遮掩状况、肩膀的宽窄、肢体的对称性以及独立性方面都有极显著提高(P 值皆小于0.001)。人像结构的均衡性也有显著提高。说明实验教学提升了学生对自我整体形象的评价。女生的进步尤其明显。

此外,学期末学校采集的面向全体被授课学生的课程评价信息也表明:本实验课程不仅自然地解决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改善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行为意识和行动力,而且许多学生的目标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素养也获得了显著提高。学生评价该课程为“最独特、有效,且最受欢迎的课”,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是能够影响他们一生的课程。

三、实验结果的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本实验课程的学生自我概念和自我心像方面有了明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本课程实验效果明显的原因不能排除霍桑效应现象,因为之前的相关课程主要是讲授性的,学生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被动接受着教育者灌输的观念。本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教学场中自由自然地做着自己想做、愿做的事,又得以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合作,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调整、改善着自我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这一切对多数学生都是全新的,具有人文关怀意味。除此之外,本研究认为,实验效果明显的重要归因是本研究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首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个体优势能力和美德的开发与培养,主张教育的重心是发现、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通过发现、激活、培养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促进其健康成长。本实验课程强调通过关注和自我关注,让学生相信并看到自己内在拥有的成长力量和优势资源,并学会有建设性地整合自我优势资源和力量,提升其人格结构的和谐水平和力量的同时,促进其对变化发展中的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实验教学从理论学习和行动实践两条路径为学生提供了有建设性地理解并挖掘、整合自我的心理资源,积极开发内在优势与价值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主自由、自我负责的,这使他们感受到了其他课程少有的自主、独立的自尊感和快乐。

其次,发展性艺术治疗的授课方式。实验教学借鉴了发展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的活动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与自我整合、自我提升。教学中,本实验课程利用艺术创造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回归并专注于自我的内在世界,在自由的艺术表达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安全释放负性情绪的同时,得以有建设性地梳理、澄清自我成长中的矛盾与冲突,使之在积极整合过去、当下和未来生命历程的过程中,学会了在成长经验中汲取当下行动的能量,在未来的目标规划中找到当下生存发展的根,心灵获益的同时主动适应的行动力也大大增强了。

当然,本研究的实验教学设计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对类似霍桑效应、大学公选课管理模式及学生对待公选课的态度等无关变量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且样本偏小,也缺少多次重复的验证性实验,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1]李悦辉.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及教育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2(04).

[2]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5.2.

[3]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45.

[4]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15.

[5]李彩娜、王文霞、邱莎莎.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自我调控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4).

[6]周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特点及其与依恋、自我调控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9,28.

[7]王楠.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50.

[8]邓兆巍.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